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爐尾村,位于綏安鎮南端,處于縣城東南郊,北鄰綏東社區及道周社區車仔村,東鄰鹿溪村黃倉村。西、南隔鹿溪與溪南村交界。南門溪和綏東(源頭為北溪)流經本村匯入鹿溪。
全村耕地面積1270畝,其中水田1010畝,農地260畝,果樹地500畝,有林地700畝。農戶667戶,2756人,其中60歲以上282人,90歲以上占6人。
【政區沿革】
爐尾村從清代至民國時期屬鹿溪保。新中國初期為第一區(城關區)的爐尾鄉,1952年合并為鹿溪鄉。1958年9月改屬鹿溪大隊所轄,1961年城關分社鹿溪公社的爐尾大隊,1964年9月鹿溪公社合并城關公社。爐尾大隊隨屬城關公社所轄,1984年9月爐尾村改為城關鄉爐尾村,1988年5月城關鄉合并綏安鎮,爐尾村隨屬綏安鎮轄,爐尾村轄爐尾、后螺、后坑、西營、象墩5個自然村,分設11個村民小組。
【姓氏源流】
爐尾村爐尾社240戶、985人;后螺社230戶、939人;后坑社75戶、315人;西營社110戶、465人,四個自然村均姓胡,祖源來自鹿溪胡氏始祖胡仁卿二房世系后裔分衍,爐尾社有本宗祖祠。象墩社徐姓12戶、52人,祖源于明代來自龍巖市西坑皮遼村。
【經濟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調整了農業產業結構,農、工、商等各行各業全面發展,致力發展多種經營。
農產品有稻谷、蕃薯、花生、黃豆、蔬菜等,及龍眼、荔枝、柑桔、香蕉等水果。
改革開放以來,村民興辦磚瓦廠20多家,1990年后改辦機磚廠8家,1978年后螺社辦造紙廠,1986年后個人民營辦造紙廠三家,有收購廢品4家。
有營運貨客車35部,農用車21部,手扶拖拉機5部,有挖掘機8部,鏟車6部,小車61輛,摩托車1100輛。
有養豬戶12戶,牧牛6戶,淡水養殖8戶,養雞鴨戶16戶。
有建筑隊30組130人;搬運工20人,裝簧20人,捆鋼筋6組,釘模板25人。
有經商開店60人,外出務工50人,在本縣內務工250人,可收務工勞務費400萬元。
2012年糧食產量500噸,蔬菜產量543噸,水果140噸,水產品產量85噸,生豬出欄1290頭,肉牛20頭,雞鴨3420只,全村年人均純收入8460元。
【基礎設施】
村部:1981年投資35萬元在爐尾村建一座村部,占地面積410平方米,建筑面積310平方米。
學校:1996年在爐尾村社中建一座爐尾小學,校園面積5227平方米,建筑面積1395平方米,教室6班,學生256人,教師21人。
衛生醫療:經縣衛生主管部門批準,設立村衛生所2間,醫技人員2人。自2006年以來參加“新農合”,現已達98%。
老人活動場所:1997年9月成立村老年人協會,入會人數340人,址設在本宗祠堂,后螺社設分會,址在戲臺邊。
2009年投資6萬元在學校園中建一塊籃球場,建筑面積540平方。
電力設備:1975年開通村民用電,電力戶100%。全村擁有電冰箱640臺,洗衣機350臺,空調器250臺,電風扇、電飯煲、電磁爐、電熱器等基本普及,廚房燃料、液汽等以電為主,用柴禾作燃料占少數。
道路建設:村北至綏東社區東門兜1000多米,南至鹿溪,東至鹿昌路(教堂)等通往本村境內的道路長6000多米,村民集資260多萬元,全鋪上水泥路。
家園環境:本村靠近縣城,所處的地理位置,在新農村建設中穩步推進,家家戶戶都有建樓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向城市化生活水平已邁出一大步。
【祖祠堂】
爐尾村“胡氏宗祠”修德堂:位于爐尾社中,始建于明代,祠堂坐北朝南,由大埕、門廳、天井(廡廊)、正堂、圍墻組成、懸山頂、燕尾脊、磚木石結構,頂下級,占地面積360平方米,建筑面積280平方米。凹窩式大門,青石門鼓,帶雕刻,卷草紋柜臺腳,前廊木架,梁上有倒垂蓮鎦金裝飾,大門上方橫書“胡氏宗祠”,正堂-:“修德堂”匾。門廳面闊三間,進深二柱,抬梁式木結構,瓜形斗或獅形斗,帶鏤花束隨,圓石柱,圓石礎承重同,卷棚式廡廊,抬梁木結構,方石柱承重,無礎。正堂兩側開龍虎門。宗祠歷代修繕過。公元2009年重建。
【廟宇寺觀】
玄天上帝廟:位于后螺社東側,始建于明代中期,廟坐東朝西,1985年原地重建。建筑面積176平方米,廟由門埕、門廳、正殿、圍墻組成,門廳面闊三間,深一間,抬梁式木結構,圓石柱,圓石礎承重,大門上方懸“武當行宮”匾。前廊以兩根盤龍石柱承重。方形石六墩,廡廊方石柱,蓮花瓣柱礎,正殿深三間,寬三間,抬梁木結構,圓石柱,須彌座柱礎,正殿上方懸“玄天上帝”匾。神象兩側對聯書:“北歸真百煉金丹萬九日,東陽普庇千年祀典在三春”。廟主祀“玄天上帝”神象。
宅公伯廟:位于象墩社東側路邊,始于明代中期,廟坐東南朝西北,占地面積116平方米,建筑面積28平方米,單進單開間,由廳門、拜堂、圍墻組成,正堂上方懸書“福德正神”,正殿上坐著一尊“正神”像。門聯書“神靈哉不威自畏,公老有德而尊”。農歷八月十五日做“宅公生”,每年唯一的節日,歷代修繕,1966年重建。
【古代人物】
徐表: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進士,刑部郎中
徐鼎:明嘉靖廿九年(1550年)進士,工科都給事中
徐起鼎:明萬歷廿八年(1600年)進士,溫州同知;
徐繩祖: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舉人,程鄉教諭
徐兆榮:明萬歷選貢
徐元度:清崇禎六年(1633年)舉人
【百年大樹】
古芒果一株,在爐尾社倒廟處
古榕一株,在爐尾社原下林角
古榕一株,在西營社前
【百歲老人】
胡泗序:生于1909年2月,后螺社人
【為了共和國、革命烈士】
胡仁生:1931年1月生,1949年12月入伍,志愿軍戰士,1952年6月在朝鮮臨津江阻擊戰中犧牲。
【新中國成立后,榮獲勞動模范】
胡清和:1953年省勞動模范
胡貫色:1955年省勞動模范
胡兆魁:1979年省勞動模范
胡漢宮:1986年市先進個體專業戶
【民營企業家】
胡濟和:漳浦縣新興紙業有限公司總經理
胡寶金:漳浦縣通寶汽貿有限公司總經理
【新中國人物】
胡清潔:漳浦縣工業局局長
胡延輝:盤陀鎮黨委副書記
胡順根:漳浦縣民政局副局長
胡山云:漳浦縣農業局副局長
胡以平:漳浦縣委-部副部長
胡旺泉:石榴公社黨委副書記
胡少茵:漳浦縣政法委副書記
胡發屏:漳浦縣林業局科級干部
胡達新:上海寶綱集團五鋼公司總經理、高級工程師
胡永在:福州市馬尾鎮黨委副書記
胡太南:廣州軍區新編武警副團級干部
胡良彬:南京大學教授
胡少吳:漳浦一中校長、中學高級教師
胡海生:漳浦縣醫藥公司經理
胡守賢:漳浦縣監督大隊大隊長
胡兆魁:漳浦縣綏安鎮經聯社主任
胡志福:漳浦縣工商支行副行長
胡志南:泉州泉港法院院長
胡達文:廈門翔安區郵電局長
胡建成:漳浦縣湖西公社副社長
胡水友:漳浦縣統計局副局長
胡壽裕:漳浦縣農行副行長
胡坤山:漳州市中行副行長
胡加福:福建省紀委第三處處長
胡日祥:泉州地區交通局局長
胡建坤:泉州市教育局局長
胡建民:泉州市第二醫院博士后
胡寬敏:180野戰醫院副院長
胡昆倫:南京部隊某部正營長
胡繼城:漳州市紀委檢監督員、副科
林慧(女):東山縣團委書記
徐揚棟:香港中行副總裁
胡宏藝:廈門駐軍某部營級
胡景宏:福州駐軍某部營級
胡炳元:泉州空軍副團長
胡永西:175野戰醫院團長級
胡錦輝:安徽部隊某部營長
胡金枝:某空軍飛行員
爐尾職稱
中學高級教師:
胡少昊、胡達元、楊漢章
中學一級教師:
胡麗聰、胡永水、胡疆土、胡蔭娣、胡榮華、胡志堅、胡炎德、楊淑瑜、徐
小學高級教師:
胡藝巖、胡幼華、胡壽長、陳素麗、胡瑞華、胡寶珍、胡曉瑜、胡錦花、胡金財、胡國煌、胡兩佳、胡義發、胡碧鳳、胡龍波、胡冬梅、胡國忠
黃倉村
黃倉村位于綏安鎮南部,處縣城東部。西、北鄰石齋村,西南鄰鹿溪村,東鄰麥園埔村。源自巖山西坡的塘腳營溪水從東向西流經本村,與九曲嶺的小溪相匯合,流經鹿溪村匯入鹿溪。
全村耕地620畝,其中水田480畝,農園140畝,山林地2000畝。
全村有農戶280戶,人口1165人,其中60歲以上155人,90歲以上占5人。
【政區沿革】
黃倉清順治年間為“在坊”的黃倉保。康熙三十九年與麥園埔合并為麥倉保。民國29年為東英鄉的黃倉保,民33年東英鄉合并于綏安鎮、黃倉保與下蔡保合并為石齋保。新中國成立初期屬第一區(城關區)的石齋鄉所轄,1958年9月改屬城關公社鹿溪大隊所轄,1961年7月從鹿溪大隊分出成立黃倉大隊,1984年9月屬城關鄉的黃倉村,1988年5月并屬綏安鎮,黃倉以一個自然村為行政村,分設6個村民小組。
【姓氏源流】
黃倉302戶、1296人,明萬歷年代前為黃姓所居,后因移走散居,逐漸減少,至明代為李姓聚居地。李姓,傳入有二種-,一有傳明代李姓由廈門海滄傳來,另有講明萬歷年間李章溪、李金安由廣東普寧傳入縣城西街,后傳衍黃倉之說,(李姓未有族譜,考證未實)。另外:清代有一句說“泉州世澤,漳浦家風”之說,(考證未詳),李姓分衍黃倉街、鐵爐社,李姓占人口98%以上,少數林姓來自舊鎮烏石。
【經濟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調整了農業產業結構,農工商等全面發展,并大力發展多種經營。
村民的主要農產品有稻谷、蕃薯、花生、黃豆、蔬菜等,及龍眼、荔枝、桃、李、枇杷、柑桔、楊梅、香蕉等水果。
有牧牛4戶,養豬戶5戶,養雞鴨戶4戶,淡水養殖戶5戶,面積90畝,機磚廠3家,豆油廠1家。
有建筑隊8組50人;釘模板2組10人;電焊5人,裝簧4人,捆鋼筋3組16人。
有營運貨車4部,農用車12部,手扶拖拉機12部,挖掘機12部,鏟車4部,有小車27輛,摩托車620輛,農戶有電話170臺,手機1025部。
有外地務工8人,出國勞務3人,經商開店18家,富余勞力務工600人。2012年糧食產量432噸,生豬出欄120頭,雞鴨出欄9000只,勞務費收入400萬元,全村年人均純收入8500元。
【基礎設施】
村部:2006年建一座村辦公樓,建筑面積670平方米,
學校:黃倉小學1997年建,校園面積2480平方米,建筑面積540平方米,教室6班,學生137人,教師10人。
老人活動場所:1999年成立村老人協會,入會人數165人,址設在本宗祖祠。
醫療室:經縣衛生主管部門批準,村設立衛生室一間,醫技人員2人。從2006年村民參于“新農合”,參合率達100%。
電力設備:1985年開通縣電力公司供電,農戶用電率100%,村民擁有電冰箱230臺,洗衣機200臺,空調器130臺,其余家用電器基本普及廚房燃料、液汽、煤炭等以電為主,柴禾作燃料的農戶占少數。
飲用水:2009年安裝上自來水供應設備,農戶基本飲用自來水。
村間道路:村境內至省道牛舊線共3100多米,投入150多萬,已鋪設水泥路。
家園環境:村民致力發展經濟,每家每戶已有一座嶄新樓房,村民安居樂業,村容村貌整治有序。面貌煥然一新,新農村建設穩定推進,奔向小康水平,目標已不遠,向城市化水平已邁出一大步。
【祖祠堂】
黃倉李氏追遠堂(祖祠):位于黃倉村社內,始建于清乾隆年間。1986年重建。坐西北朝東南,寬11.2米,深18.4米,建筑面積206平方米,懸山頂、燕尾脊。沿中線依次由下堂、天井廡廊、上堂組成。祠堂面闊三間。門廳作凹窩式、青石方形門墩設木制直欞窗,下堂進深一間,為四檁抬梁式,圓形瓜柱,通下不設隨,廡廊為四檁卷棚式。上堂深三柱,九檁前后雙步廊式。木結構簡單,無雕飾,鼓形柱礎,圓木柱承重。五灣枋看架,正中懸匾“追遠堂”,祠堂前設有兩級(上下落)紅磚埕。
【廟宇寺觀】
黃倉輔勝公廟:位于黃倉村西側,明弘治七年建。1992年重建,廟坐西向東,寬11.39米,深18.8米,面積243平方米,廟由上、下級,門廳、天井、廡廊、上正堂,圍墻組成,門廳明三間四柱,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三柱,青石柱雕龍纏柱,圓棱形石柱承重,柱上有明代奉舍者姓名四處,重建后進行加建左右廂房,改土墻為石墻。紅磚板瓦覆簡瓦,燕尾脊,屋脊上飾瓷雕雙龍戲珠,廟內主祀“玄天上帝”,輔勝公李伯瑤。(注:李伯瑤字昆宗,京北三源人,李靖之孫,生于隋朝(公元612年)配祀大元帥、二元帥、王公輔勝媽、王媽。西側“太保公、土地公”)柱聯書“輔家園留青史威鎮南閩,信正念斷-惠澤子民”。
黃倉高太師公廟:位于黃倉村大祖祠后,始建于民國初期(公元1913年)廟坐西朝東,建筑面積38平方米,單進單開間,由拜亭、廟門、正堂組成,廟內主祀高太師、林太師,廟無雕刻花紋、沒燕尾。
黃倉三界公廟:位于黃倉村社內,始建于清乾隆年間,廟坐北朝南,占地面積72平方米,建筑面積30.2平方米,單進單開間,由廟門廳、正堂組成,正殿上方書“三界大帝”,兩側聯“燭火輝煌照九天、香煙沸騰通三界”,廟內主祀“聞仙太師”,2008年重建。
【古址】
黃倉土城:位于黃倉村東側旁,始建于清代,現尚保存東門墻。
【古代人物】
黃克寬:宋嘉定元年進士,官廣東封州知州
黃 鈺:克寬之子,官梧州法曹
黃 :克寬之次子,官博羅尉
李文龍:清代官游擊
李 瑾(即李近):清康熙年間,江西贛州鎮中營游擊,升黃巖鎮總兵。
【新中國人物】
李金輝:廈門邊防支隊衛生隊隊長
李建設:云南武警營長
黃倉
中學高級教師
中學一級教師:
李銀來
小學高級教師:
李良全、李榮才、李清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