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key 該縣總面積2740平方公里,轄3鎮18鄉,總人口21.45萬人,有回、漢、藏、撒拉等12個民族。
農業分川水、淺山、腦山農耕區,有耕地53萬畝,已形成糧油、畜牧業、果品蔬菜生產基地。1997年糧食產量達到7309萬公斤,油料產量達到605萬公斤。畜牧業是該縣的優勢產業,全縣草場面積258萬畝,牛羊飼養量42萬頭只。工業已形成選礦、冶煉、釀酒、發電、建材等為骨干企業的民族地方工業體系。鎳、鋁、銅、黃金、青稞酒、鎳精礦粉、水泥、硅鐵、碳化硅、精鋅、洗凈毛、皮革藏地毯是主要產品,暢銷省內外。1997年全縣國民生產總值2.97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478萬元。全縣交通通信便利,城鄉公路四通八達。
境內名勝古跡旅游景點較多,黃河上游青海段13座大中型已建成或規劃建設的電站中,境內就有7座,珍貴野生動物有麝、巖羊、猞猁、藍馬雞、雪雞、石雞等。名貴藥材也有十幾種,山珍有發菜、蕨菜等。
化隆回族自治縣位于青海省東部,海東地區南部。東經101°39′-102°42′、北緯35°48′-36°17′之間。東與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接壤,南臨黃河與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和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隔河相望,西與湟中縣和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毗鄰,北與平安縣、樂都縣相連。東西長98.5千米,南北寬48.5千米,總面積2740平方千米。總人口23萬人(2004年)。以回族為主。
縣人民政府駐巴燕鎮,距行署駐地75千米。郵編:810900。代碼:632127。區號:0972。拼音:Hualong Huizu Zizhixian。
地處黃河谷地北側山地、溝谷地,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黃河流經縣境西南部和南部,境內呈11條溝谷均有大小不等的水系向南注入黃河。屬青藏高原東部干旱區,年均溫2.2℃,年降水量470毫米。
行政區劃
化隆回族自治縣轄6個鎮、7個鄉、4個民族鄉:巴燕鎮、群科鎮、牙什尕鎮、甘都鎮、扎巴鎮、昂思多鎮、雄先藏族鄉、查甫藏族鄉、二塘鄉、謝家灘鄉、德恒隆鄉、沙連堡鄉、阿什奴鄉、石大倉鄉、初么鄉、金源藏族鄉、塔加藏族鄉;李家峽管委會、公伯峽管委會。
歷史沿革
古為羌地,西漢時屬晉城郡,東漢屬西平郡,晉咸康元年(335年),在今群科鎮筑黃河城,并在今民和、化隆兩縣交界地區置黃河郡,管轄今化隆全境及黃河南岸部分地區(治黃河城),北魏時在今群科鎮古城置石城縣,轄今化隆縣西部地區,并在化隆東部置廣威縣(治今化隆縣甘都鎮),西魏改石城縣為化隆縣,隸湟河郡。經隋、唐、宋、元、明、清更名改隸。民國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時更名巴燕縣,歸青海省轄,民國二十年(1931年)改為化隆縣。1953年改設化隆回族自治區,1955年改稱自治縣,1978年劃歸海東地區。
1949年9月4日化隆解放,化隆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全縣劃分為4個區,轄1個市、25個鄉,48個行政村,217個自然村。一區轄巴燕市、加合鄉、拉干鄉、金家莊鄉、謝家灘鄉、查主鄉、科沿溝鄉、塔白爾鄉;二區轄牙路乎鄉、拉木鄉、德恒倫鄉、阿什努鄉;三區轄多巴鄉、群科鄉、舍仁鄉、梅加鄉、昂思多鄉、德加鄉、二塘鄉、若力尕鄉;四區轄扎巴鄉、拉曲鄉、黑城鄉、查甫鄉、支扎鄉、下扎巴鄉。
1996年底,全縣轄巴燕、群科、甘都3個鎮和牙什尕、扎巴、黑城、昂思多、德加、二塘、加合、謝家灘、德恒隆、沙連堡、阿什努、石大倉、初麻13個鄉及支扎、雄先、查甫、金源、塔加5個藏族鄉,共有368個行政村。縣人民政府駐巴燕鎮。
2000年,化隆回族自治縣轄3個鎮、13個鄉、5個民族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13706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巴燕鎮 19383 群科鎮 22440 甘都鎮 21899 牙什尕鄉 8846 支扎藏族鄉 2745 雄先藏族鄉 6255 查甫藏族鄉 6697 扎巴鄉 11270 黑城鄉 14047 昂思多鄉 10616 德加鄉 9159 二塘鄉 10896 加合鄉 14708 謝家灘鄉 7324 德恒隆鄉 13158 沙連堡鄉 6148 阿什努鄉 5310 石大倉鄉 6678 初麻鄉 6325 金源藏族鄉 6056 塔加藏族鄉 3746
2001年3月1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20號文批復:撤銷化隆回族自治縣昂思多鄉,設立昂思多鎮;撤銷扎巴、黑城2鄉,其中將黑城鄉的12個村(四哈寧、乙沙東、拉曲一、拉曲二、香乙麻、扎讓、控隆溝、洛乎藏、大拉曲、阿卡拉、窯洞、拉讓灘)和扎巴鄉合并設立扎巴鎮;撤銷牙什尕鄉,與黑城鄉的6個村(上灘,城車、宗尕灘、拉公么、沙拉溝、完干灘)合并設立牙什尕鎮;撤銷加合鄉,并入巴燕鎮。
2001年底,化隆回族自治縣轄6個鎮、8個鄉、5個民族鄉,1個居委會、368個村(牧)委會。
巴燕鎮 駐巴燕,轄1個居委會(巴燕)、38個村(牧)委會(金家莊、什吉列、上圈、綻麻、哈洞、下胡拉、尕西溝、儒家溝、西上、西下、南街、北街、東上、東下、上地灘、下地灘、廟爾溝、馬坊、寺爾溝、上拉干、中拉干、辛家窯、窯灣、李加莊、阿扎卜扎、后溝、藏灘、上加合、下加合、上吾具、下吾具、卜隆、上臥力尕、下臥力尕、下溝、下山根、水乃亥、克麻)。
甘都鎮 駐牙路乎,轄25個村(牧)委會(列卜加、拉木、朱乎隆、官巴、上四合省、下四合省、橋頭、牙路乎、蘇合加、西灘、阿河灘、甘都街、唐寺崗、工什加、牙目、阿化、水車、東風、東灘一、東灘二、東灘三、東灘四、東灘五、東灘六、東灘七)。
群科鎮 駐古城,轄29個村(牧)委會(群科、則塘、文卜具、雪什藏、若加、木哈、科木其、乙沙一、乙沙二、舍仁、格爾麻、向東、安達其哈、工農兵、日蘭、公義、加魯乎、郵電、水庫灘、先口一、先口二、灘南、灘北、灘心、團結一、團結二、新村一、新村二、東風)。
牙什尕鎮 駐下多巴,轄20個村(牧)委會(牙什尕、哇爾江、上多巴、下多巴一、下多巴二、參果灘一、參果灘二、參果灘三、園藝場、曲日麻卡、唐沙一、唐沙二、唐沙三、盤龍曲麻、上灘、城車、宗尕灘、拉公么、沙拉溝、完干灘)。
扎巴鎮 駐阿代,轄38個村(牧)委會(扎巴一、扎巴二、扎巴三、扎巴四、扎拉毛、結拉、本康溝、金藏、上腦、西灘、南灘、雙格達、關沙、下扎巴、阿代、陽坡、陰坡、浪隆、冷扎、知海買、黃麻、下洛乎藏、灘灘、科臺、東拉卡、曲先昴、四哈寧、乙沙爾、拉曲一、拉曲二、香乙麻、扎讓、挖隆溝、洛乎藏、大拉曲、阿卡拉、窯洞、拉讓灘)。
昂思多鎮 駐沙吾昂,轄19個村(牧)委會(具乎扎、公拜嶺、陽坡、陰坡、沙吾昴、尖巴昂、紅卡哇一、紅卡哇二、梅加、關相口、玉麥街、關沙、先群、香加嶺、若麻嶺、雄村、尕吾塘、拉昂、吾則塘)。
德加鄉 駐四塘灘,轄13個村(牧)委會(爾尕昴、洛忙、山卡拉、白土莊、德加、尕什加、公布昴、河灘莊、尕麻甫、五道嶺、扎浪灘、牙什扎、寺臺)。
二塘鄉 駐二塘,轄17個村(牧)委會(大塘、二塘、三塘、上灘、角扎、莊子灣、紅牙合、泥昂、香里胡拉、隆欠、二塘溝、尕什加、尕吾山、科卻、格許、工哇灘一、工哇灘二 )。
謝家灘鄉 駐謝家灘,轄18個村(牧)委會(拉扎、工扎、窯隆、卡昂、吊溝、丁家灣、九道灣、朱家灣、韓家窯、爾多其那、卷坑、西門泉、陰坡、下河灘、謝家灘、合群、馬塘、牙合)。
阿什努鄉 駐阿什努,轄17個村(牧)委會(阿什努一、阿什努二、日忙、羊隆、阿藏吾具、若蘭、納哈隆、尕加、白加、全集村、劉什洞、賽什庫、松賽、列仁、俄加、多杰拉卡、合什加)。
石大倉鄉 駐石大倉,轄17個村(牧)委會(關藏、巷加吾具、支哈堂、石大倉、高躍、拉卡、香塔、吉加、旦莊、大加沿、小金源、斯吉海、大嶺、文加山、沙浪、臺力蓋一、臺力蓋二)。
德恒隆鄉 駐德恒隆,轄22個村(牧)委會(德恒隆一、德恒隆二、納加、直乎具、措扎、黃吾具、拉村、東加、若素、哇加、哇西、甲加、西后加吾具、石乃亥、亞曲、亞曲灘、卡什代、安措、哇加灘、列村、團結一、團結二)。
沙連堡鄉 駐關巴灣,轄14個村(牧)委會(加倉、爾洞門、陰坡、關巴灣、其后昂、沙連堡一、沙連堡二、上塔加、下塔加、科才昴、乙什春一、乙什春二、沙加、古浪)。
初麻鄉 駐扎西莊,轄17個村(牧)委會(扎西莊、主莊、安關、初麻一、初麻二、沙爾洞、灘果、灘果臺、拉尕魯、上恰藏、下恰藏、拉許、梅加、塔麻、公保吾具、安具乎、沙讓)。
塔加藏族鄉 駐白加集,轄9個村(牧)委會(塔加一、塔加二、尕洞、白加吉、白加拉卡、德扎、牙什扎、工什加、曹旦麻)。
雄先藏族鄉 駐雄先,轄15個村(牧)委會(雄先、花科、巴麻塘、乙麻昴、電崗、東由、完加、角加、拉賽、麻加、其達吉、其先、沙素麻、洛麻、唐春)。
金源藏族鄉 駐雄哇,轄14個村(牧)委會(上科巴、下科巴、恰加、支哈加、雄哇、土哇倉、旦麻、多西、日古、尖科、阿吾卜具、桑加吾具、下什堂、安關群哇)。
支扎藏族鄉 駐街道,轄10個村(牧)委會(街道、江扎、拉格堂、卡陽、東棚、正尕、上米乃亥、下米乃亥、年半、主洞)。
查甫藏族鄉 駐查甫,轄12個村(牧)委會(查甫一、查甫二、藥水泉、索拉、窯洞、上曲加、中曲加、下曲加、來洞、查讓、加斜、東臺)。
李家峽北岸行政管理委員會 駐黃河沿,轄2個村(牧)委會(黃河沿、扎麻塘)。
貴德移民安置管理委員會 駐麻巴堂,轄2個村(牧)委會(沙柳灣、西北村)。
2005年,化隆回族自治縣轄6個鎮、8個鄉、5個民族鄉:巴燕鎮、群科鎮、牙什尕鎮、甘都鎮、扎巴鎮、昂思多鎮、支扎藏族鄉、雄先藏族鄉、查甫藏族鄉、德加鄉、二塘鄉、謝家灘鄉、德恒隆鄉、沙連堡鄉、阿什奴鄉、石大倉鄉、初么鄉、金源藏族鄉、塔加藏族鄉;李家峽管委會、公伯峽管委會。
2006年8月,撤銷德加鄉,并入昂思多鎮;撤銷支扎藏族鄉,并入雄先藏族鄉。
鄉鎮簡介
【巴燕鎮】 又稱巴燕戎,青海省海東地區化隆回族自治縣轄鎮,縣府駐地。位于縣境中部。人口2萬,以漢族為主,回族占總人口的44%。面積25.4平方千米。轄金家莊、什吉列、上圈、綻麻、哈洞、下胡拉、尕西溝、儒家溝、西上、西下、南街、北街、東上、東下14個村委會和巴燕居委會。民國時設巴燕鎮,1949年設巴燕市,1952年設巴燕鄉,1966年改設巴燕鎮,1958年與阿什奴鄉合并成立巴燕公社,1984年改為巴燕1個鎮。
【群科鎮】 又名古城,青海省海東地區化隆回族自治縣轄鎮。位于縣境西部,距縣府駐地42千米。人口2.2萬,以回族為主,占總人口的85%。面積100平方千米。轄群科、則塘、文卜具、雪什藏、若加、木哈、科毛其、乙沙一、乙沙二、舍仁、格爾麻、向東、安達其哈、工農兵、日蘭、公義、加魯乎、郵電、水庫灘、先口一、先口二、灘南、灘北、團結一、團結二、新村一、新村二、東風、灘心29個村委會。1950年沿舊制設群科鄉,1958年改設群科公社移治古城,1984年改為群科鎮。
【甘都鎮】 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府駐地29千米。人口1.9萬,以回族為主,占總人口的47%,撒拉族占33%。面積164.9平方千米。轄列卜加、拉木、朱乎隆、官巴、上四合省、下四合省、橋頭、牙路乎、蘇合加、西灘、阿河灘、甘都街、唐寺崗、工什加、牙目、阿化、水車、東風、東灘一、東灘二、東淮三、東灘四、東灘五、東灘六、東灘七25個村委會。民國時設甘都鎮,1950年屬牙路乎鄉、拉木鄉,1956年將牙路乎、拉木等鄉并為甘都鄉,1958年成立甘都公社,1984年設甘都鎮。
【黑城鄉】 位于縣境西部,距縣府駐地42千米。人口1.3萬,以回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1%。面積77.7平方千米。轄四哈寧、乙沙爾、拉曲一、拉曲二、香乙麻、扎讓、挖隆溝、拉公麻、魯乎藏、拉讓灘、窯洞、上灘、宗尕堂、城東、沙拉溝、完干灘、大拉曲、阿卡拉18個村委會。1950年沿舊制設黑城鄉,1958年并入扎巴公社,1962年分設黑城公社,1984年改設黑城鄉。
【牙什尕鄉】 位于縣境西南部,距縣府駐地49千米。人口0.7萬,以回族為主,占總人口的78%。面積53.3平方千米。轄哇爾江、牙什尕、上多巴、下多巴一、下多巴二、參果灘一、參果灘二、參果灘三、園藝場、曲日麻卡、唐沙灘一、唐沙灘二、唐沙灘三13個村委會。1981年從群科公社劃出牙什尕公社,1984年改設牙什尕鄉。
【德恒隆鄉】 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府駐地39千米。人口1.3萬,以回族為主,占總人口的82%。面積262.5平方千米。轄德恒隆一、德恒隆二、納加、直乎具、措扎、黃吾具、拉村、東加、若索、哇加、哇西、甲加、西后加吾具、石乃海、牙曲、牙曲灘、卡什代、安措、哇加灘、列村、團結一、團結二22個村委會。1950年沿舊制設德恒隆鄉,1958年與沙連堡鄉合并成立德恒隆公社,1984年改設德恒隆鄉。
【扎巴鄉】 位于縣境西北部,距縣府駐地32千米。人口1.1萬,以回族為主,占總人口的48%。面積127.6平方千米。轄扎巴一、扎巴二、扎巴三、扎巴四、扎拉毛、結拉、本康溝、全藏、西灘、南灘、雙格達、關沙、下扎巴、陽坡、陰坡、浪隆、冷扎、知海買、黃麻、下魯乎藏、灘灘、科臺、東拉卡、上腦、阿代、曲先昂26個村委會。1950年沿舊制設扎巴鄉,1958年改為扎巴公社,1984年復設扎巴鄉。
【謝家灘鄉】 位于縣境中部,距縣府駐地3千米。人口0.7萬,以漢族為主,回族占總人口的34%。面積55.8平方千米。轄工扎、拉扎、窯隆、卡昂、吊溝、丁家灣、九道灣、朱家灣、韓家瑤、爾多其那、卷抗、西門泉、陰坡、下河淮、謝家灘、合群、馬塘、牙合18個行政村。民國時設拉扎鄉,1950年設謝家灘鄉,1956年并入巴燕鎮,1958年與阿什奴鄉合并成立巴燕公社,1963年分設謝家灘公社,1984年復設謝家灘鄉。
【加合鄉】 位于縣境中部,距縣府駐地3千米。人口1.7萬,以回族為主,占總人口的60%。面積125.3平方千米。轄上地灘、下地濰、廟爾溝、馬場、寺爾溝、上拉干、中拉干、辛家瑤、窯灣、李家莊、阿扎卜扎、后溝、藏灘、上加合、下加合、上吾具、下吾具、卜隆、上臥力尕、下臥力尕、下溝、下山根、水乃海、克麻24個村委會。民國時設若力尕鄉,1950設加合鄉,1958年與黑城、二塘鄉合并成立城西公社,1962年分設加合公社,1984年復設加合鄉。
【二塘鄉】 位于縣境中部,距縣府駐地7千米。人口1.1萬,以回族為主,占總人口的51.8%。面積103平方千米。轄大塘、二塘、三塘、上灘、角扎、莊子灣、紅牙合、尼昂、香里胡拉、隆欠、二塘溝、尕什加、尕吾山、科卻、格許、工哇灘一、工哇灘二17個村委會。1950年設二塘鄉,1958年并入城西公社,1962年分設二塘公社,1984年復設二塘鄉。
【德加鄉】 位于縣境西部,距縣府駐地18千米。人口0.8萬,以漢族為主,回族占總人口的23.7%。面積105.7平方千米。轄爾尕昂、洛忙、山卡拉、白土莊、德加、尕什加、公布昂、河灘莊、尕麻南、五道嶺、扎浪灘、牙什扎、寺臺13個村委會。1950沿舊制設德加鄉,1956年并入昂思多鄉,1958年屬昂思多公社,1962年分設德加公社,1984復設德加鄉。
【昂思多鄉】 位于縣境北部,距縣府駐地25千米。人口1.1萬,以回族為主,占總人口的54.7%。面積83.9平方千米。轄具乎扎、公拜嶺、陽坡、陰坡、沙吾昂、尖巴昂、紅卡哇一、紅卡哇二、梅加、關沙、關相口、玉麥街、先群、香加嶺、雄村、尕吾塘、拉昂、吾則塘、若麻嶺19個村委會。民國時為昂思多鎮,1950年設昂思多鄉,1956年改設昂思多鎮,1958年與德加鄉合并成立昂思多公社,1984年復設昂思多鄉。
【沙連堡鄉】 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府駐地28千米。人口0.7萬,以回族為主,占總人口的81%。面積105.7平方千米。轄加倉、爾洞門、陰坡、關巴灣、其后昂、沙連堡一、沙連堡二、上塔加、下塔加、科才昂、乙什春一、乙什春二、沙加、古浪14個村委會。民國時設乙什春鄉,1952年設沙連堡鄉,1958年并入德恒隆公社,1974年分設沙連堡公社,1984年復設沙連堡鄉。
【阿什努鄉】 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府駐地18千米。人口0.6萬,以回族為主,占總人口的54.7%。面積107.5平方千米。轄阿什努一、阿什努二、日忙、羊隆、阿藏吾具、若蘭、納哈龍、尕加、白加、全吉、劉什洞、賽什庫、松賽、列仁、俄加、多杰拉卡、合什加17個村委會。民國時為阿藏吾具鄉,1950年改設阿什努鄉,1958年并入巴燕公社,1962年分設阿什努公社,1984復設阿什努鄉。
【石大倉鄉】 位于縣境東部,距縣府駐地12千米。人口0.6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46.6%,回族占37.9%。面積202.9平方千米。轄關藏、巷加吾具、支哈堂、石大倉、高躍、拉卡、香塔、吉加、旦莊、大加沿、小金源、斯吉海、大嶺、文加山、沙浪、臺力蓋一、臺力蓋二17個村委會。解放前置石大倉鄉,1950年屬金家莊鄉,1956年設石大倉藏族鄉,1958年并歸城東公社,1962年分設石大倉公社,1984年改為石大倉鄉。
【初麻鄉】 位于縣境東北部,距縣府駐地29千米。人口0.6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46.5%,回族占25.4%。面積150.9平方千米。轄扎西莊、主莊、安關、初麻一、初麻二、沙爾洞、灘果、灘果臺、拉尕魯、上恰藏、下恰藏、拉許、梅加、塔麻、公保吾具、沙讓、安具乎17個村委會。1950年設梅加鄉,1956年并入沙爾洞鄉,1958年并入金源、城東公社,1962年分設初麻公社,1984年改設初麻鄉。
【支扎藏族鄉】 位于縣境西端,距縣府駐地89千米。人口0.3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65.8%。面積163.4平方千米。轄正尕、江扎、街道、東朋、卡陽、年辦、拉格堂、上米乃海、下米乃海、朱洞10個村委會。民國時置支扎鄉,1950年改設雄先鄉,1956年改為雄先藏族鄉,1958改為雄先公社,1963年從雄先公社析置支扎公社,1984年改為支扎藏族鄉。
【查甫藏族鄉】 位于縣境西北部,距縣府駐地54千米。人口0.6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59.3%。面積60.2平方千米。轄查甫一、查甫二、藥水泉、索拉、窯洞、上曲加、中曲加、下曲加、來洞、查讓、加斜、東臺、黃河沿13個村委會。1950年沿舊制設查甫鄉,1956年改設查甫藏族鄉,1958年改設查甫公社,1984年復設為查甫藏族鄉。
【雄先藏族鄉】 位于縣境西北部,距縣府駐地66千米。人口0.8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48.7%,回族占11%。面積124.9平方千米。轄雄先、花科、巴麻堂、乙麻昂、電崗、東由、完加、角加、拉賽、麻加、其大吉、其先、沙索麻、洛麻、上半主哇、東南村、西北村、沙柳灣、唐春19個村委會。民國時為支扎鄉轄地,1950設雄先鄉,1956年改為雄先藏族鄉,1958年改設雄先公社,1984年復設雄先藏族鄉。
【金源藏族鄉】 位于縣境東北部,距縣府駐地45千米。人口0.6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5.2%。面積343平方千米。轄上科巴、下科巴、恰加、支哈加、雄哇、土哇倉、旦麻、多西、日古、尖科、阿吾卜具、桑加吾具、下什堂、安關群哇14個村委會。民國時設科巴鄉,1950年設科沿溝鄉,1956年并為金源藏族鄉,1958年改為金源公社,1984年復設金源藏族鄉。
【塔加藏族鄉】 位于縣境東部,距縣府駐地84千米。人口0.4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5.9%。面積193.8平方千米。轄塔加一、塔加二、白加集、白加拉卡、德扎、尕洞、牙什扎、貢什加、曹旦麻9個村委會。1950年沿舊制設塔白加鄉,1956年改為塔加藏族鄉,1958年并入金源公社,1963年分設塔加公社,1984年復設塔加藏族鄉。
旅游資源
夏瓊寺屬省級文物保夏瓊寺護單位,位于青海省化隆縣查甫鄉,距省會西寧95公里,臨平公路南側15公里處,是化隆縣風景區中較著名的宗教文化游覽勝地,始建于1394年,為青海最古老的藏佛寺之一,夏瓊寺總面積為27萬平方米,始建于元至正九年(1349年),是藏傳佛教格魯創始人宗咯巴的發祥地,歷代三世、七世、十三世0捐金數千兩修飾了該寺殿堂,使該寺更加金碧輝煌,光彩四溢。該寺第一批經師先后充當了七世、八世0,九世班禪和三世章嘉-的經師,1788年乾隆皇帝賜名“法靜寺”,并敕賜漢、藏、蒙、滿四種文匾一幅,上題“大乘興盛地”金字。
夏瓊,本為藏語,意即大鵬,乃附會山形之勢以命名。其山在查 鄉南盡頭,勢如展翅欲飛之大鵬,雄踞黃河北岸,俯瞰九曲盤旋,遠眺千山萬壑 ,左倚尕吾山,右靠多爾福山,后托八寶山,有贊日:“青龍游于前,黃龜伏于后,灰虎臥于左,紅鳥翔于右”。東、西、北三面峰戀重疊,南面如刀劈斧削,陡峭萬仞,險絕異常。山頂建有古剎夏瓊寺,從南向北遠望,寺院恰于大鵬右肩,古人譽為佛教圣地。夏瓊寺自創建以來,現后修建了妙音菩薩殿、彌勒殿、金頂殿、阿底峽殿、金剛佛殿、支扎佛殿、煨桑殿、地藏菩薩殿、監河彌勒殿、山佛殿、0神殿等十一個殿堂,構成了一處漢、藏藝術風格相結合的古建筑群,整體建筑莊嚴大方,雄偉壯觀,布局井燃,氣勢磅礴。
馬陰山,古稱拔延山,本古羌語,意為蓮花山,位于化隆縣北部,為化隆---樂都之界。樂化公路直達該景區,距省會西寧110公里,屬山岳型風景旅游區。隋大業五年,煬帝曾圍獵于此,遂見褚史書。別名“雪嶺”,因山頂積雪終年不化而得名。主峰高4295.4米,為境內第二高峰,上有湫池,雨盈旱涸,北瞰樂都全境,南觀化隆群山。春夏之際,日麗風靜,碧天如洗,山頂銀光耀目,山下青草茵茵,菜花敷金,攀其頂南望,為廣袤起伏的草山草坡,牛羊成群,動如行云,是縣內最大牧場之一,古為官府馬場,遠望縣城,似一巨型蓮花之心,故名巴燕戎格城(意為蓮花城)。
旦斗寺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青海省化隆縣金源鄉,距省會西寧170公里,始建于10世紀中葉,是藏傳佛教后期的發祥地,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旦斗”系藏語“居留”之意,此處以藏傳歷史掌故命名。寺院占地面積9萬平方米,建成于山贍巖絕壁凹龕處,隨山順勢,上依千仞疊崖,下臨百丈深澗。山借寺飾,寺憑山勢,蔚為壯觀。
旦斗寺的建筑由阿吉塔修行殿、加吾東智修行殿、索南堅措修行殿、大經堂,堪布-殿、阿瓦李加修行殿、加哇索南修行殿、拉隆修行殿、白塔等十多處殿堂組成,這些殿堂有的依自然洞穴內伸外延,居高臨下,險絕異常,有的靠巨崖為壁,就懸崖為頂,有的造山平地,獨立成體,殿堂內各種金身佛像,華柱帛畫交相輝映,莊嚴肅穆。
旦斗寺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是研究藏傳佛教的建筑,藝術、宗教制度的珍貴資料,每年都有大批信教群眾和旅游者,到此朝拜、觀光旅游。
李家峽北岸生態園位于青海省化隆縣李家峽管委西北部,南邊同尖扎縣隔河相望,是黃河上游第三個梯級電站,現已高峽平湖,風光宜人,是旅游避暑勝地。阿賽公路可直達。距省會西寧120公里,是集生態,旅游,餐飲為一體的休閑度假區。李家峽北岸生態園占地面積5600余畝,其中核心面積500畝。目前造林2700畝,以經濟林、觀賞林為主,修建賓館,娛樂室各一座,農家小院20個,旅游船15只,鋪建了寬敞停車廠。該生態園東臨“佛教圣地夏瓊寺”,南依李家峽水電站,乘船可游覽風景優美的“松巴峽”和坎布拉國家級森林公園。生態園內還有“烏龜山平湖”、“如來佛看景”、“大壩風光”、“昆侖仙菊基地”等諸多景點。
全國與化隆回族自治縣面積相同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