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鳥氨酸柔武氏菌(Raoultella ornithinolytica)是一種革蘭氏陰性細菌,屬于腸桿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柔武氏菌屬(Raoultella)。該菌由Sakazaki等科學家分離,后由Drancourt等重新分類。其模式菌株廣用于分類學研究,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該菌的形態特征表現為短桿狀,具有良好的運動性。其生長特性包括在胰蛋白胨大豆瓊脂(TSA)培養基上生長良好,生長溫度為30℃,需氧類型為好氧。此外,解鳥氨酸柔武氏菌在雙倍乳糖膽鹽培養基中44.5℃培養時不生長,但在伊紅美藍瓊脂培養基上可形成西瓜紅色、圓形、邊緣整齊的菌落。這些特征使其在微生物鑒定中具有獨特的識別性。解鳥氨酸柔武氏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號為AF129441和AJ251467,這些序列信息為分子生物學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礎。其生物危害程度被歸為三類,主要用于分類學研究和科研用途。食酸戴爾福菌耐極端環境,能耐高酸、高輻射。其細胞結構獨特,基因修復能力強,適合極端環境研究。長雙歧桿菌 KCTC 12199BP菌種
戊糖乳桿菌在食品工業中的應用廣且多樣,主要集中在發酵食品的生產中。研究表明,戊糖乳桿菌能夠改善發酵食品的風味、質地和安全性。例如,在泡菜發酵中,戊糖乳桿菌能夠產生乳酸,降低pH值,從而抑制有害菌的生長,同時賦予泡菜獨特的風味。在酸奶發酵中,戊糖乳桿菌能夠快速產酸,縮短發酵時間,同時生成多種風味物質。此外,戊糖乳桿菌還被應用于奶酪的生產中。研究表明,戊糖乳桿菌能夠加快奶酪的成熟過程,并形成獨特的風味。例如,在意大利傳統發酵奶酪Malaga中,戊糖乳桿菌作為優勢菌群,能夠提升奶酪的風味和質地。戊糖乳桿菌在發酵肉制品中的應用也受到關注。研究表明,戊糖乳桿菌能夠提升發酵肉制品的品質,保證食用安全性,并提高生產效率。例如,在發酵香腸中,戊糖乳桿菌能夠抑制有害菌的生長,同時生成多種風味物質,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鹵水糖螺菌巴氏芽孢桿菌在自然界中與其他微生物存在復雜的共生和競爭關系,影響生態系統平衡。
氯酚節桿菌的降解性能主要體現在其對多種氯酚類化合物的高效降解能力上。研究表明,氯酚節桿菌A6能夠在混合污染物系統中同時降解4-溴苯酚(4-BP)、4-硝基苯酚(4-NP)和4-氯苯酚(4-CP),顯示出良好的共代謝降解能力。在實驗中,當4-CP、4-BP和4-NP的初始濃度分別為125 mg/L、125 mg/L和100 mg/L時,這些化合物在68小時內幾乎完全降解。氯酚節桿菌的降解機制涉及多種酶的協同作用。例如,單加氧酶能夠催化氯酚的羥化反應,生成中間產物;雙加氧酶則參與環裂解反應,進一步分解氯酚的芳香環結構。此外,還原脫鹵酶在脫氯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通過還原反應去除氯原子,從而降低氯酚的毒性。這些酶的協同作用使得氯酚節桿菌能夠在復雜的環境條件下高效降解氯酚類化合物。氯酚節桿菌的降解性能不僅依賴于其酶系統,還與其細胞的耐受性和適應性密切相關。研究表明,氯酚節桿菌A6在長期暴露于氯酚類化合物后,能夠通過基因調控和代謝調整,提高對污染物的耐受性。這種適應性使得氯酚節桿菌能夠在高濃度污染物環境中保持高效的降解能力,從而在生物修復中發揮重要作用。
在乳制品發酵過程中,噬菌體是影響發酵效率和產品質量的重要因素。乳酸乳球菌乳脂亞種通過多種機制抵抗噬菌體的侵染,從而保證發酵過程的穩定性。其抗噬菌體機制主要包括噬菌體吸附抑制、DNA侵入障礙、限制修飾(RM)系統和流產機制。其中,RM系統是乳脂亞種中最常見的抗噬菌體機制。該系統通過限制性內切酶對外源DNA的切割和自身DNA的甲基化修飾,防止噬菌體基因組的整合和表達。這種天然的防御機制使得乳脂亞種在工業發酵中表現出良好的抗噬菌體性能,減少了因噬菌體導致的生產損失。此外,乳脂亞種的抗噬菌體特性也為其在工業應用中的穩定性提供了保障。研究表明,通過基因工程手段進一步優化乳脂亞種的抗噬菌體能力,可以開發出更高效的工業發酵菌株。這些菌株不僅能夠提高發酵效率,還能降低生產成本,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可可乳桿菌的代謝產物及其功能:探討可可乳桿菌產生的短鏈脂肪酸等代謝產物的生物活性。
黃色食氫菌(Hydrogenophagaflava)是Hydrogenophaga屬的微生物,具有以下特點:1.**分類**:屬于β變形菌綱的革蘭氏陰性桿菌。2.**形態特征**:直或稍彎的桿狀,大小為0.3-0.6μmX0.6-5.5μm,單個或成對存在。以一根極毛運動,罕見2根極生到亞極生鞭毛。細胞呈革蘭氏陰性。氧化酶陽性,接觸酶反應因種而異。產非水溶性黃色素。3.**生理功能**:好氧或兼性厭氧非發酵革蘭氏陰性桿菌。兼性嗜氫自養菌。以氧為末端電子受體的氧化型的糖代謝。有的種具有厭氧硝酸鹽呼吸,具反硝化作用。能在含有機酸、氨基酸或蛋白胨的培養基上良好生長,但很少利用碳水化合物。4.**主要價值**:主要用途為研究,具體用途為藻華防治。5.**原產地**:原產地為中國。6.**模式菌株**:非模式菌株。7.**脂肪酸組成**:有環丙烷基脂肪酸(17:環);單獨有3-羥基辛酸(3-OH-8:O)或與3-羥基癸酸(3-0H-10:0)一起存在。而無2-羥基結構的脂肪酸。8.**呼吸醌**:茶醌Q-8為主要呼吸醌。9.**DNA的G+C含量**:為65-69mol%。這些信息提供了黃色食氫菌的基本特性和應用價值的概述。嗜酸乳桿菌的基因組學研究:分析嗜酸乳桿菌的基因組結構及其功能基因的潛在應用。弱小珊瑚桿菌菌種
枯草芽孢桿菌具有強大的環境適應性,能在極端條件下生存。其芽孢結構使其耐高溫、耐干燥,穩定性極高。長雙歧桿菌 KCTC 12199BP菌種
玫瑰色新鞘氨醇菌(Paenibacillusroseus)是一種新發現的細菌種類,具有以下特點:1.**形態特征**:玫瑰色新鞘氨醇菌是一種粉紅色的、革蘭氏陽性、需氧的、有動力的桿狀細菌。它在pH值范圍6.0至9.0(適pH為7.5)、溫度在10至37°C(適溫度為30°C)以及0至3%的NaCl濃度(適濃度為0.5%)下都能生長。2.**基因特征**:通過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發現玫瑰色新鞘氨醇菌與PaenibacilluspinihumiS23T有97.3%的相似性,其次是與PaenibacilluselymiKUDC6143T有96.7%的相似性。其基因組草圖總長度為5,367,904個堿基對,共鑒定出4857個基因,其中4629個為蛋白質編碼基因,137個為RNA基因。3.**代謝活性**:玫瑰色新鞘氨醇菌的基因組注釋顯示了172個碳水化合物基因,其中一些可能負責從主要人參皂苷Rb1生物合成人參皂苷Rd。這種能力使得它在生物合成領域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4.**化學分類特征**:該細菌的DNAG+C含量為48.4mol%,主要醌為MK-7。其主要脂肪酸為C15:0anteiso、C16:0和C17:0anteiso。極性脂質包括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甘油、二磷脂酰甘油、磷脂酰-N-甲基乙醇胺、兩種未鑒定的氨基磷脂和五種未鑒定的磷脂。肽聚糖的診斷二氨基酸是內消旋二氨基庚二酸。長雙歧桿菌 KCTC 12199BP菌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