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排除色譜法是使用聚合物凝膠或類似的固定相柱進行外泌體分離的技術,樣品以重力滴落的方式收集。流體力學半徑較小的樣品組分進入凝膠孔隙后,需耗費相對較長的時間通過凝膠柱,導致延遲洗脫,實現不同粒徑大小顆粒分離。尺寸排除色譜法可以與差速離心法結合而不會明顯損失外泌體,保證產量的同時可有效去除雜質蛋白,更適合目標蛋白質組學和miRNA的分析。靜水過濾透析法主要利用靜水壓力迫使樣品中不同特定大小分子先后通過透析管,其中溶劑和小溶質很容易通過透析管,而較大的顆粒,如外泌體和其他囊泡,仍留在透析管中而被收集。外泌體分析會引起何種生理作用,這是進一步研究的發展方向。鼻腔灌洗液外泌體PKH67
外泌體作為疾病診斷的標志物具有其獨特優勢:(1)與正常細胞相比,病變細胞產生的外泌體在分泌量和內容物方面存在明顯差異。病變的細胞和組織能夠產生更多外泌體。(2)由于特殊的生成方式,外泌體的組成不同于來源細胞。其內包含的一些特異性蛋白質能夠揭示外泌體的起源、結構和運輸方式,有利于深入了解外泌體的產生機制。(3)病變細胞分泌的外泌體通過胞吐的過程進入血液、尿液等體液,囊泡狀結構能夠保護外泌體內部生物分子不受體液中蛋白酶、磷酸酶、核酸酶等干擾,有利于保持其結構完整和生物活性,通過對此類體液進行分析可以實現疾病的無創或微創檢測。鼻腔灌洗液外泌體PKH67臨床前研究的證據表明干細胞釋放的外泌體可作為心肌修復的潛在無細胞治理劑。
Knepper等通過對透射電鏡得到的200個囊泡進行粒徑分析,結果表明尿液中外泌體的粒徑分布約為35~40nm,磷脂雙分子層厚度約為直徑的1/5~1/10。透射電鏡結合免疫金標記法能夠得到外泌體表面特征分子的信息,有助于揭示外泌體的產生機制與來源。動態光散射(dynamiclightscattering,DLS)和納米顆粒跟蹤分析(nanoparticletrackinganaly[1]sis,NTA)都是利用光學手段獲得囊泡粒徑分布的方法。兩者的不同之處在于動態光散射通過檢測散射光的強度計算得到顆粒粒徑,而納米顆粒跟蹤分析通過追蹤單個粒子的運動軌跡計算得到樣品濃度、粒徑分布等信息。
外泌體的組成較為復雜,其內含有多種生物大分子,如:核酸(雙鏈DNA和各種RNA亞型)、蛋白質和脂質。這些分子被外泌體攜帶進入血液循環,而后被靶細胞吸收,從而調節靶細胞基因表達和細胞功能。此外,外泌體相關的miRNA作為短單鏈和非編碼RNA分子,調節致病基因或抑病基因的表達,參與細胞分化、細胞凋亡及細胞信號的傳導。有研究表明,外泌體能影響種瘤微環境的形成、增強種瘤細胞的侵襲和轉移能力、介導種瘤免疫壓制及參與種瘤放化療抵抗進而促進種瘤的發展。高濃度集聚誘導細胞死亡的TNF-α,可使類風濕關節炎惡化。
外泌體即細胞分泌的直徑約40-100nm的微小膜泡,多種細胞在正常及病理狀態下均可分泌外泌體。一開始被當做細胞排泄物,但是近幾年,研究發現外泌體可謂是小身體大作用。種瘤發生轉移后,如何靶向呈遞藥物一直是種瘤醫治中的一個巨大挑戰。發表于NanoLett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外泌體制備藥物的遞送系統(LD-MDS),并取得成功。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相關藥物錨定在活巨噬細胞膜上,細胞自身相關蛋白酶響應開啟并將藥物轉載進入外泌體,順利遞送至肺轉移灶并且轉化為納米囊泡和次級納米囊泡,促進轉移性4T1病細胞的有效內化和細胞死亡。之后,受損的4T1病細胞可以釋放次級納米囊泡和游離藥物分子,再破壞鄰近的病細胞。研究顯示,LD-MDS對體內直徑小于100μm的肺轉移病灶顯示出優異的靶向效率,并顯著壓制肺轉移。外泌體在組織修復領域均起著重要的作用,并且可以作為很好靶向給藥系統。鼻腔灌洗液外泌體PKH67
外泌體是細胞在特定條件下分泌的小囊泡,是細胞間傳遞信號,相互溝通和影響的重要工具。鼻腔灌洗液外泌體PKH67
外泌體調控毛發根部的囊干細胞的機能,延長毛發根部的囊生長期,同時活化處于靜止期的毛發根部的囊,使其提前進入新的生長周期,實現了毛發的再次生長。骨衰老小鼠注射外泌體試驗證明:年輕血液中的外泌體同樣使衰老的組織重新煥發生機。來源于脂肪組織中的干細胞分泌一些信號分子和生長因子,可以促使控制毛發根部的囊生長周期的毛發根部的囊干細胞進行分化,向上遷移生成表皮細胞和皮脂腺,向下遷移生成毛母細胞。毛發根部的囊的生長周期決定毛發的生長周期,而毛發根部的囊干細胞的機能決定了毛發根部的囊的活躍程度,外泌體靶向調控毛發根部的囊干細胞的功能。鼻腔灌洗液外泌體PKH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