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畢節市黔西縣鐵石鄉米新寨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520522206 | 身份證前6位:520522 |
長途區號:0857 | 郵政編碼:551500 |
隸屬政區:鐵石鄉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貴F | |
米新寨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米新寨村(俗稱米新寨)位于鐵石苗族彝族鄉東南端,距鄉政府駐地4公里,與清鎮市隔河相望。全村轄6個村民組,405戶,1466人,少數民族占全村82%,主體民族為苗族,這支苗族因服飾以蠟染暗花和素凈的刺繡為主而被人們稱為“素苗”,米新寨村群山環繞,樹蔭遮日,風景優美,較為偏僻閉塞,完整地保存了傳統的生活方式和古樸的民風民俗,是市民度暑的好去處。
族史淵源:據有關史料記載及老人傳說:“這支苗族的祖先居住在湖南洞庭湖邊,南宋初年,中央王朝遣岳飛率大軍進剿楊幺。他們的祖先為避戰爭,領著本支人等,帶著銅鼓,分兩批遷入貴州,第一批到達黔西后,先住在治中田壩,后來與布依族換地盤,搬到今天的米新寨、壩子寨等地。搬遷時,他們的銅鼓丟在井中,以后就用木鼓作祭祀鼓。第二批到達黔西(人更多)分別居住在紙廠、火石壩、沙窩等地。以后的元、明、清時期,均有不少苗族從湘西、桂西北進入米新寨。
這支苗族勤耕苦織,在生產生活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由舊時的“祭米花’發展成為今天為期三天(農歷七月十六至十八)少男少女談情說愛、成年人交流發展生產、經濟的“米花節”活動,保存了古樸的蘆笙舞蹈《米花敘情》、多聲部苗歌《兄妹之心》、獅子舞、敬酒歌、祭祀樂器三眼簫。
這支苗族世代住房為木質穿枓的青瓦小樓房,以種玉米、大豆、洋芋等為生,經濟收入以種煙、養殖為主。自2009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和安排部署下,本村緊緊依托自然資源優勢,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草地生態畜牧產業化科技扶貧項目,發展草地生態養羊業,扎實、穩步推進了米新寨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2010年,人均純收入達3202元,比2009年2890元增長312元,經濟增長率為10%;人均有糧359公斤;養羊項目達到種植草地1900畝,舍飼羊子1290只,總產值45萬多元,已逐步發展為米新寨村支柱產業。此外,特色農業,招商引資、勞動力轉移、運輸業等也正向縱深發展,為推動苗寨經濟更好更快、又好又快發展,早日奔向小康作貢獻。
鐵石鄉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是由舊時的“祭米花’發展成為今天為期三天(農歷七月十六至十八)少男少女談情說愛、成年人交流發展生產、經濟的“米花節”活動,保存了古樸的蘆笙舞蹈《米花敘情》、多聲部苗歌《兄妹之心》、獅子舞、敬酒歌、祭祀樂器三眼簫。
--人口總數:1466人 農業人口:1466人 非農業人口:/人
--行政區面積:8678.1平方公里 耕地面積:2728.0畝
--主要民族成分:苗,漢 發展口號: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
--所轄村:綠林一,二,三,四組,興安一,二組 生產總值:491.0 萬元
--主要經濟產業:種養業 名特產品:大豆,玉米,波雜羊 辦公所在地:興安一組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