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動水流特性主要取決于風閥周期特性。應根據分選物料的性質(粒度和密度組成)和風閥結構的特點選擇風閥周期。滑動風閥(立式風閥)的工作周期幾乎是固定的,不易調整。旋轉風閥(臥式風閥)有一定的調節范圍,可以根據需要選擇合理的風閥周期特性,使每次脈動水流有利于按密度分層的過渡階段得到充分利用。選擇臥式風閥周期特性的原則是:保證床層在上升后期維持充分松散的條件下,盡量縮短進氣期,延長膨脹期,使之有一個足夠的排氣期。同時由于跳汰機段的床層厚且重,所以段的進氣期通常比第二段長些,而段的膨脹期卻要比第二段短一些。為適應工藝布置的需要,跳汰機設計有左、右兩種安裝形式。陜西跳汰機裝車
跳汰頻率和跳汰振幅是跳汰過程的重要參數。跳汰脈動水流的振幅決定了床層在上沖期間揚起的高度和跳汰床層的松散條件。床層必須揚起的高度主要與給料的粒度及床層的厚度有關。粒度大、床層厚,就要求床層揚起的高度大,所以要求有較大的水流振幅。頻率只能通過改變風閥的轉速來調整。振幅主要通過改變風壓、風量(調節風門)、風閥的進、排氣孔面積及頻率等加以控制。其中風閥的進、排氣孔面積視風閥結構的不同,有的可以調整,有的則不能調整。一般滑動風閥跳汰機的頻率為50~70次/min。旋轉風閥跳汰機的頻率為40~90次/min。用旋轉風閥跳汰機分選小于50mm的不分級煤時,所用頻率為30~60次/min,振幅約為80~120mm,但中煤段的振幅可適當增大一些。陜西跳汰機裝車當活塞運動接近內行程末端時,緩沖桿首先到達端蓋。
啟動跳汰機排料裝置,先置于手動狀態,暫不排料;啟動給煤機,開始帶煤試驗;、鋪床層時為減小透篩損失,應采用高頻低振幅跳汰方式;床層鋪好后,由有一定經驗的洗煤司機或技術人員調整給煤量、風閥周期、風蝶閥開度、水蝶閥開度,調整好床層狀態,便于原煤主要按密度分層;、采用手動排料,控制產品質量;調整浮標配重,使浮標的位置能反映重產物厚度的變化。、待排料基本穩定后,修改自動排料參數,投入自動。待排料基本穩定后,修改自動排料參數,投入自動。
當電磁閥失電時,氣源從P腔經中間一小孔并分成兩條氣路,一路到小活塞腔作用在小活塞有效面積上加在閥桿左端,形成一個向右的作用力;另一路被電磁鐵(動鐵芯)切斷,閥桿穩定地推向右端,形成P-B、A-O不通,P-A、B-O相通。當電磁閥得電時,動鐵芯(5)被向右吸合。從而連通了通向大活塞腔的氣路,形成一個向左的作用力,和小活塞向右的推力比較,顯然右邊力大。閥桿左移,形成P-B、A-O相通,P-A、B-O不通。閥體標記“P”為氣源進氣口,“A”“B”為輸出口,“O”為排氣口。氣流進入油霧器,有一部分從導氣孔進入存油杯。
在通氣使用前必須先試通電,當通電時,可以清晰地聽到動鐵芯的吸合聲,即可以使用。否則,如線路通暢而無吸合聲,則可能是動鐵芯被卡死,這樣容易燒毀線圈。氣體進入活塞左腔時,使活塞(6)向右移動,這時右腔排氣,反之,則逆向運動。當活塞運動接近內行程末端時,緩沖桿(6)首先到達端蓋,緩沖腔封閉主氣路,氣缸中剩余氣體通過針閥瀉出于是這剩余氣體因受壓縮而增壓,此壓力對對活塞形成反作用力,使運動度驟然減慢,產生緩沖作用。緩沖作用的大小可用針閥(13)調節,針閥向進旋時,增加緩沖量,反之,減少緩沖量。單向閥(12)在進氣時開啟,排氣時關閉,以增大流通和受壓面積,以利于活塞迅速啟動。緩沖作用的目的是防止氣缸在運動末端產生機械碰撞。緩沖量越大,活塞行程越小,反之越大。輸出的氣流進入氣腔,在膜片上產生一個推力。陜西跳汰機裝車
壓縮空氣從輸入口進入旋風葉沿切線方向產生強烈旋轉。陜西跳汰機裝車
采用多室共用數控風閥技術。性能表采用錐形滑閥,工作可靠,故障率降低70%,能耗小,可滿足不同媒質的分選需要,提高處理能力20%以上。結構更加合理,便于運輸和安裝,設備載荷減小30%。功率降低70%以上。1850~1864年逐步將圓形活塞改為矩形活塞,跳汰機的機底也由過去的平底發展成為半圓形和角錐形。1875年出現縱向排料的兩段人工床層跳汰機,洗選<10mm級末煤。這種跳汰機不設排料閘門,全靠人工床層透篩排料。1878年開始采用差傳動機構的活塞跳汰機,突破傳統的洗水脈動正弦周期,出現非對稱周期。活塞跳汰機的跳汰周期調整困難,對原煤性質變化適應能力差。另外運動部件磨損較嚴重,往往導致洗選效果下降,發展受到限制。但由于這種跳汰機結構簡單,易于掌握,因此仍有采用。對跳汰機結構來說,具有意義的是1891~1892年出現的鮑姆跳汰機即無活塞跳汰機。它將跳汰機洗水脈動方式有機械產生的脈沖改為壓縮空氣產生的脈沖,這樣不僅有利于擴大跳汰機分選面積,而且洗水脈動參數也易于調整,給跳汰機的操作提供了方便,同時對于提高跳汰機的處理能力和改善分層效果創造了有利條件。陜西跳汰機裝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