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1月13日,在師里七登村成立云龍縣人民政府。1949年底,全縣總面積4934平方千米。
1950年屬大理專區。同年1月1日云龍縣人民政府移駐縣城石門。同月改鄉為區,下設行政村,建立11個區委、區政府、72個村政府。
1950年行政區劃簡表(共76村)
第一區 金麥、寶豐、北星、勛南、玉屏、松鶴、黃龍、崇峰、龍泉、石門、復興、山西、新山、民勝、自衙、河西、酸坪
第二區 天池、果郎、杏林、崇文、清文、海滄、豐華、新羅、新松、長新、包羅、水香、開化
第三區 順蕩、云頂、松水、白石、雙龍、中和、三合、哨上、水興、七登、麥園、麻地場、煉登、師井、湯鄧、天登、豐勝
第四區 金和、魯莊、水井、丹梯、湯鄧、湯澗、下塢、舊州、科立、松坪、表村、老末、云西、中和、銀坡、崇仁、榮華、崇西
第五區 仁山、仁里、仁德、仁壽、仁和、仁貴、仁愛、仁水、仁盛、仁榮、仁華
1951年2月19日,大理專員公署批準,將云龍縣第六行政村第七自然村之花椒樹、立莊登等18個小村劃歸洱源縣。
1952年5月,永平縣屬瓦草河村(40戶、180人,耕地318畝)劃歸云龍縣。
1953年人口普查,總人口為95623人。
1954年6月18日云南省人民政府通知,在今怒江州地區成立“怒江傈僳族自治區”,根據怒江工委建議,于1955年3月28日將云龍縣所屬第五區漕澗(全區轄15個鄉、鎮,人口5301 戶、25305人)劃歸怒江傈僳族自治區所屬的瀘水縣。同年11月11日省人民政府通知將漕澗地區歸回云龍。
1956年5月,將第一區所屬河東鄉的芷打拉、皮匠房、莊房、三星廠、白蕎地、撤哥密、羅里密、鐵匠房、董家村等9個自然村,共20余平方千米劃歸漾濞縣。1956年11月16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40次會議決定:撤銷大理專區,設置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龍縣屬大理州。
1958年3月撤區并鄉,5個區72個鄉,并為21個大鄉79個管理區。10月云龍縣并入永平縣,原云龍縣分為石門、舊州、漕澗三個聯社。11月保山縣所屬岔花鄉(共7個自然村,面積42平方千米,人口99戶、512人)劃歸永平縣云龍片。
1960年永平縣云龍片長新公社新羅地區(13個自然村,面積76平方千米,人口228戶、 903人)劃歸劍川縣洱源片喬后公社。
1961年3月21日云龍、永平分縣,恢復云龍縣建制,原云龍縣團結公社的榮祿鄉(面積l88平方千米)劃歸永平縣龍門公社。云龍縣總面積4712平方千米,仍屬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龍縣區劃為24個公社,下屬224個大隊。公社名稱如下:石門、云峰、白石、長新、永和、豐勝、檢槽、師井、表村、崇滄、橋街、團結、關坪、大栗樹、湯澗、寶豐、南新、批江、天登、漕澗、鐵廠、陸勝、三元、民建。
1962年9月,原24個公社并為7個區、1個鎮,下屬91個公社。
石門區:大栗樹、南新、福利、東山、寶豐、金麥、永安、莊坪、諾鄧、果郎、天池、天登、杏林、石門、象麓、和平、青松
團結區:新榮、關坪、自新、新宅、團結、河西、河南、河東
長新區:豐華、豐勝、佳局、新和、新塘、新松、長春、包羅、豆寺、水香、豐云、松煉
白石區:云頭、云頂、順蕩、松水、白石、雙龍、中和
檢槽區:三合、清文、哨上、清朗、大功廠、文興、煉登、師井、白羊廠、檢槽
舊州區:湯鄧、湯澗、新山、功果、核桃坪、舊州、下塢、金和、民主、山西、科立、早陽、表村、老末、松坪、水井、丹梯、海滄
漕澗區:仁山、鐵廠、仁德、鹿山、新勝、大坪、云西、中元、銀坡、榮華、崇仁、老窩、漕澗、新寨、只嘎、岔花、布麻、邊江、坡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