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寧德周寧縣獅城鎮洋尾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50925100 | 身份證前6位:350925 |
長途區號:0593 | 郵政編碼:352000 |
隸屬政區:獅城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閩J | |
洋尾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洋尾原稱洋源,宋祥符年間(1008-1016年)由龍潭村劉延拓居。位于城西2公里,東鄰縣科技園區,西接旅游勝地鯉魚溪,南連工業開發區,獅浦大道(302省道)穿村而過,寧武高速路互通口經村前通過與縣城接通,交通便捷。
洋尾原屬寧德縣青田鄉東洋里十六都。民國24年(1935年)隸屬周墩特種區周墩聯保處。1950年隸坂頭鄉,1952年9月隸龍安鄉。1958年9月,成立洋尾大隊,隸端源公社,1960年改隸縣農場。1961年隸城關鎮,1966年8月,與安后大隊合并成立友誼大隊,隸城關公社。1980年9月,從友誼大隊析出,復設洋尾大隊,隸城郊公社。1984年6月,撤銷大隊管委會改設村委會,隸獅城鎮。洋尾村1952年9月為龍安鄉政府駐地。當年12月成立0龍安支部,為全縣解放后最早成立的農村黨支部。1954年春,成立星光農業生產初級合作社,1956年轉為高級合作社,為全縣的農業合作化運動作出示范。
洋尾村面積1.8平方公里,海拔893米。全村現有260戶, 1320人,7個村民小組。境內資源豐富,山地6000畝,田地5000畝,其中竹林700畝。生產高山名茶,品質優良。已探明儲量較多的高嶺土礦具有很強的開發價值。
改革開放以來,洋尾村經濟迅速發展。傳統的鑄造技能遍及全國各地,除在村內開辦鑄造企業外,村民赴外經商辦企業有200多人,創辦各類企業10多家,年創利達2000多萬元。2009年,村財收入達4萬多元,農民人均收入4000多元。
洋尾村歷來重視教育文化事業,清代即以劉包七名義,從墓田中劃出部分租谷作為“書燈田”,資助村民就讀。清代全村有生員38人,居全鎮第二位。民國33年(1944年)設立洋安國民小學。建國后,教育事業迅速發展。1980年,建立大隊廣播室、俱樂部、配備電視機、圖書室和樂器等娛樂設施。村中有占地8畝,設有科教多媒體教室、裝備20臺電腦的周寧縣英才實驗學校。建國以來,全村共培養大專院校畢業生40多人,副科以上干部和工程師、醫生、中小學高級教師等80余人。
村內有3口宋代連通古井,井水清澈,霪雨不溢,久旱不涸,曾被《香港新晚報》、《福州晚報》譽為奇景。解放后,曾有兩次在該村發生火災前數日出現井水混濁,至今仍為不解之謎。古建筑有林公宮、陳圣母廟、興洋庵、劉氏宗祠等。村東北面保存有30余畝的風水林,樹種豐富,其中有17棵柳杉樹樹齡幾百年之久,極為壯觀。
古代主要名人有清同治七年(1868年)列授二品副將銜劉武功大夫劉彥超(村里還保留有其建造的大夫弟主體建筑),近代革命烈士吳少安,名醫劉一鳴等。
全國與洋尾村同名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