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泌體含有的信號分子能反映分泌細胞的生理狀態和功能狀態,甚至還會包含細胞病態相關的分子信息,從而提供了豐富的潛在的生物標志物分子源。瘤細胞分泌的外泌體通過對大分子物質的轉移和傳遞調節臨近或遠處瘤生長的微環境,對促瘤生成及瘤增生、轉移發揮著不同的調節作用。瘤細胞分泌的外泌體還可以通過誘導耐藥和免疫抑制來促進瘤的發展。外泌體能在4℃保存96h,或是在-70℃下保存更長時間,這些特點使得外泌體可應用于瘤的早期診斷和預后判斷。靶向瘤的外泌體的標志物可能為瘤疾病的診斷和治理提供新的指標和途徑,對高危人群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理以降低或減緩瘤病例的發生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泌體是細胞內源性的小囊泡,由大多數細胞分泌。海洋生物外泌體iTRAQ
外泌體在神經系統中與神經回路的控制相關,同時各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的致病蛋白還可以通過外泌體釋放到細胞外并傳遞到其他細胞,與病情發展密切相關。病細胞釋放的外泌體含有許多與血管新生和免疫逃逸相關的分子,構建適合病細胞生長的微環境,促進病細胞的發展。另外,病細胞來源的外泌體上粘著分子的表達形式決定著癥狀向身體部位的轉移途徑。近,有報告指出脂肪細胞釋放的外泌體對肝臟的遺傳基因表達有控制作用。許多病毒利用外泌體的產生路徑傳播細胞,受病毒傳播的細菌和寄生蟲通過外泌體控制其他受細胞傳播的細菌、寄生蟲的活動。海洋生物外泌體iTRAQ外泌體的異質性決定了外泌體藥物遞送系統要根據所傳遞治理物質的類型、目標組織的特點等進行針對性的調整。
外泌體作為細胞外囊泡的一個亞群,直徑集中于30~150nm。目前,基于粒徑大小分離外泌體的方法有超濾法、尺寸排除色譜法、靜水過濾透析法和非對稱場流分離法等。超濾法利用不同孔徑的濾膜,對樣品進行選擇性分離以獲得外泌體,一般分為壓力超濾和離心超濾。其中離心超濾效果更好,不jin能減輕力對外泌體的破壞,而且可通過增大離心力和延長離心時間提高外泌體產物濃度。但離心力過大或離心時間過長均有可能導致超濾膜或外泌體破裂。此外,超濾法可以和切向流過濾法、微控流法、超速離心法或凝膠過濾色譜法等方法結合進一步提高分離效率。
通過改變外泌體的溶解性或者分散性,可以將它們從體液或細胞培養液中沉淀出來。常見的方法是使用聚乙二醇或凝集素來沉淀樣品中的外泌體。聚乙二醇是一種水溶性非離子化合物,不含水的聚乙二醇可以通過“劫持”水分子增加疏水性蛋白和脂質分子的相互結合力,從而迫使其脫離溶液,進而在低速離心條件下發生沉降。凝集素是一種具有高度特異性的碳水化合物結合蛋白,可通過與外泌體質膜糖蛋白上的糖鏈結合來改變外泌體的溶解性。此外,還可使用魚精蛋白、醋酸鈉、有機溶劑沉淀等方法進行沉淀分離。外泌體被認為是疾病的生物標志物和預后因子,具有重要的臨床診斷和治理意義。
外泌體中包含的mRNAs和miRNAs在進入受體細胞后仍具有翻譯蛋白質、促進病毒感ran等功能。據估計,單個外泌體含有約≤100拷貝數的蛋白質和≤10000拷貝數的核苷酸。不同細胞來源的外泌體中既包含與細胞形成、結構和物質轉運相關的共有成分,也包含與來源細胞的生物功能相關的特異分子。如B淋巴細胞、樹突狀細胞、肥大細胞和腸上皮細胞來源的外泌體含有大量的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蛋白質MHCclassⅡ和MHCclassⅠ,血小板和T細胞來源的外泌體則包含諸如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穿孔素和顆粒酶等特殊蛋白質,而ai細胞來源的外泌體表面可能含有中流特異的蛋白質分子。這類特異分子在外泌體介導細胞信號轉導、參與生理病理過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外泌體是一種由活細胞分泌的,直徑約為40~160nm的具有雙層膜結構的生物活性囊泡。海洋生物外泌體iTRAQ
必須慎重分析得到的是否是外泌體。海洋生物外泌體iTRAQ
細胞分泌外泌體的過程一般分為三個階段:(1)質膜內陷,形成早期內吞小泡;(2)內吞小泡向內萌發成熟,形成多囊泡體;(3)多囊泡體與質膜融合,并釋放出囊泡內容物,形成外泌體。外泌體具有獨特的理化性質,其密度為1.13~1.19g/mL,由平均厚度小于5nm的雙層脂膜所包裹,具有典型杯狀形態,呈現為扁平球形。外泌體表面富含多糖鏈,其質膜主要由溶血磷脂酸、磷脂酰絲氨酸、膽固醇、神經酰胺和鞘磷脂構成,另有與細胞來源相關的部分特殊脂類。外泌體可攜帶蛋白質、核酸和脂質等生物活性大分子,其中主要為蛋白質,且大部分蛋白為所有來源外泌體所共有,只有小部分與其來源有關,為其分泌細胞的特有蛋白,能夠反映分泌細胞的類型和生理病理狀態。除此之外,外泌體可攜帶大量mRNA和miRNA等核酸,并將其運輸到靶細胞,發揮相應的生物學功能。海洋生物外泌體iTR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