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堡子壩鄉,是全縣第三人口大鄉,僅次于橋頭、中寨鄉。位于文縣北部,馬連河流域。東接橋頭、屯寨鄉,南鄰石坊鄉,西依石雞壩、馬營鄉,北靠甘南州舟曲縣。南北長21公里,東西寬17公里,地域面積283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6%。鄉政府駐地堡子壩村, 距縣城20公里,海拔1220米。
全鄉轄16個行政村(堡子壩、陶家壩、寺陡坪、中嶺山、月元、白崖山、朱家臺、柏樹坪、八家河、新勝、季家堡、堡子坪、牌坊、馬兒河壩、德勝前、福場),76個合作社,87個自然村,3358戶,15460人(內有藏族275人)。耕地面積24414畝,其中水田370畝,水澆地5417畝,旱地18627畝,梯田17718畝,花椒等經濟林果3800畝,黨參1834畝,農民人均占有耕地1.57畝.2001年,全鄉經濟總收入2348萬元,其中多種經營收入1171萬元,糧食總產642萬公斤,創歷史最高水平,農民人均純收入1013元(是全縣25個鄉鎮中收入上千元的3個鄉鄉之一),人均有糧427公斤。
堡子壩鄉,原名馬蓮鄉,因盛產馬蓮草而得名,其河水又稱馬蓮河。1949年,因鄉政府駐地堡子壩村,而名堡子壩鄉。堡子壩鄉開發較早,上世紀50年代初,文物考察隊已發現朱家臺有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遺址。此地原多系藏族同胞居住,明洪武28年,明王朝南京派兵鎮守,來將為王、郭二姓,王姓為世襲千戶長,有一叫王騰龍的任守御,郭姓為其先鋒,初到時稱“都司壩”。后子地多,王姓的王家堡,郭姓清泥灣叫“郭遍山”。到清代開始筑起“城堡子”,故名堡子壩。六、七十年代,曾設季家堡鄉(鄉政府駐地季家堡村),后合并為堡子壩鄉。
全鄉地勢北高南低, 山大溝深, 北部-山海拔4187米,坐落在堡子壩、屯寨兩鄉交界處,為文縣乃至隴南地區最高山峰。水利資源豐富,馬連河為文縣八河之一,發源于該鄉海拔3983米的五花山(俗稱窮藥山),由45條山澗小溪匯成,流經全鄉,經石坊鄉中排、東峪口村匯入白水江,流程29.5公里,年均流量3.43立方米/秒。該鄉弋家壩村有一“水池”,水面20多畝,是因地震搖塌山崖堵塞谷口而形成。交通方便,國道通往鄉政府,鄉村公路通往馬兒河壩、長草坪農場等地。糧食作物有玉米、小麥、洋芋等。經濟作物有紋黨、當歸、花椒、生漆等。還有-、石膏、黃金等礦藏。.
全國與堡子壩鄉面積相同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