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海口市瓊山區紅旗鎮泮邊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460107103 | 身份證前6位:460107 |
長途區號:0898 | 郵政編碼:570000 |
隸屬政區:紅旗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瓊A | |
泮邊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泮邊村簡介
泮邊村隸屬于海口市瓊山區紅旗鎮蘇尋三村委會,距海口36公里,距美蘭機場15公里,離海文高速三江出口7公里,毗鄰依必朗高爾夫球場。
泮邊村現有農戶37戶,165人,耕地面積565畝,其中橡膠102畝,香蕉90畝,水稻160畝,其它經濟作物73畝,養鴨專業戶2戶,養魚專業戶3戶,養豬專業戶2戶,2010年人均年收入6360元。
泮邊村委會是一個革命老區村,是瓊文革命主要根據地之一,是瓊崖抗日戰爭時期著名的抗日鄉,泮邊村1927年建立了黨組織,同時還成立了農救會、青抗會、婦救會、兒童會、擔架隊等群眾組織,發揮了重要作用。1927年入黨的王清其,是蘇尋三鄉最早的黨員之一,曾擔任大山鄉黨支部書記,他冒著生命危險探敵情、傳情報,為革命事業取得了重要的信息,1942年被日寇殘忍殺害。泮邊村人民為了支持黨的革命事業,冒著被敵人發現的危險,不顧生死利用隱秘通道或喬裝的形式給革命戰士們送食、送衣支持革命事業發展。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全村有黨員21人,參軍4人,被-反動派軍隊殺害的有1人,如今烈屬戶有3戶,堡壘戶老屋主有6戶。全村被日寇殺害的有10人。泮邊村的黨員和革命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不顧及個人安危,傳播共產主義思想,培養革命火苗,保護革命火種,冒著槍林彈雨支援前線,英勇戰斗,為海南人民和解放戰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與此同時泮邊村還是“瓊州第一將”、“福將”陳得平將軍的故鄉。陳得平(1884~1925)民國陸軍中將。原名昌祺,字瑤林,號耀南。瓊山紅旗鎮蘇尋三村委會海島南村人(現泮邊村)。早年加入同盟會,1913年參加廣州黃花崗起義,后入云南陸軍講武堂受訓。1915年10月,被孫中山委任為中華革命黨廣東瓊州分部黨務科主任。1916年在廣東護-第二軍任團長、師長、粵軍第一路第二統領,東路討逆軍第二旅長、第一路總指揮等職,為瓊州人任高職位之軍人最先者,被稱為“瓊州第一將”,為革命轉戰十余年,功震粵、桂、贛、閩四省,身無負一傷,部下營長以上無一人陣亡,世稱為“福將”,一生為革命奔波,深蒙孫中山先生器重,是孫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為民主革命立下了功勛。
近年來,泮邊村廣大干部群眾因地制宜,發揚革命傳統,自發組織開展創建文明生態村活動,如今的泮邊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人居環境得到很大改善,農民生活水平明顯提升,農民的文明素質大大提高,正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方向發展。除此之外,結合自身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目前泮邊村正采取“農戶+公司”的模式(即農戶出土地,企業負責建設、管理)聯合打造一個高水平、高檔次的“泮邊休閑農莊項目”,項目預計分兩期投資3000多萬元建設,建成后將集革命傳統教育、紅色旅游、休閑度假、湖秀水麗等為一體,成為新農村建設的典范。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