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腸菌群移植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移植物的具體菌群組成和比例。腸道菌群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由數百種細菌組成,每種細菌都在維持腸道健康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因此,移植物中的菌群組成和比例應該盡可能接近健康人的腸道菌群。為了確保準確腸菌群移植的成功,研究人員正在努力確定菌群組成和比例。一種常用的方法是通過對健康人的腸道樣本進行測序分析,以確定其菌群組成。然后,將這些菌群培養并制備成移植物,以供移植使用。此外,還有一些研究正在探索使用人工合成的菌群來進行移植,以更好地控制菌群組成和比例。初幼菌群移植可能在預防和醫療嬰幼兒期胃腸道疾病中發揮作用。甘肅美益添菌群移植
菌群移植(FMT)是將健康人糞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腸道內,重建新的腸道菌群,實現腸道及腸道外問題解決。近10年來,FMT在解決腸道內和腸道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臨床上對FMT能夠解決腸道內外疑難問題寄予厚望。但是,由于FMT方法學的建立較為復雜,且國內外尚無統一的標準,導致了各類研究療效的異質性較大,極大地影響了FMT的臨床推廣應用。在中華醫學會腸外腸內營養學分會、中國國際醫療保健促進交流會加速康復外科分會、中國微生態解決創新聯盟和上海預防醫學會微生態專業委員會的倡議下,制定了國內外頭一個關于菌群移植標準化方法學及臨床應用專業人士的共識,以期提高FMT的效果,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促進FMT的臨床應用推廣。鼻飼管菌群移植配型初幼菌群移植可能在預防或緩解與腸道相關的疾病中有效。
消毒隔離要求:(一)紫外線消毒應進行日常監測、紫外燈管照射強度監測和生物監測。日常監測包括燈管應用時間、累計照射時間和使用人簽名。對新的和使用中的紫外燈管內進行照射強度監測,新燈管的照射強度不得低于100μW/cm2,使用中燈管的照射強度不得低于70μW/cm2,照射強度監測應每半年進行一次。生物監測必要時進行,經消毒后的物品或空氣中的自然菌應減少90.00%以上,人工染菌殺滅率應達到99.90%。(二)使用中的消毒劑和滅菌劑應進行生物和化學監測。消毒劑每季度監測一次,其細菌含量必須<100cfu/ml,不得檢出致病性微生物;滅菌劑每月監測一次,不得檢出任何微生物。化學監測:應根據消毒、滅菌劑的性能定期監測,如含氯消毒劑和過氧乙酸等,應每日監測;對戊二醛的監測應每周不少于一次。應同時對消毒和滅菌物品進行消毒和滅菌效果監測,消毒物品不得檢出致病性微生物,滅菌物品不得檢出任何微生物。
FMT人選和排除標準(流程圖見圖1)目前,臨床指南及共識推薦FMT復發性或難治性艱難梭菌傳染中。除此之外,FMT在消化系統的疾病(如IBD、IBS、功能性肝性腦病等)神經精神系統疾病(如自閉、焦慮、抑郁癥和帕金森疾病)代謝性疾病(糖尿病、肥胖癥、脂肪肝和高脂血癥)和免疫性系統性疾病(如腫瘤免疫、過敏性疾病以及慢性疲勞綜合征)等病種,均顯示出一定的臨床療效[5.1.14.19]。目前,對FMT的適應證介于過度寬泛和過度嚴格的矛盾之中,部分學者過度夸大FMT的作用,而另一部分學者對FMT表現消極心態,這兩者均會阻礙FMT的科學發展。菌群移植的移植物組成和劑量需根據個體情況進行專業調整。
供體的心理標準:主要依賴訪談與量表完 成 。①心理科醫師或心理咨詢師訪談認定心理狀 態 良 好 。 ② 抑 郁 自 評 量 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等評分正常。供體的既往史:近 2 周未出現胃腸道不適。 近 3 個月內未使用抑酸劑、免疫抑制劑或 化療藥等 。無慢性疼痛癥狀,無消化系統手術史, 無傳染病史及傳染病接觸史 。無過敏性疾病、自身 免疫疾病、代謝性疾病、神經系統或精神疾病史 。未接受過靜脈注射生長素、胰島素或凝血因子等。初幼菌群移植可能有助于預防嬰幼兒期肥胖和代謝紊亂。甘肅美益添菌群移植
菌源初幼菌群移植關注移植物的菌群來源及質量。甘肅美益添菌群移植
FMT的營養管理1.FMT前的營養篩查:需要行FMT的人,往往合并腸功能障礙,導致營養不良的發生。因此,在FMT前應常規給予營養篩查,如存在營養風險,應給予營養支持方案。2.圍FMT期營養管理:預期進食攝入量<50%熱卡的患者,應給予鼻飼腸內營養,移植期間需攝入>50%的熱卡,并逐漸增加至104.60~125.52kJ(25~30kcal)·kg-1·d-1,蛋白質攝入量需>1.0g·kg-1·d-1,并根據疾病的類型和腸功能障礙的嚴重程度選擇合適的營養制劑。碳水化合物、脂類和蛋白質占每日總能量攝入的比例應分別為50%~60%、30%~35%和15%~20%。甘肅美益添菌群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