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宿州市埇橋區符離鎮符離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41302100 | 身份證前6位:341302 |
長途區號:0557 | 郵政編碼:234000 |
隸屬政區:符離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皖L | |
符離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符離鎮符離村地處符離鎮最南部,位于濉河與唐河之間,距市區僅10公里,與宿州職業技術學院為鄰,206國道和京滬線穿村而過,區位優勢顯著。全村人口3470余人,耕地共3200余畝,內轄10個自然莊,村黨總支下轄3個黨支部,10個黨小組,共有黨員104人。
符離村工業經濟發達,村內現有符離機械有限公司、符光機械有限公司、興輝鑄造有限公司等企業,工業年產值近3000萬元,是宿州市工業百強村,2005年被列為省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村。近年來,該村依托職業技術學院的技術優勢和燒雞之鄉的市場優勢,建設了宿州市唯一的現代農業園區,建成了高標準現代養殖園和瓜果蔬菜生產基地,園區內規模養殖戶已達40余戶,養殖蛋鴨5萬只,年產蛋可達1000萬枚,年出欄肉鴨12萬只,肉雞600多萬只,存欄良種母豬近600頭,年出欄育肥豬12000頭以上,肉牛存欄300多頭。養殖、種植業發展迅猛,帶動了運輸業和服務業的發展,現村里有運輸車輛21輛,專業裝卸隊一支。該村針對職業技術學院等三所院校坐落該村,人口比較集中的優勢,大力發展飲食服務業,解決了村里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2007年,符離村實現工農業總產值45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90元。
為方便群眾辦事,密切干群關系,符離村于今年8月重新建設了為民服務全程代理接收點,村兩委活動室為此進行了擴建,增設了農民圖書室和娛樂室,新建高標準公開欄,活動室門前路面硬化。新的接收點自投入使用以來,村兩委干部輪流值班,共接待群眾來訪30余次,提供咨詢服務20余次,為群眾代理實事2件,受到群眾好評。
符離村正在依托濉、唐兩河積極發展旅游業,利用外資開發白居易“東籬草堂”遺址和百畝水塘垂釣中心,計劃建設的東林大道和農民新居開發項目也在積極運作之中。符離村按照科學的發展思路,必將在全省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脫穎而出,真正成為新農村建設的典范。
白居易故居——東林草堂位于宿州市以北,符離鎮以南的古符離東北一公里處的濉水南畔(濉河與斜河交匯處三角洲),此地碧水蕩漾,風景秀美。
史載:宿州市城北二十里有濉河,河南有一高臺,臺上樹木茂盛,野草叢生,人稱“白堆”。為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故居——東林草堂遺址。東林草堂所在村唐朝稱毓村,現在稱東菜園。
白居易青少年時代11歲隨家人遷徙符離,33歲移家長安,他在符離東林草堂,寓居了22個春秋。寫下百余首諸如“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等膾炙人口的詩篇,為后人留下豐厚的文化資源。
而附近不遠的濉河上還有著名的“符離曉渡”遺址。明洪武二十四年,即公元1391年,在符離古縣城的中心濉河上建永濟橋,人稱符離橋。由于橋幾經風雨,坍塌數次,修復數次。至清朝乾隆三年,即公元1783年,宿州知州尤拔世,把坍塌橋改為浮橋,不久浮橋坍塌。知府張開仕修驛路,設橋兵,用船渡行人。由于符離橋當時為官道,來往行人特別多。每當清晨,雄雞報曉時,兩岸萬人爭渡,車馬喧鬧。朝霞映在濉河里,照著行人的影子,行人沐浴在朝霞里,影子映在水里,在兩岸蒼翠欲滴的樹林映襯下,和著近村的雞鳴,構成一幅美麗壯觀的水墨畫。人稱“符離曉渡”。清朝乾隆皇帝過此,曾親題碑匾,在符離橋的旁邊,一直有碑上刻“皇恩浩蕩”字樣,直到“文革”碑匾被毀。清朝宿州知府李心銳有詩云:“誰喚符離渡,蒼茫送客舟。野煙低水面,初日上灘頭。兩岸人聲聚,中流浪影浮。前村雞唱曉,黃葉一鞭秋。”足見當時盛況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