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紹興新昌縣沙溪鎮董村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30624108 | 身份證前6位:330624 |
長途區號:0575 | 郵政編碼:312000 |
隸屬政區:沙溪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浙D | |
董村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一、基本情況
董村由原先的上董村、下董村、外泄下、里泄下、上居坑五個行政村撤并而成,位于沙溪鎮南側15公里,與小將、巧英兩個鄉鎮相鄰。全村共628戶,1678人,是全鎮目前最大的行政村。全村共有黨員72人,村兩委成員7人,全村有水田1265畝,山林面積17229畝,2008年農民人均收入7368元,村集體經濟收入16.08萬元。農業特色經濟顯著,以楊桐柃木產業為主,2004年全村楊桐柃木產業收入350萬元,占農民總收入的1/3,有近550人從事采摘加工,已建成楊桐柃木基地850畝。工業經濟以花崗巖生產加工為主,現有花崗巖開采加工企業2家。
二、董村由來
1、上董
位于沙溪南12千米山灣,古稱龜溪,因村前溪中有兩塊巖石形如烏龜得名。龜溪該董村始自唐代,由姓氏得名,首居者董舜祖(851-922)原籍龍游縣立德鄉,乾寧間(894-897)官剡縣令。時天下大亂,義軍蜂起,他棄官退隱剡東石壁龜溪,繁衍成族。董村在建國初按地勢高低分上、下董村,上董村舊稱盤松,因有一古松呈盤形而得名。清善政鄉二十九都,宣統2年屬東區沃洲鎮,民國24年屬石熊鄉,36年屬四明鄉五保,1950年屬董村鄉,1958年為沙溪人民公社董村大隊上董村人民公社,分設上董一、二、三、四大隊,1966年復并稱躍進大隊,1968年恢復原名,1983年屬董村鄉,大隊改設村委會,1992年屬沙溪鎮,6個村民小組,177戶,510人,陳姓為主。陳氏十三世祖顯德于清康熙年間自縣城通明巷卜居董村,其子建有五福寺。村有耕地326畝,茶園46畝,桑園10畝,山林5721畝,種植水稻為主,產茶葉。
2、下董
因地勢較上董村低,故名小董村。舊稱門樓里,因村前有一公嶺,站在嶺上看村形如門樓,故名。清同屬善政鄉二十九都,村有七個村民小組,171戶,501人,俞姓為主。首遷董村的五峰俞氏十三世明倫派俞侶(1027-1096),官迪公郎慶元府經歷,致仕后游龜溪,愛其地之幽,命其子俞天透(1049-1115)在此置業筑室,以為往返宿泊之處,晚年遂挈家遷居此地,時在宋神宗(1068-1095)間。
三、建筑歷史
村里居住著俞氏子孫,始祖稠(六世)來自山東青州府河問縣。唐末官拜荊州襄陽安撫使,安襄陽,撫女真,曾率兵征剿過女真族。俞氏村民大都居住臺門宅第,全村較大的臺門宅第有七、八個之多,至今尚存。一個臺門住著十來戶人家,多數建造于清咸豐、道光年間,距今已有一百五、六十年歷史。
四、建筑風格
董村古臺門以磚、木、石為原料,以木構架為主。梁架多用料碩大,且注重裝飾。其橫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間俗稱為冬瓜梁,兩端雕出圓形花紋,中段常雕有多種圖案,通體顯得恢宏、華麗、壯美。立柱用料也頗粗大,上部稍細。明代立柱通常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斜撐等大雕刻花紋、線腳。梁架構件的巧妙組合和裝修使工藝技術與藝術手法相交融,達到了珠聯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顯得格外古樸典雅。墻角、天井、欄桿、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紅砂石或花崗巖裁割成石條、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紋理組合成圖紋。墻體基本使用小青磚砌至馬頭墻。
五、省級文物——摩崖石刻
新昌縣沙溪鎮董村的水晶礦摩崖題刻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記錄的是1298年一位元朝-在董村采得大量水晶礦石的故事。1989年12月12日被被公布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但因自然風沙和雨水侵蝕,水晶礦摩崖題刻字跡日益模糊,題記分兩塊,在沙溪鎮下董村村口龜溪邊懸崖上,原文為第一塊:“中書左丞自元日至人(注)日,親率左右于石廠(音漢)山獲水晶一藏,計一萬一千三百七十四斤,皆珍異廳絕者。” 第二塊:“大德二年十一月奉旨尋采水晶,自寧海之樟林至新昌之石廠,發泄地藏,貢登天朝,下闡坤珍,上昭乾德,實□□□有道之所為,大德三年正月□日金吾衛□□中書左丞行浙東宣慰使哈刺□書”)——“□”所標出皆為難以辨認字體。此題記是研究新昌歷史和礦藏資源的重要實物資料,元大德三年(公元1298年),元朝-哈剌德在這里采得水晶礦石11374斤,該題記完整地記錄了當時的尋找過程和開采成果。水晶礦摩崖題記筆法渾厚內斂,結體多變而不失嚴謹,與當時以趙子昂為代表的王氏書風形成強烈的對比,在書法史上也具有重要意義。
六、古村保護
董村的幾處古臺門在全鎮范圍內,保存算較為完整,但一方面由于村民自身對古建筑的保護意識淡薄,另一方面則是上級有關部門對此類古建筑群的重視程度不夠,未能對其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從而致使現存古建筑的保護和修復工作受到了很大的制約。例如作為建筑建構和梁柱雕刻較為講究的古祠堂——五福祠堂,就曾遭到過嚴重的偷盜。由于立于柱子上的一些梁托雕工相當精美,刀法極為講究,對龍獅虎象等一些神獸的形態刻畫得惟妙惟肖,及其逼真,具有較高的經濟和文物價值,這才使得盜賊肆虐,古祠堂的整體建筑價值受到重創,聞者深為嘆息。因此,上級主管部門應該組織一定的人員力量對現存的古建筑進行一定的保護,通過上級部門的合理引導和村民的自我保護相結合,從而使古建筑能得到有效的保護。
全國與董村村同名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