欧美性猛交xxx,亚洲精品丝袜日韩,色哟哟亚洲精品,色爱精品视频一区

四川成都新津縣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510132身份證前6位:510132
長途區號:028 郵政編碼:611430
隸屬政區:成都行政級別:縣
車牌號碼:川A轄區面積:330km2
人口數量:約29萬人人口密度:879人/km2
行政駐地:五津鎮
行政區劃:五津鎮 花橋鎮 花源鎮 金華鎮 普興鎮 興義鎮 新平鎮 方興鎮 安西鎮 永商鎮 鄧雙鎮 文井鄉
新津縣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行政代碼 面積簡介
五津鎮 510132100 21.9km2  " 五津鎮地處新津縣城中心,轄4個行政村,9個社區居委會,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鎮幅員面積21.9平方公里,總人口6.3萬人,其中城鎮轄區……[詳細]
花橋鎮 510132101   "  花橋鎮是我縣大鎮之一,地處新津縣東北部,毗鄰縣城區。全鎮幅圓33 .6平方公里,轄7個行政村和2個社區,9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8341人(不含約……[詳細]
花源鎮 510132102 32.6km2  " 一、基本情況 花源鎮距新津縣城11公里,距成都市區20公里,境內有川藏路、大件路2條快速通道直通市中心。幅員面積32.60平方公里……[詳細]
金華鎮 510132103 33.325km2  "  金華鎮位于成都平原西南端,新津縣境東南部牧馬山淺丘中段,地勢東高西低,東與雙流接壤,南和彭山縣臨界,西與本縣鄧雙鎮為鄰,北與本縣花橋鎮、普興鎮相連……[詳細]
普興鎮 510132104 42km2  "  普興鎮地處牧馬山中段,幅員面積42平方公里,下轄11個行政村,117個村民小組,其中10個村為淺丘村。2005年底總人口23280人,6956戶,……[詳細]
興義鎮 510132105 2km2  "一、自然、地貌、人口 興義鎮位于新津縣城北面5公里處,轄11個行政村、1個社區,209個村民小組,東與花橋鎮、花源鎮隔河相望,西鄰文井鄉……[詳細]
新平鎮 510132106 26.46km2  v"  新平鎮位于新津縣城西,距縣城2公里,與五津鎮相鄰,南臨南河與永商鎮隔河相望,西隔鐵溪河與安西鎮毗鄰,北靠大邑韓場。這里人杰地靈,孕育了5000多……[詳細]
方興鎮 510132107 16km2  "  方興,響亮而具有特點的名字,它不僅給人以“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啟迪和警示,而且給人以永不懈怠的激勵和鞭策。   方興西出縣城8公里……[詳細]
安西鎮 510132108 15.3km2  " 安西鎮地處新津西南部,距縣城6公里,東與新平鎮接壤,南與永商鎮隔河相望,西與邛崍羊安鎮交界,北與方興鎮毗鄰。幅員面積15.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詳細]
永商鎮 510132109   "  永商鎮位于新津縣城南河南岸,距成雅(樂)高速公路出入口2公里,距西南航空港20公里。南北長11公里,東西寬3公里,成蛇頭狀分布,旖旎的岷江南河風光……[詳細]
鄧雙鎮 510132110 28.6km2  鄧雙鎮地處新津縣城南,是成都市的南大門。南與眉山市彭山縣接壤,北接新津縣城,東與花橋鎮、金華鎮隔岷江相望,西連永商鎮,幅員面積28.6平方公里,集山、水……[詳細]
文井鄉 510132202 13.09km2  "  文井鄉位于新津縣西北方向,地處大邑、崇州、新津三縣(市)交界處,距縣城9公里。東與興義鎮隔河相望;南與五津鎮、新平鎮接壤;西鄰大邑縣韓場鎮;北接大……[詳細]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新津縣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南部,距成都市區28公里,距西南航空港18公里,區位優勢明顯,古有“南方絲綢古道第一站”之譽,今有“成都南大門”之稱。全縣幅員面積330平方公里,轄11鎮1鄉,總人口30.18萬,其中城鎮人口12萬。新津歷史悠久,自北周定名,相襲至今,已有1450年歷史,自古以來“商賈云集、貨如輪轉,多出富商”,為川西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和交通樞紐,是四川省經濟、技術向西南輻射的必經之地。
    新津民營經濟發達,是“四川省個體私營經濟試驗區”和“四川省非公有制經濟示范區”,孕育了全國最大的民營企業—希望集團,具有活躍的全民創業氛圍。全縣90%的企業是民營企業,民營經濟占地方生產總值比重達到67.6%,居全省第一位,在全省民營經濟發展綜合評價中位列前十強,民營經濟已成為縣域經濟的主體、財政稅收的主體、農民增收的主體和就業創業的主體。
    新津工業發展強勁,近年來,新津堅持實施“工業強縣”戰略,依托省級開發區——四川新津工業園區和西部對臺交流合作平臺——四川新津臺灣農民創業園,全力推進工業集中集約集群發展,工業集中發展區已聚集工業企業216戶。已落戶納愛斯、美國開利、通威水產品、天威硅業、中藍晨光等一大批重大產業化項目;形成了食品、機械、化工、光伏等優勢和特色產業。工業經濟對GDP的貢獻率連續四年超過50%,成為推動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的主力軍。     新津人居環境優美,境內五河匯聚,江河如帶,是四川省有名的魚米之鄉和特色水產大縣,以“黃辣丁”為代表的河鮮美食飲譽全國。新津自然生態資源豐富,山不高而堆綠疊翠,水不深而蘊秀吐雅,龍馬寶墩古城遺址、觀音寺、純陽觀、老君山等文物古跡與自然山水相得益彰,被譽為“成都后花園”。特別是圍繞“成南門戶,水城新津”的城市定位,正加快推進“一生之城”、“亞特蘭蒂斯·黃金時代”等項目建設,以親水文化為主要形態的山水休閑生態城市已具雛形。
    依托區位、資源、產業等優勢,新津縣在市委、市0的正確領導下,以“三個集中”為抓手,以產業發展為突破口,積極探索、大膽實踐,重點突破、統籌推進,全縣經濟社會保持了又好又快的發展勢頭。縣第十二次-會以來,我縣緊緊圍繞“融入大都市、經濟再翻番、領先三圈層”奮斗目標,大力實施“工業強縣、三產興縣、城建靚縣”發展戰略,創新舉措,突出重點,推進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2007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0.92億元,增長16.8%;完成全口徑財政收入11.52億元,增長121%,其中地方財政收入7.64億元,增長155.2%,全口徑財政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均提前4年實現翻番;完成規模工業增加值26.13億元,增長32.7%;到位市外資金41.8億元,增長94.24%;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0.31億元,增長47.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21元,增長13.4%;農民人均純收入5523元,增長13.6%。被評為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全國浙商投資潛力城市,位列西部百強縣第68位、四川省縣級綜合經濟實力評比第15位,連續4年被省委、省0評為平原類區先進縣。
  自然地理
    新津縣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南部,距成都市區28公里,距西南航空港18公里,區位優勢明顯,古有“南方絲綢古道第一站”之譽,今有“成都南大門”之稱。境內以平原為主,間有淺丘臺地。平原在地質構造上屬成都新生代斷陷,其東南和西南的牧馬山和長秋山為淺丘與臺地,屬龍泉山褶斷束。平原占全縣總面積的76.6%,主要分布于新津縣的東北部、北部和西北部。
    地勢平坦,面積方圓。主要為河流,漫灘和階地構成地平原地貌。由76.6%的平壩和14.1%的丘陵和9.3%的水面構成,海拔高度442—673米,平原地區分布在縣境中西和東部邊緣及南部部份地區,海拔高度在442—480之間,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以2.2‰坡降緩慢降低。地勢起伏不大。平原分布于縣的東北部、北部和西北部,以金馬河為界、河西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面平均比降為1.17‰;河東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地面平比降1.04%,平原面積占全縣總面積76.6%。縣城東南為牧馬山臺地,海拔450-500,境西南為長丘山陵,海拔500-600。
    新津縣境東南一脈,為牧馬山臺地,占全縣總面積的9.3%。牧馬山臺地山勢平緩,遠看像山,近看成川(準平原),海拔一般在450--500米左右。山峰有善人墳(587米)、桃子園(582米)、曾家官山(544米)、天宮廟(548米)等,其中以善人墳最高。牧馬山臺地呈東北--西南走向,其表層覆蓋物為第四系中更新統冰水磧物,普興鎮以北有白堊系上灌口組棕紅色泥巖和薄層細沙巖裸露,經風化后成黃壤和紫色壤,較肥沃,適應多種農作物生長,為縣境重要農業區。
    長秋山丘陵分布在丹棱、蒲江、彭山、邛崍邊境地帶及新津西南部,呈南西——北東走向,由熊坡構造帶組成,長約80公里。新津西南境內諸山是其北端,為中、低丘。海拔高度,北段在500米左右,最高峰象鼻山,高達673米。中段以南,海拔在600米,個別高峰如蒲江的佛耳巖(又名黎山埂)高達900米。長秋山起伏較大,地表層有中生代白堊系、侏羅系沖至第四系地層之上,蒲江最為顯著,新津的老君山,永商鄉一帶也有裸露。土壤屬紫色土,部分已辟為梯田和坡地。其余為森林所覆蓋,以馬尾松為主,其次是青、柏樹。
    長秋山占新津總面積的14.1%。在新津永商、鄧雙兩鄉境的有天社山、稠稉山、獅子山、九蓮山、象鼻山、油罐頂、朱家山、九蓮山諸峰,以天社山、稠稉山、獅子山、九蓮山較有名。天社山指武陽鎮南諸山,包括寶資山、玉皇觀(頂)、塔子山諸峰,原直逼南河,巖峭坡陡,交通為阻,東漢末,犍為郡太守李嚴鑿天社山后,始通車道。稠稉山,今名老君山,海拔617米,高山附近諸山,以產稠稉得名。獅子山,在老君山西南,兩山對峙,一起一伏,如雙獅撲飛蛾。九蓮山,亦名平蓋山,形如九朵蓮花,環繞古剎觀音寺。
    新津境內諸河屬岷江水系,可分岷江正流及其支流。支流中有的是常年性自然河如西河、南河,有的是岷江的分支河如羊馬河、楊柳河,以及季節性自然河——龍溪河。以上諸河除季節性自然河外,在新津均屬過境河道,都在新津武陽鎮東南匯合。由于新津地勢低,河道比降小,流速緩,故常出現洪災。特別是南河與金馬河洪水對新津的威脅最大。
    岷江包括岷江正流——金馬河,及其分支河——羊馬河、楊柳河。
    岷江古名汶江,因其發源于岷山而得名,是長江上游最大的一條支流。正流兩源,分別發源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岷山南麓的弓杠嶺和郎架山。匯流于松潘縣的紅橋關后向南流經灌縣、新津,在樂山接納大渡河后,水量大增,至宜賓注入長江。灌縣以上稱上游,灌縣至樂山段為中游,樂山至宜賓段為下游。全長735公里,流域面積13.3萬平方公里,落差3560米,平均坡降為4.83‰。
    岷江自灌縣至新津武陽鎮段,稱外江。古名“皂江,一名皂里江,又曰壽阝江”。(《寰宇記》)這段河道流經平原,分支較多,成一網篼狀,在新津武陽鎮東南匯合。隨著時間的推移,江流遷徙不定,干流也因時而易名:近至清朝,黑石河為岷江干流時有“黑石大江”之稱;清末,岷江干流又轉走羊馬河,有“羊馬之河”之稱;民國22年(1933),疊溪大水后,金馬河變成了岷江干流。此后,金馬河一直是都江堰的主要排洪河道,是一條基本定型的岷江正流。1953年羊馬河口-以后,羊馬口以上至渠道河段仍為金馬河河段,故有“金馬河渠首段”之稱。
    岷江干流及其分支流經新津的有金馬河、羊馬河、楊柳河。
    新津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無霜期長,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由于所處地理位置和大氣環流影響等因素,其本身氣候特征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暖多變,秋多綿雨。年平均氣溫 16.4℃,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5.6℃;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5.7℃,最熱月(七月)平均氣溫為25.5℃,其14時平均氣溫為28.0℃。極端最低氣溫為-4.7℃;極端最高氣溫為36.6℃。無霜期年平均為297天,年平均降雨量為987毫米。
    日平均氣溫 <5℃的年平均天數為10.3天。新津縣夏季低層逆溫不明顯,氣流擴散情況良好。
    新津縣自然地理條件優越,土壤肥沃,雨量充沛,適合多種林木生產,且能速生豐產。林木品種多樣,凡宅院、寺廟、宗祠、墳園等地,習慣種植以材質珍貴的柏木、楠木、銀杏、大葉榕為主,次為果木、香樟、合歡、女貞等,"四旁"則以意楊、水杉、麻柳、榿木、千丈為最普遍。丘陵區成片林則以馬尾松、國外松、墨西哥柏、青岡為主,散生的有油桐、烏桕、板栗、核桃、各類水果等經濟樹種。其余常見的還有杉木近百種。
  歷史沿革
    新津縣的“津”,按《說文》,義釋“水渡”,即“渡口”之意。新津即新的渡口,新津縣之得名本此。
    原橫跨岷江的漢安橋(索橋)為成都平原通往眉嘉平原的必經渡口,然而“漢安橋,廣一里半,每秋夏水盛(索橋)斷絕,歲歲修理,百姓苦之”。東漢“建安二十一年(216),太守南陽李嚴乃鑿天社山,循江通車道”(《華陽國志》)以后,今五津匯流處始成為溝通成都平原與眉嘉平原的新渡口,代替了漢安橋舊渡口。
    新渡口日益繁榮,逐漸成為新的集市,曰“新津市”。新津市的出現為新津建縣創造了條件。北周孝閔帝元年(557)析隆山縣北部置新津縣,縣亦因“新津市”而名“新津縣”。
    新津縣古為蜀國地。
    同慎靚王五年(前316)秋,秦滅蜀。“周赧王元年(前314),秦惠王封子通國為蜀侯,以陳壯為相,置巴郡,以張若為蜀國守。”(《華陽國志》)新津為秦國領地。
    “(周赧王)三十年(前285),(秦昭襄王)疑蜀侯綰反,王復誅之,改蜀為郡”(《華陽國志》),新津屬蜀郡。秦滅六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蜀郡是其一,新津仍屬蜀郡。
    “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開西南夷,分巴、蜀,置犍為郡”(《華陽國志》)。新津地屬犍為郡。“元鼎二年(前115),置武陽縣,屬犍為郡”(《新津縣志》道光版,以下簡稱舊《新津縣志》),新津地屬武陽縣。“元封五年(前106),改梁州曰益州,蜀列益州之域……。太初四年(前101),益州刺史任安城武陽”(《華陽國志》),縣城在今彭山江口附近。“孝昭始元元年(前86),郡治移僰道”(《華陽國志》)。孝昭始元三年(前84),以“南夷數叛”,郡治移至武陽(舊《新津縣志》《新津鄉土志》以下簡稱《鄉土志》)。新津屬武陽未變。
    建安二十一年(216),犍為郡守李嚴深感漢安橋(今彭山江口附近)“每秋夏水盛(索橋)斷絕,歲歲修理”之苦,“乃鑿天社山,循江通車道”,開辟了溝通成都平原與眉嘉平原的新渡口,代替了漢安橋的舊渡口,故皂里江、文井江、布濮水(即蒲水,今南河)三渡合稱新津。此后新津日益繁榮,為建縣創造了條件。
    東漢、三國、晉、劉宋,近五百年間,犍為郡在縮小,郡治在武陽縣未變,新津屬武陽,隸益州。
    蕭齊高帝時(479—482),犍為郡治復移僰道,新津仍是武陽縣地。
    蕭梁武帝大同十年(544),改犍為郡(南部)為戎州,改武陽縣為犍為縣,并在當時的犍為郡北部置江州,領犍為一縣。新津為犍為縣地,屬江州,隸于益州。(《四川郡縣志》卷三)
    西魏乘梁亂,奄有蜀土,于江原郡僑置犍為郡及僰道縣(及崇慶縣江原鄉一帶),改犍為縣為隆山縣(其時西魏勢力雖已伸至四川,但只占有蜀郡及犍為郡部分,為示領土廣袤。故于江原郡境僑置犍為郡及僰道縣)。新津在隆山縣境,仍屬江州。(《四川郡縣志》卷五)
    北周孝閔帝元年(557),析隆山縣北部置新津縣。縣亦因“新渡口”而名“新津縣”。縣治六門水(今鄧公場附近)。犍為郡治(僑置)亦遷泊于此。犍為郡原只領僰道(西魏僑置于江原郡晉原縣南三十里的僰道縣)一縣,此時領新津、僰道兩縣,隸益州總管府。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悉罷天下諸郡,以州統縣。犍為郡廢,蜀郡改為益州,治成都。新津和僰道兩縣改屬益州。大業三年(607)(一說大業二年),又廢置諸州,改州為郡。益州復蜀郡。廢僰道縣入新津(僰道雖系僑置,實領有以晉原縣南三十里為中心及其附近二三十里地)。新津隸蜀郡,縣治由六門水遷至皂里江(今金馬河)東岸的壩上,即今五津鎮機場內。(《隋志》)。
    唐武德元年(618),分天下為十道,道下置州、縣。四川西部為劍南道,改蜀郡為益州。新津屬益州,隸劍南道。(《舊唐書•地理志》)
    唐垂拱二年(686),分益州,置蜀、彭、漢三州。新津屬蜀州(州治在今崇慶縣治地),隸劍南道。縣治由皂里江東岸壩上移至南河北岸即今武陽鎮。(《四川郡縣志》)
    唐天寶元年(742),改州為郡,蜀州曰唐安郡。新津屬唐安郡。至德二年(757),分劍南道為東、西川節度,改唐安郡為蜀州,新津屬蜀州,隸西川節度。(《四川郡縣志》卷七)
    五代時,前蜀一切率循唐制,后蜀繼之,無所更變。新津仍屬蜀州,隸西川節度。(《四川郡縣志》卷八)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改道為路,“于蜀置西川路”(《四川郡縣志》)。新津屬蜀州,隸西川路。真宗咸平四年(1001)四川分為益、利、梓、夔四路。新津屬蜀州,隸益州路。徽宗重和元年(1118),又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新津屬蜀州,隸成都府路。南宋紹興十年(1140),升蜀州為崇慶府,屬成都府路。新津屬崇慶府,隸成都府路。(《四川郡縣志》卷九)
    元朝實行“行省制”,世祖中統元年(1260),于大都(北京)建中書省,于各地方設行中書省,以代行中樞職權。其制,大率以省統路,以路統府、統州,以府、州統縣。中統三年(1262年),立陜西、四川行中書省。至元十八年(1281)分省四川,始改宋成都府路為成都路。新津屬崇慶府,隸成都路。至元二十年(1283),降崇慶府為崇慶州,新津屬崇慶州,隸成都路。至元二十三年(1286),特置四川行中書省,新津隸屬未變。(《四川郡縣志》卷十)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仍置四川等行中書省,廢路存府以統州、縣。洪武九年(1376),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由四川布政使司領成都等府十三、直隸州六、府屬州十五、縣一百一十一,新津縣屬崇慶州,隸成都府,統于四川布政使司。
    清初,仍置四川布政使司,下設府、州、縣三級,州或縣有直隸于府或省的。新津直隸于成都府。
    “清康熙六年(1667),以雙流土曠人稀,并入新津。”“雍正八年(1730),復置雙流縣,新津地如故”。(舊《新津縣志》)
    嘉慶七年(1802),于四川省布政使司下設五道,分統府、州(廳)、縣。新津仍直屬成都府而隸于龍綿龍茂道,至清末光緒三十四年(1908)改名川西道。(《四川郡縣志》卷十一)
    中華民國(下簡稱民國)元年(1912),廢清道制,置府、州(廳)以統縣,隸于省。新津屬成都府而隸于四川省。民國2年(1913),廢府、州(廳)設置。復置道,分四川為川西等七道。
    民國3年(1914),更川西等七道為西川等五道,以道領縣。新津均屬西川道。民國24年(1935),復廢道,實行省縣制。又分四川省為18個行政督察區和西康行政督察區,(簡稱“專區”),縣受專區督察而隸于省。新津屬第一行政督察區(即溫江專區)督察,隸于四川省。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2月25日,新津解放。這時,四川分川西、川東、川南、川北四個行政區公署(簡稱“行署”),原專區未變,分隸四個行署。新津縣仍屬溫江專區,1950年5月改屬眉山專區,均隸川西行署。
    1953年初,復置四川省,撤銷四個行署,省下仍設專區。1953年3月眉山專區被撤銷,從3月10日起,新津改屬溫江專區。
    1960年7月1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新津縣建制,并入大邑縣(新津縣在1959年6月即與大邑縣合署辦公)。原縣治城關鎮改稱新津鎮。1962年10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正式恢復新津縣建制(1962年4月,新津已與大邑縣正式分開辦公)。新津鎮復名城關鎮(1980年已更名為武陽鎮),仍為縣治所在地。
    1983年7月,實行市管縣,撤銷溫江專區建制,新津縣屬成都市轄縣。
全國與新津縣面積相同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

Copyright © 2012-2025 cn56.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物流行業網 版權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北县| 秦安县| 左贡县| 通渭县| 衡阳市| 林周县| 永寿县| 万州区| 镇平县| 周口市| 大同市| 禄丰县| 潼南县| 怀宁县| 新龙县| 上高县| 历史| 固阳县| 汝阳县| 南江县| 澳门| 谢通门县| 南丰县| 彰化市| 维西| 竹溪县| 嘉禾县| 鄱阳县| 滦南县| 阿勒泰市| 阿尔山市| 富平县| 阳曲县| 嵊州市| 华阴市| 得荣县| 柳河县| 长治市| 建始县| 平安县| 天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