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區分市面上的大黃魚是否新鮮,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判斷:1.外觀觀察:-新鮮的大黃魚體表有光澤,鱗片緊密排列,色澤自然。-眼睛清澈明亮,瞳孔黑色,無渾濁或白色斑點。-鰓片鮮紅,濕潤,無異味,鰓蓋閉合緊密。-魚肉堅實有彈性,用手指按壓后能夠迅速恢復原狀,不留下凹陷。2.嗅覺檢測:-新鮮的大黃魚有淡淡的海腥味,無異臭味。-如果聞到酸臭味,說明魚已經變質,不宜購買。3.觸感檢查:-用手觸摸魚肉,感覺滑嫩有彈性,不粘手。-如果魚肉感覺松散,可能是存放時間較長。4.觀察內臟:-新鮮大黃魚的內臟顏色正常,無異常出血或異味。-內臟清晰可見,無膨脹或腐爛現象。5.了解來源:-詢問賣家關于大黃魚的捕撈時間和保存方式,優先選擇當天捕撈的魚,并確保其在運輸過程中得到了妥善保存。6.查看包裝標簽:-檢查產品的生產日期、保質期和儲存條件等信息,確保購買的是新鮮產品。7.觀察魚的活力:-如果是活魚,觀察其游動是否活躍,是否有呼吸急促的跡象。通過上述方法,可以較為準確地判斷大黃魚的新鮮程度。購買時,建議選擇信譽良好的商家,并注意查看相關的質量認證標志,以確保購買到新鮮且安全的大黃魚產品。 讓山海至珍回歸餐桌,我們執著探尋大黃魚之都孕育出的美味——深海野化大黃魚。三都澳野化黃瓜魚深海野化黃花魚鮮活捕撈
山海寧德黃魚之都素有“國魚”美譽的大黃魚是我國傳統“四大海產”之一多年來,寧德作為“中國大黃魚”之鄉以大黃魚為主打品牌的水產業成為閩東地區的支柱產業2022年,寧德市大黃魚產量19.47萬噸占全國養殖總量的80%以上全產業鏈產值超百億元新科技、新渠道、新業態、新養殖、新文化等新模式續寫著“國魚”新的藍本。在“天然深水良港”三都澳官井洋海域,有一片被網衣圈圍的海灣,里面邀游著數以萬計的野化大黃魚。這便是寧德漁業的仿野生生態養殖基地。這里是天然深潭,大黃魚的洄游之地,常年平均水深在30米左右,有著與深海相似的潮水走向和生態環境,是大黃魚的野化“天堂”。漁業遵循“仿野生”概念,采用圍網生態養殖方式,插網不兜底,讓大黃魚在水底礁巖區搏擊捕食,自由選擇適宜的生存環境,練就野生狀態下的矯健體型。三都港黃魚深海野化黃花魚源頭直發黃魚,又稱黃花魚,是中國沿海特有的一種魚類。
早期大黃魚養殖的目的簡單粗暴:安全地把黃魚養大、高效地讓魚長肉。一條野生黃魚長到400克需要兩年時間,而養殖大黃魚短至半年就可上市。這曾經是讓人振奮的消息,意味著產業有希望。當代黃魚養殖者的新命題,則是如何把黃魚養好,提高附加價值,防止爛價,并盡可能讓養殖黃魚更接近野生。要想養出口感更佳、附加值更高的大黃魚,需要讓大黃魚在更接近野生的水質環境中“少吃多運動”。寧德“野化”大黃魚養殖基地的負責人告訴我,為了保證大黃魚的口感,他們試著模擬自然條件下黃魚的生長狀態——低密度、少投食、高運動、大水量、強水流。而這也意味著更加精細化的管理:為了順應黃魚的生長規律,氣溫下降時不喂食;大潮期間海水流速加大,魚會有更多運動,此時才會補充飼料投喂。與粗放養殖的大黃魚不同,這種半野生大黃魚長得更慢,一條1.5斤的半野生大黃魚的養殖時間就需要4年。
野化大黃魚所選用的魚苗,來自大黃魚原種場,精選出的野生大黃魚子代魚種,被投放于離岸40海里的東海臺山漁場野化馴養,通過病害綜合防控技術體系,保證野化全程不使用抗素生,品質天然健康。同時,創新性的采用大圍網自然生長,在深海海域中,大黃魚的生長活動空間充足,在碧波大海中搏擊捕食,練就了野生狀態下的矯健體型,吃海洋中天然的小魚小蝦,完美還原了野生大黃魚的美味,造就了藏漁島的野化大黃魚。野化大黃魚除了高質的魚苗、野生的環境,更為關鍵的是還擁有鎖鮮冷鏈工藝。對于保鮮,野化大黃魚已經達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從海里捕撈的野化大黃魚到工廠包裝完畢,必須經過12道嚴格工序,再通過成熟的極速配送通道,鎖鮮送達餐桌,充分保證魚肉新鮮,讓用戶在餐桌上品嘗的每一口都能感受到深海的活力與美味。在擴大產能和銷售的同時,牧養基地非常注重標準化體系建設,以確保產品“從產地到餐桌”的全程品控。 所謂不時不食,為探海之鮮美,奔赴大江南北,尋遍山野河海,終循得一味深海野游大黃魚。
大黃魚,學名為黃花魚,屬于鱸形目、鱸科,是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常見的海水魚類。它以其肉質細嫩、營養豐富而著稱。大黃魚不僅是美食家們的心頭好,也是我國漁業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黃魚的營養價值很高,其魚肉富含蛋白質、必需氨基酸、多種維生素(如維生素A、B群、D)和礦物質(如鈣、磷、鐵、鋅)。特別是其富含的Omega-3脂肪酸,對人體心臟有著積極的影響。此外,大黃魚還含有抗氧化物質,如硒和維生素E,有助于抵抗自由基損傷。在烹飪方面,大黃魚的烹飪方法多樣,可以清蒸、紅燒、燉湯、油炸等。其中,清蒸大黃魚是能保留其原汁原味的烹飪方式,能夠突出其鮮美的口感和細膩的肉質。而紅燒大黃魚則是將其與醬油、糖、等調料一同烹飪,使其色澤紅亮,口味濃郁。然而,近年來由于過度捕撈,大黃魚的資源量有所下降,因此需要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如限制捕撈量、推廣人工養殖等,以確保其可持續利用。同時,消費者在享受大黃魚美味的同時,也應該支持可持續漁業的發展,選擇合法捕撈或養殖的大黃魚產品。總的來說,大黃魚是一種營養豐富、口感美味的海產品,但我們在享受其美味的同時,也應該注重其資源的保護,確保這一珍貴的海洋物種能夠得到可持續利用。 傳統養殖黃魚和生態野化黃魚,究竟有何不同?野化大黃魚深海野化黃花魚產地直發
深海大黃魚,體驗從深海直達餐桌的新鮮,品嘗這份來自三都澳的自然饋贈!三都澳野化黃瓜魚深海野化黃花魚鮮活捕撈
在老一輩上海人的記憶中,大黃魚是討口彩的菜肴,更是吃席必備。大黃魚必須大,在大黃魚資源充沛的年代,一條三五斤的大黃魚非常常見。然而進入九十年代,上海人的餐桌上,野生大黃魚一度消失了很多年。物以稀為貴。曾經便宜如白菜的野生大黃魚,近些年常常賣出幾千元/斤的高價。2022年1月,浙江象山一漁船一網捕到近4000斤野生大黃魚,總計賣出957萬元,折合每斤超過2000元。同樣是2023年的冬天,浙江寧波的山村漁民在象山港的寧海灣山島周圍捕獲到一條長67厘米,重達4.8斤的野生大黃魚,賣出2.66萬元。一邊是稀缺而天價的野生大黃魚,一邊是延續了幾十年的巨大市場需求,養殖大黃魚產業于是應時而生。三都澳野化黃瓜魚深海野化黃花魚鮮活捕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