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猛交xxx,亚洲精品丝袜日韩,色哟哟亚洲精品,色爱精品视频一区

甘肅省隴南徽縣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621227身份證前6位:621227
長途區號:0939 郵政編碼:746000
隸屬政區:隴南行政級別:縣
車牌號碼:甘K轄區面積:2772km2
人口數量:約22萬人人口密度:79人/km2
行政區劃:城關鎮 伏家鎮 江洛鎮 泥陽鎮 柳林鎮 嘉陵鎮 永寧鎮 銀杏樹鄉 水陽鄉 栗川鄉 麻沿河鄉 高橋鄉 榆樹鄉 大河店鄉 虞關鄉
徽縣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行政代碼 面積簡介
城關鎮 621227100 64km2  徽縣城關鎮地處甘肅省東南部,嘉陵江上游,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里氣候溫和,山川秀麗、物產豐富,平均海拔900米。全鎮轄9村,64個村民小組,6個……[詳細]
伏家鎮 621227101   素有隴上小江南之稱的伏家鎮轄18村,120個村民小組,6860戶,26868人,耕地總面積4.02萬畝,是省列小城鎮建設重點示范鎮和國家級高效農業綜合開……[詳細]
江洛鎮 621227102 312.9km2  江洛鎮地處國道316線與省道江武公路交匯處,歷史上就是隴南北部地區物資集散地和徽縣經濟商貿重鎮,有隴南“旱碼頭”之稱。全鎮面積312.9平方公里,其中耕……[詳細]
泥陽鎮 621227103 60.6km2  泥陽鎮位于嘉陵江上游,西秦嶺南麓,素有“隴上小江南”之稱的徽成盆地中部,這里人杰地靈,物產豐饒,信息暢通,交通便利。全鎮總面積60.6平方公里,轄16村……[詳細]
柳林鎮 621227104   柳林鎮位于徽縣東北部,地處秦嶺南麓,嘉陵江上游,境內氣候溫和濕潤,平均氣溫12.8℃,年平均降水704毫米,水、光、熱、土地、森林資源豐富。東臨秦川,南……[詳細]
嘉陵鎮 621227105 249km2  嘉陵鎮地處徽縣南部,距縣城23公里,因發源于西秦嶺長江最大支流的嘉陵江而得名。其西北、西南與水陽、永寧、虞關接壤,北連兩當,東南與陜西略陽毗鄰,鎮域面積……[詳細]
永寧鎮 621227106 84km2  永寧鎮位于徽縣城東19公里,國道316線穿境而過,東鄰兩當縣顯龍鄉,北靠徽縣柳林鎮,西接城關鎮和水陽鄉,南臨嘉陵鎮。全鎮轄12個村民小組,總戶數2850……[詳細]
銀杏樹鄉 621227201   一、全鄉農業基本情況 銀杏鄉轄16個行政村,90個合作社,3928戶,15864人(農業人口),勞動力8779人,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456……[詳細]
水陽鄉 621227202   水陽鄉地處徽縣南部城郊,全鄉轄16個行政村90個合作社,其中城郊村4個,公路沿線村6個。近年來,鄉黨委、政府圍繞“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詳細]
栗川鄉 621227203 61.6km2  栗川鄉位于徽縣西南部,東鄰銀杏鄉和水陽鄉,西與成縣紅川鎮毗鄰,南接大河鄉,北接伏家鎮。全鄉轄18個村,84個村民小組,總戶數3560戶,總人口14490……[詳細]
麻沿河鄉 621227205 302km2  麻沿河鄉位于徽縣西北70公里,是進出縣境的北大門,北與天水市秦城區連界,西與西和縣毗壤,西南連接成縣,南與江洛鎮襟連,東鄰高橋鄉,東南抵游龍川鄉,全鄉總……[詳細]
高橋鄉 621227206 400km2  高橋鄉地處徽縣西北部,是一個典型的山區鄉鎮,區域面積400多平方公里,全鄉18個行政村60個合作社,農業人口1750戶,7540人,耕地面積19194畝……[詳細]
榆樹鄉 621227208 270.3km2  榆樹鄉地處甘肅省隴南市徽縣北部,東與柳林鎮、銀杏鄉接壤,南與伏鎮交界,西與江洛鎮相連,北與高橋鄉毗鄰。土地總面積270.3平方公里,下轄15個行政村,6……[詳細]
大河店鄉 621227210   大河鄉位于徽縣西南部,海拔在700—1740米之間。全鄉轄20個行政村,84個合作社,1980戶,農業人口9640人,非農業人口855人。總耕地面積29……[詳細]
虞關鄉 621227211 215km2  虞關鄉地處徽縣南部山區,全鄉轄16村,61個合作社,1276戶,農業人口5841人,總面積215平方公里,全鄉勞動力3000人,海拔700—2500米,……[詳細]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地理位置及自然環境
    徽縣位于甘肅東南部,地處秦巴山地中的徽成盆地,北接天水,西連成縣,南通四川,東鄰陜西,全縣總面積2772平方公里,轄15個鄉鎮、249個行政村,總人口22萬人。徽縣轄7個鎮、8個鄉:城關鎮、伏家鎮、江洛鎮、泥陽鎮、柳林鎮、嘉陵鎮、永寧鎮、銀杏樹鄉、水陽鄉、栗川鄉、麻沿河鄉、高橋鄉、榆樹鄉、大河店鄉、虞關鄉。
    徽縣古名河池,西漢置縣,北宋升為州,清代降為縣,發展歷史悠久,著名詩人李白、杜甫都曾在此逗留,并留下了名垂千古的不朽詩篇;南宋抗金名將吳玠、吳璘在此英勇殺敵,英雄事跡至今廣為流傳;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時在這里發動了兩康徽成戰役,隴南地下黨在這里點燃了隴南人民革命的熊熊烈火。     徽縣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是隴南市工農業比較發達的縣。長江一級支流嘉陵江在這里經過,縣內有大小河流600多條,水質優良,水力資源蘊藏量達14.76萬千瓦。交通便捷,寶成鐵路穿境而過,316國道、江武公路縱貫全縣;通訊暢達,已建成先進的光纜通訊系統,開通了完善的全球通移動電話和中國聯通網絡。電力供應充足,在隴東南率先實現村村通電。徽縣還是甘肅省森林資源最豐富的縣之一,全縣森林覆蓋率達45.8%,木材蘊積量275.4萬立方米。野生動物種類繁多,已發現的257種野生動物中不少為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動物。縣內土特產品豐富,有各種野生中藥材430多種,藥用“金銀花”、“七里香”名揚大江南北,銀杏、獼猴桃、黑木耳、板栗、狼牙密享譽全國。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藏有鉛、鋅、鐵和金等4大類22種。
    徽縣素有“隴上小江南”美譽,這里丘陵與盆地相間的地形地貌,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悠久的發展歷史,形成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境內以三灘風光、吳玠墓碑、栗亭古塔、文池秋色、青泥古道、千年銀杏、嘉陵江漂流、月亮峽、仙人湖為主的旅游景點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了眾多的省內外游客。特別是距縣城50公里的“三灘”原始森林,奇花嘉樹,飛瀑流泉,魅力無窮,是甘肅省著名的風景區。
    
  發展概況
    改革開放以來,徽縣縣委、縣政府搶抓機遇,加快發展,全縣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穩步發展。特別是近年來,徽縣牢牢把握發展這條主線,積極實施工業強縣、農業穩縣、非公有制經濟富縣、旅游活縣和科技興縣五大戰略,大力推進工業化、產業化、生態化和城鎮化步伐,全縣農業基礎條件進一步改善,農村經濟全面發展,有色冶金、農副產品加工、白酒飲料化工建材四大工業支柱產業初步形成。2005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11.3億元,比“九五”末凈增5.7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3.53億元,農業增加值4.3億元,“十五”期間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3億元,比“九五”期間凈增5.5億元,增長1.5倍,是徽縣歷史上投資最多增長最快的時期;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986元,比“九五”末凈增440元,增長5.1%。徽縣先后榮獲“全國基礎教育先進縣”、“全國計劃生育先進縣”、“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全國民政工作先進縣”、“全省精神文明建設先進縣”、“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范縣”、“全省衛生縣城”、“全省基層組織建設先進縣”等10多項殊榮。
    今年是“十一五”規劃的開局年,在全面樹立科學發展觀、構建設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征程中,徽縣廣大干部群眾將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與時俱進,以開放、開發、合作、發展為主題,用新觀念、新思路、新舉措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以全方位開放的姿態和優惠的政策招商引資,投資興業。
    大交通網絡激活區域經濟
    徽縣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加大了公路交通建設力度,按照“改造骨干路、打通出口路、連接斷頭路、實現網絡化”的工作思路和“縣鄉公路上等鋪油、鄉村公路配套提高”的工作要求,通過申報項目,多方爭取省地資金投入,從緊缺的縣財政擠出資金用于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確保了徽談路改建、江武路(江洛至泥陽段)、天江路、成兩路二級公路改建。“十五”期間,徽縣共計完成國道316線改造、嘉陵江大橋等交通建設項目41項,完成投資1.28億元,整修鄉村道路111條537公里,公路等級和通行能力明顯提高。基本實現了“鄉鄉通班車,村村有公路”,形成了以316國道、江武路、成兩路為主要骨架,談虞路、徽白路、剡麻路、高太路、永柳路、伏泥路等為補充、鄉村公路為依托的大交通網,形成了旅游路、發展路、扶貧路、出口路路路通達的喜人局面。全縣249個行政村通四輪拖拉機、農用三輪車,90%以上的行政村通汽車,全縣的公路總里程已達到1343.3公里。
    大交通網絡的形成使全縣群眾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實惠,擴建改建公路的沿線相繼掀起了投資熱潮,公路成為區域性的“活躍經濟線”。近年來,公路沿線新上規模以上工業項目22個,新上10多個較大型的“特色”農業基地,為農村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條件。徽談路、談虞路改建,使嘉陵鎮的旅游資源得到開發利用,銀杏人家、嘉陵江漂流年接待游人達數萬人以上,永柳路硬化后,寶徽集團、宏柳面粉廠等企業落戶柳林鎮,成為全縣財政收入的活水之源。
    工業強縣戰略取得顯著成效
    徽縣把推進工業化進程擺在首位,堅持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堅持項目推進,擴張工業總量;培育主導產業,壯大優勢企業;大力調整工業結構,促進產業優化升級;企業改革進一步深化,緊緊圍繞“動產權、轉機制、變身份、增效益”的工作思路,牢牢把握“一個核心”即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積極推行“二個讓利”即政府讓利于企業、企業讓利于職工;嚴格恪守“三個堅持”即堅持公開、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則、堅持一企一策、因企施策的原則、堅持改革與生產經營兩手抓、兩不誤的原則;堅決貫徹‘‘三個做到”即做到社保費用不拖欠、做到就業崗位不減少、做到職工總體收入不降低;努力力做到“三個經得起”即經得起社會監督、經得起歷史考驗、經得起法律訴訟的工作原則,切實加強領導,強化措施,規范操作,有序推進,確保了企業改革順利推進。納入改革范圍的甘洛集團、隴酒集團、醫藥公司等2 0戶國有企業全面完成了改革任務,職工全部得到妥善安置,基本達到了國有企業改革的目的,消除了阻礙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增強了工業經濟發展的活力。在抓好國企改革的同時,我們采取幫大扶強、掛牌保護政策,實行傾斜服務,不斷優化發展環境,甘洛集團、寶徽集團進入全省工業6 0強,甘洛、寶徽、天洛三大企業實現了強強聯合。成立了中小企業貸款擔保中心,工業集中區已完成選址。工業經濟總量不斷擴大,經濟效益明顯提升,實現了產銷兩旺。全年預計實現限額以上工業增加值3. 5億元,現比增長38 .9%,比“九五”末增長314%;實現銷售產值11.3億元,比上年增長47.3%,比“九五”末增長375.5%;產銷率達到100%,實現利潤I .7億元。工業主導地位逐步提升,工業對全縣經濟的貢獻越來越大。
    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
    徽縣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五個統籌”的科學發展觀,以解決農業持續發展問題為目標,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結構調整為主線,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生態化“四化”聯動,堅持“打綠色牌、走特色路,努力構建以特色產業為王主體的農村經濟新格局”總攬農業和農村工作全局,加快了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加強了營造特色資源優勢、特色產業和特色區域優勢的力度,切實增強了縣域經濟發展的活力和動力。2005年,徽縣落實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2.33萬畝,全年糧食總產達到14.6萬噸,較去年增長4.9%,與“九五”末基本持平,油料播種面積7.77萬畝,總產達0.9萬噸,較去年增長5.9%,較“九五”末增長12.6%;特色產業開發成效顯著。按照“打綠色牌、走特色路”的總體思路,狠抓特色產業開發不放松。2005年,徽縣農業特色產業面積達到l3.l萬畝,總產值達到3.08億元,農業特色產業人均純收入達到474元。特別是草畜、核桃兩大主導產業發展迅猛,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趨凸現,全縣共建成青貯氨化池661個,冬暖棚圈舍812座,完成牛人工凍配4681頭,共完成畜牧業總產值1.74億元,較去年增長2%,較‘“九五”末增長77%。核桃產業上,2005年,全縣新發展核桃面積1.52萬畝。在主導產業發展的同時,加大了區域性產業的開發力度,全縣瓜菜總面積達到9.14萬畝,產值達1.16億元;新發展中藥材6.35萬畝,產值達2826.2萬元,發展烤煙3600畝,產值達346萬元;蠶桑產業正在崛起,今年實現產值52萬元。特色產業開發巳逐步向區域化、專業化和規模化邁進。
    此外,徽縣標準化生產、龍頭企業建設、專業市場建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都有了長足發展;勞務經濟實現了新的突破,五年累計輸出勞務7.1萬人次,創收1.86億元;扶貧開發、農業綜合開發穩步推進,全縣已建成小康示范村39個;五年爭取實施國家項目43個,完成投資1.16億元,農田水利、農村能源等基礎建設得到加強;農村稅費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農業稅、農業特產稅全面取消,農民負擔大幅度減輕。
    城鎮化步伐進一步加大
    運用市場機制經營城市是徽縣推進城鎮化進程的重要舉措。近年來,徽縣縣委、縣政府在國家無投資、縣財政相對困難的情況下,堅持拆遷改造與開發建設相結合,建設與管理相結合,集中拆遷,整體推進,全方位開發,快速建設的原則,走出了一條以地生財,建設聚財、開發集財的城市建設新路子。多方籌資2.3億元,改建道路8條,長8公里,路燈、供排水、電力、通訊等配套設施同時設計、同時開工,新鋪人行道彩磚4萬平方米,安裝雙面路燈260盞,禮花燈80多盞椰樹燈10多盞,燈箱廣告牌460面,垃圾箱370個,安裝磁卡電話100部,栽植行道樹1600株。修建統建樓20棟,妥善安置了拆遷戶。縣上還加大了城市基礎設施力度,購置了灑水車、垃圾清運車,增加了居民區和單位垃圾頌倒點,投資55萬元建成了城南供排水管網;投資32萬元完成了官井巷排水工程,居民住宅全部通上自來水,供水指標質量均達到國家標準;爭取40萬元,投資50萬元,建成了日處理垃圾200噸的填埋式垃圾處理場;籌集資金65萬元建成仿古建筑“金徽縣”大門。在鳳山公園配套建設中,先后投資300多萬元修建了“棲風閣”、“春暉亭”等景觀型建筑;完成了鳳山公園上水工程,對鳳山進行了大規模的綠化,使鳳山公園成為全縣人民的休閑游樂中心。
    城鎮化建設以縣城為龍頭,以舊城改造和小城鎮建設為依托,投資1.02億元,完成了城區一、二期拆遷改造,城區三期改造先農街拆遷目前已完成了拆遷摸底、方案制定等各項前期準備工作,按照“先安置、后拆遷”的原則,正在積極協調征地,對拆遷戶進行安置,計劃年內完成投資200萬元,城區詳規編制工作即將完成。緊緊圍繞五路兩街一廣場(五路:濱河路、風山公園道路、東關舊路、市場雨后門、西橋至西寺溝口,兩街:和平路、后西街;一廣場:體育場改建)的建設思路,全年拓改硬化道路7條,累計長度5720米,完成投資1827萬元。體育場開發改造項目縣上組織到四川巴中進行了考察,邀請成都規劃設計院人員正在設計廣場建設方案。對城區衛生填埋式垃圾處理場進行了后續配套設施建設,新修填埋場排水渠l30米,護坡410米,對填埋場進行了鋪墊平整,整修垃圾場道路800米,完成投資18萬元。城管和環衛工作得到加強,安裝了東、西街人行道護欄1600米,對城區所有道路劃定了交通標志線,既保障了安全行車,又美化了城市環境投資20萬元,新購14噸灑水車一輛,有效提高了環衛工作水平。 伏家鎮、江洛鎮、柳林鎮等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城鎮面貌大為改觀,城鎮化水平由“九五”末的21%提高到26%。伏家鎮被列為全省小城鎮建設綜合示范鎮后,鎮上對200多宗2萬多平方米建設用地進行了公開拍賣,吸引了天水、寶雞等各地客商參與競買。吸納了2500多萬元民間資本參與建設,短短兩年多時間,就建成了伏家鎮商貿一條街、樂居新街和舊街的改造建設任務,并用拍賣土地的資金建成了綠化帶、水、電、通訊、衛生等公共設施,使全鎮的個體戶達到了1000多家,其中外地客戶200多家,年交納利稅260多萬元,如今的伏家鎮已成為三縣九個鄉鎮的重要商貿集散地,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并帶動了當地2000多農民脫貧致富。江洛鎮緊抓江武公路改建機遇,先后吸納民間資本1000多萬元建成了農貿市場和江洛鎮大街,如今的江洛鎮商貿繁榮,華燈四射,樓房林立,先后躋身于全國文明鄉鎮和全省小城鎮建設示范鎮行列。與此同時,柳林鎮商貿一條街已全面開工建設,嘉陵鎮基礎建設力度加大,三灘開發和小城鎮建設同步進行,永寧實現撤鄉建鎮后,城鎮化步伐進一步加快。
    秀美山川吸引八方來客
    徽縣是長江上游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和防護林體系建設區, 縣委、縣政府把治理水土流失和實施退耕還林、農村改廁改炕改灶等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堅持高標準、高起點、科學規劃指導、規模連片治理的原則,在全縣范圍內統一進行田、林、路、水及生產生活設施的綜合治理,先后有計劃地組織了伏家鎮剡家溝流域6000畝治理工程和銀杏鄉宏化流域10000畝治理工程等多次大型集中會戰。實施“擦亮藍天工程”,組織環保、安監等部門對企業進行檢查,對一些污水、廢氣排放不符合指標的企業責令限期整改,并依法關閉了排污嚴重的企業。幫助群眾修建節柴灶、節燃炕、衛生廁所。堅持不懈地進行生態建設,使全縣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經過近6年的艱辛努力,縣城生態圈建設已初具規模,生態圈內的城關、銀杏、水陽、東關等四個鄉鎮累計完成各類人工造林、旱折楊等行道樹20多萬株,使全縣森林覆蓋率達45.8%,溫潤如玉的金徽縣在西部大開發的熱潮中變成名副其實的隴上江南。
    
  徽縣三灘
    
    三灘風光徽縣近年開辟的天然森林風景區,位了陜甘川交界的秦巴山地,是嘉陵江上游干山萬壑中蘊藏的一塊寶地。距縣城50公里,總面積200平方公里,屬北業熱帶向暖溫帶過度地帶,80%的地域被原始森林覆蓋,茫茫林海,碧草連天,雨潤霧澤,纖塵不染,嫵媚多姿,古老神奇,因有三個森林草甸相連,故名“三灘”。境內有羚羊400余只,其他珍禽異獸數十種,是探險旅游的天然樂園。
  
全國與徽縣面積相同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

Copyright © 2012-2025 cn56.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物流行業網 版權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滨海县| 雅江县| 佛山市| 西峡县| 泊头市| 建阳市| 贺州市| 永修县| 启东市| 澜沧| 云阳县| 桃源县| 肃宁县| 柘荣县| 逊克县| 自治县| 内乡县| 肃南| 宜宾县| 莎车县| 逊克县| 剑阁县| 黎城县| 太湖县| 博爱县| 北海市| 香河县| 介休市| 济南市| 武夷山市| 通许县| 邹平县| 海阳市| 固阳县| 含山县| 竹北市| 兴业县| 万载县| 新疆| 福海县| 海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