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屬西城縣,漢代和三國時期屬安陽縣。東晉永和三年(347年)于王水口置長樂縣,兼為晉昌郡治。南朝宋廢長樂縣,齊復設,梁移治東陽川(今城關鎮)。北魏延昌三年(514年)改長樂縣為永樂縣;孝昌三年(527年)于縣東南池河堡(今池河鎮)分設直城縣,兼為金城郡治。西魏改晉昌郡為魏昌郡,廢帝元年(552年)改永樂縣為石泉縣,以縣北(今縣治南)有石泉,其水清冽,四時不涸得名。《讀史方輿紀要》石泉縣:“石泉在縣治南,其水清冽,四時不竭,流入漢水。縣因以名。”于縣南梅湖街(今喜河街)分置魏寧縣。后石泉縣還治王水口。
北周廢魏昌郡,安康縣移治漢江南岸石泉嘴(今藕陽鄉石泉嘴、漢陰縣漢陽坪),并省直城縣入安康縣。保定三年(563年)石泉縣治復遷東陽川,天和三年(568年)省魏寧縣入石泉縣。隋開皇初廢忠誠郡、安康郡、金城郡及直城縣。唐圣歷元年(698年)改石泉縣為武安縣,神龍元年(705年)復名石泉縣,至德二年(757年)改安康縣為漢陰縣。大歷六年(771年)省石泉縣入漢陰縣,貞元元年(785年)復設石泉縣,屬金州。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移漢陰縣于今漢陰縣。
元至元年間廢石泉縣,明洪武三年(1370年)復設石泉縣至今。初屬四川大寧州,五年仍屬金州;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屬漢中府,萬歷十一年(1583年)屬興安州。清屬興安府。1914年屬漢中道。1928年直屬省。1949年11月30日解放,屬安康分區。1950年屬安康專區。1958年撤銷漢陰、寧陜二縣并入石泉縣。1961年以原劃入區域復設漢陰、寧陜二縣,屬安康專區。1969年屬安康地區。2000年屬安康市。
1995年,石泉縣面積1525平方千米,人口約18.2萬人。轄3鎮26鄉:城關鎮、后柳鎮、池河鎮、長水鄉、麥坪鄉、喜河鄉、藕陽鄉、鳳陽鄉、長陽鄉、合溪鄉、中壩鄉、饒峰鄉、興坪鄉、兩河鄉、菩窯鄉、古堰鄉、銀龍鄉、銀橋鄉、石磨鄉、長安壩鄉、曾溪鄉、左溪鄉、后池鄉、云川鄉、紅衛鄉、青石鄉、中池鄉、松柏鄉、前池鄉。縣政府駐城關鎮。
1996年,撤銷柳城區、饒峰區、迎豐區、池河區、后柳區、熨斗區等6個區公所建制;撤銷古堰鄉、石磨鄉、長安壩鄉并入城關鎮,撤銷前池鄉、松柏鄉并入池河鎮,撤銷饒峰鄉、菩窯鄉合并設立饒峰鎮,撤銷長水鄉、麥坪鄉合并設立熨斗鎮,撤銷喜河鄉、藕陽鄉合并設立喜河鎮,撤銷后池鄉、云川鄉合并設立迎豐鎮,撤銷兩河鄉設立兩河鎮,撤銷青石鄉并入中池鄉,撤銷合溪鄉并入中壩鄉,撤銷鳳陽鄉并入長陽鄉。調整后,石泉縣轄8個鎮、9個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石泉縣常住總人口159503人,其中:城關鎮43638人,饒峰鎮11286人,兩河鎮6225人,迎豐鎮7054人,池河鎮19411人,后柳鎮6872人,喜河鎮8118人,熨斗鎮11585人,曾溪鄉4242人,左溪鄉2022人,銀龍鄉5665人,銀橋鄉3691人,興坪鄉3366人,紅衛鄉4790人,中池鄉10146人,中壩鄉5114人,長陽鄉6278人。
2001年,撤銷興坪鄉并入兩河鎮,撤銷左溪鄉并入曾溪鄉。調整后,石泉縣轄8個鎮、7個鄉:城關鎮、饒峰鎮、兩河鎮、迎豐鎮、池河鎮、后柳鎮、喜河鎮、熨斗鎮、曾溪鄉、銀龍鄉、銀橋鄉、紅衛鄉、中池鄉、中壩鄉、長陽鄉。2004年末,全縣總人口182294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石泉縣常住總人口171097人,其中:城關鎮53422人,饒峰鎮10586人,兩河鎮8662人,迎豐鎮6940人,池河鎮19866人,后柳鎮7222人,喜河鎮8010人,熨斗鎮12491人,曾溪鄉5715人,銀龍鄉5507人,銀橋鄉3661人,紅衛鄉5015人,中池鄉10985人,中壩鄉5992人,長陽鄉7023人。
2011年,撤銷銀龍鄉并入城關鎮,撤銷中壩鄉并入后柳鎮,撤銷長陽鄉并入喜河鎮,撤銷銀橋鄉、紅衛鄉合并設立云霧山鎮,撤銷中池鄉設立中池鎮,撤銷曾溪鄉設立曾溪鎮。調整后,石泉縣轄11個鎮:城關鎮、饒峰鎮、兩河鎮、迎豐鎮、池河鎮、后柳鎮、喜河鎮、熨斗鎮、曾溪鎮、云霧山鎮、中池鎮。
2012年末,石泉縣面積1516.4平方千米,戶籍人口181417人,常住人口17.14萬人。2013年末,石泉縣轄11個鎮,共有18個社區、193個行政村,縣政府駐城關鎮。
2015年,全縣撤并51個行政村,具體為:城關鎮撤并7個村,饒峰鎮撤并7個村,兩河鎮撤并4個村,池河鎮撤并6個村,中池鎮撤并4個村,迎豐鎮撤并4個村,后柳鎮撤并3個村,喜河鎮撤并3個村,云霧山鎮撤并5個村,曾溪鎮撤并6個村,熨斗鎮撤并2個村。調整后,全縣轄11個鎮,共有21個社區、140個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