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外熱像儀是利用溫度成像,相比其他形式的測溫方案具有如下優勢:1、安全:遠距離,非接觸式測溫;2、效率高:可多人同時測溫,無需配合和等待;3、數據分析:記錄存儲,人流統計,云端共享,分析統計數據。紅外熱像儀不僅可以用于人體測溫,作為**防控體溫篩查的有效工具,也可以進行工業測溫,助力電力巡檢,保障核酸檢測檢疫工作正常運轉等,除此之外,還可應用于工業產線檢測、石油石化、軌道交通等行業。紅外測溫儀一般指的是額溫槍,只能單個目標依次進行測溫,測溫檢測距離只有幾厘米,檢測效率低,人工檢測成本較高,防疫期間人員近距離接觸風險較大。人體紅外測溫儀可以設置發高燒提示:可自主設置警報值(默認設置38℃)。德國DIAS紅外測溫儀質保
在線式紅外測溫儀由光學系統、光電探測器、信號放大器及信號處理、顯示輸出等部分組成。在線紅外測溫儀所測的溫度是物體的輻射溫度而不是物體的實際溫度,由于黑體是不存在的,在同一溫度下實際物體熱輻射總量總比標準黑體輻射總量小,所以在線紅外測溫儀測出的溫度肯定小于物體的真實溫度。測溫時應盡可能將紅外測溫儀發射率設置(針對可調節發射率的在線式紅外測溫儀)成與被測材料相同的發射率值的發射率,盡可能使測量示值與被測物的真實溫度一致。在線紅外測溫儀的比較大優點是可實現非接觸測量,并且可以容易地測得運動物體和難以接觸的物體的溫度。德國DIAS紅外測溫儀質保紅外測溫儀波長在5um以上不能透過石英玻璃進行測溫,玻璃有很特殊的反射和透過特性。
1800年,英國天文學家F.W.赫歇爾發現了紅外線。上世紀70年代,紅外測溫儀和電荷耦合器件被成功應用。上世紀末,以焦平面陣列(FPA)為**的紅外器件被成功應用。紅外技術的**是紅外探測器,紅外探測器按其特點可分為四代:***代(1970s-80s):主要是以單元、多元器件進行光機串/并掃描成像;第二代(1990s-2000s):是以4x288為**的掃描型焦平面;第三代:凝視型焦平面;第四代:目前正在發展的以大面陣、高分辨率、多波段、智能靈巧型為主要特點的系統芯片,具有高性能數字信號處理功能,甚至具備單片多波段探測與識別能力。
紅外測溫儀通常的測溫距離是0.5m~10m之間。通常長波在輻射鐘衰減比較嚴重,短波的測溫儀測量距離相對較遠。紅外測溫儀的測溫原理是將物體發射的紅外線具有的輻射能轉變成電信號,紅外線輻射能的大小與物體本身的溫度相對應,根據轉變成電信號大小,可以確定物體的溫度。電磁波中電場能量和磁場能量的總和叫做電磁波的能量,也稱為輻射能。太陽輻射以光速(c=3×10^8米/秒)射向地球,同時它具有微粒和波動這二者的特性。在自然地理系統中,對于輻射能的接受和貯存,都離不開這些特性。紅外測溫儀距離目標越遠,光點尺寸就越大。
為什么紅外測溫儀比較高只能測量1000°C,而紅外熱像儀卻能測量到1200°C,甚至2000°C?紅外測溫儀測溫的誤差到底有多少°C呢?紅外熱像儀測溫的誤差到底有多少°C呢?在實際應用中,到底怎么選擇紅外測溫儀和紅外熱像儀?2、相關的紅外測溫原理很多人都看過和學過紅外測溫原理,但說實在的,真正理解紅外測溫原理的并不是很多,在實際紅外測溫設備選型時,能不自覺地應用紅外測溫原理的更不多。下面做一些簡單計算:溫度在1000°C時,發射率變化1%或10%:用8-14μm紅外測溫儀或紅外熱像儀,測量溫度誤差是8°C**期間,快速、無需接觸的紅外測溫儀發揮了巨大作用。德國DIAS紅外測溫儀質保
紅外測溫儀具有精度高、響應快、更安全的特點。德國DIAS紅外測溫儀質保
紅外測溫儀原理:黑體是一種理想化的輻射體,它吸收所有波長的輻射能量,沒有能量的反射和透過,其表面的發射率為 1。但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實際物體,幾乎都不是黑體,為了弄清和獲得紅外輻射分布規律,在理論研究中必須選擇合適的模型,這就是普朗克提出的體腔輻射的量子化振子模型,從而導出了普朗克黑體輻射的定律,即以波長表示的黑體光譜輻射度,這是一切紅外輻射理論的出發點,故稱 黑體輻射定律。所有實際物體的輻射量除依賴于輻射波長及物體的溫度之外,還與構成物體的材料種類、制備方法、熱過程以及表面狀態和環境條件等因素有關德國DIAS紅外測溫儀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