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市原轄市區
東傅家區 哈爾濱市原轄市區。位于今道外區境內,北瀕松花江,東鄰太平區,南與南崗區毗連,西與西傅家區接壤。清末民初,隸屬吉林省濱江縣,1929年5月劃歸濱江市管轄。東北淪陷后,1933年7月1日,劃入偽哈爾濱特別市。1938年7月1日,偽哈爾濱市公署公布市區條例,廢止保甲制,實施區制,設置東傅家區。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后,將東、西傅家區合并為道外區。1946年9月,將道外區劃分為東傅家區和西傅家區。1948年7月5日,哈爾濱特別市政府決定,將東、西傅家區各劃出一部分區域(西從靖宇三道街起,東至靖宇十三道街,南自南勛街,北至松花江岸),增設北傅家區。1949年10月,撤銷北傅家區,將其所轄區域分別并入東傅家區和西傅家區。東、西傅家區以靖宇九道街分界,其東歸東傅家區管轄,其西歸西傅家區管轄。1956年8月28日,黑龍江省人民委員會批準,將東傅家區與西傅家區合并,改為道外區。
西傅家區 哈爾濱市原轄市區。位于今道外區境內,北瀕松花江,東鄰東傅家區,南與南崗區接壤,西以濱洲線鐵路與道里區分界。清末民初,隸屬濱江縣,1929年5月劃歸濱江市管轄。東北淪陷后,1933年7月1日,劃入偽哈爾濱特別市。1938年7月1日,偽哈爾濱市公署公布市區條例,廢止保甲制,實施區制,設置西傅家區。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后,將東、西傅家區合并為道外區。1946年9月,將道外區劃分為東傅家區和西傅家區。1948年7月5日,哈爾濱特別市政府決定,將東、西傅家區各劃出一部分區域(西從靖宇三道街起,東至靖宇十三道街,南自南勛街,北至松花江岸),增設北傅家區。1949年10月,撤銷北傅家區,將其所轄區域分別并入東傅家區和西傅家區。東、西傅家區以靖宇九道街分界,其東歸東傅家區管轄,其西歸西傅家區管轄。1956年8月28日,黑龍江省人民委員會批準,將東傅家區與西傅家區合并,改為道外區。
新陽區 哈爾濱市原轄市區。位于今道里區境內,北瀕松花江,東與道里區接壤,南與南崗區為鄰,西南、西與顧鄉區毗連。清末民初,鐵路工廠一帶為中東鐵路附屬地,歸俄人把持的“哈爾濱自治公議會”管轄,1926年劃歸哈爾濱特別市管轄。東北淪陷后,1933年7月1日,劃入新組建的哈爾濱特別市。1938年7月1日,偽哈爾濱市公署公布市區條例,廢止保甲制,實施區制,設立新陽區。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后,1947年12月,將新陽區與道里區合并為道里區,翌年6月又重新劃分為道里、新陽兩個區。1953年11月23日,哈爾濱市人民政府決定,撤銷新陽區,將其所轄區域劃歸道里區和顧鄉區管轄。
馬家區 哈爾濱市原轄市區。位于南崗區的馬家溝河以東,東、南與太平區和香坊區毗連,西、北與南崗區接壤。中華民國成立后,1926歸東省特別區哈爾濱市政局管轄。東北淪陷后,1933年7月1日,劃入偽哈爾濱特別市。1938年7月1日,偽哈爾濱市公署公布市區條例,廢止保甲制,實施區制,設立馬家區。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后,馬家區的管轄范圍,西和西北以馬家溝河與南崗區分界,東北至洛道屯、王家店、拉拉屯與太平區接壤,東至新鄉里、東南至安東村與香坊區毗連,東西寬約3.5千米,南北長約8千米。1948年9月,全區劃街、編組,將原8個街村劃為11個街村。1949年10月,將馬家區與南崗區合并為南崗區 。
顧鄉區 哈爾濱市原轄市區。位于市境西部,北瀕松花江,東與朝陽區毗鄰。東北淪陷后,1933年,劃歸哈爾濱特別市管轄。1938年7月1日,偽哈爾濱市公署公布市區條例,廢止保甲制,實施區制,于正陽河一帶設立顧鄉區。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后,1946年9月,仍設顧鄉區。1950年2月,哈爾濱市人民政府決定,將顧鄉區改為市郊區,全區共轄翻身、尤家、興農、永義、興隆、富強、靠山、新鄉、新興、新農、民主、中安、榆樹、萬家、東井、新立、生產、杜家、程家、勝利、新發、建設、薛家、長嶺等24個行政村。1953年11月,撤銷新陽區,將其一部分街道劃歸顧鄉區管轄,改為城市區。1956年8月28日,黑龍江省人民委員會批準,將顧鄉區與道里區合并為道里區。
松浦區 哈爾濱市原轄市郊區。位于松花江北岸,北鄰呼蘭縣,南與城區隔江相望。松浦,原名“馬家船口”。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有馬姓人氏在此擺渡,得名“馬家船口”。清代,先后隸屬呼蘭城守尉、呼蘭副都統、呼蘭府管轄。中華民國成立后,隸屬呼蘭縣管轄。1919年12月,黑龍江省于馬家船口地方設置馬家船口市政局,翌年1月31日市政局成立,改為松北市政局。1925年9月1日,將松北市政局改為松北市政管理處,旋改松浦市政局。東北淪陷后,1933年7月1日,將松浦市政局轄區并入哈爾濱特別市。1938年7月1日,廢止保甲制,實施區制,設立松浦區。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后,哈爾濱市建立人民政權,仍設松浦區。1948年9月,松浦區將大村劃為小村,將原7個行政村劃為大王家、韓家店、大耿家、汲家店、上塢村、平原街、造船所村、馬船口街、糖廠村、新立村、松浦村、馬家村、廟臺子村等13個行政村。1950年2月,哈爾濱市政府決定,將松浦區改為郊區。全區共轄松浦、馬船口等13個村(街)。1956年3月,并村劃鄉,將原行政村合并為鄉的建制。據1958年6月統計,全區共轄松浦、新興兩個鄉和糖廠、船口兩個街,總人口2.4萬余人。1958年10月22日,黑龍江省人民委員會批準,將哈爾濱市朝陽、王崗、松浦3個郊區合并設立濱江區(郊區)。
王崗區 哈爾濱市原轄郊區。位于市境西南部。1953年1月23日,哈爾濱市人民政府決定,實行市區和郊區分設,新設立王崗等4個郊區。王崗區北瀕松花江,南、西與雙城縣毗連。據1958年6月統計,全區共轄民主、新發、新農、榆樹、勝利、平等、富強等7個鄉,全區總人口8.39萬人。1958年10月22日,黑龍江省人民委員會批準,將朝陽、王崗、松浦3個郊區合并設立濱江區(郊區)。
朝陽區 哈爾濱市原轄郊區。位于哈爾濱市境東南部。1953年1月23日,哈爾濱市人民政府決定,實行市區與郊區分設,新設朝陽等4個郊區。1956年3月,哈爾濱市對郊區行政村進行了并村劃鄉。同年8月,將朝陽區所屬的部分農村(韓家店、張家店、三家子、正紅頭屯、老五屯、劉家窩堡、平房)劃歸平房區;10月,撤銷天恒區,并入朝陽區。新的朝陽區,北瀕松花江,東鄰阿城縣。據1958年6月統計,朝陽區共轄朝陽、新香坊、黎明、平房、聯勝等5個鄉,全區總人口7.2萬人。1958年10月22日,黑龍江省人民委員會批準,將朝陽、王崗、松浦3個郊區合并設立濱江區(郊區)。
天恒區 哈爾濱市原轄郊區。位于哈爾濱市境東部。1953年1月23日,哈爾濱市人民政府決定,實行市區與郊區分設,新設朝陽、王崗等郊區。同年6月29日,松江省人民政府批準,將阿城縣所屬第六區的雙恒、新立、聯勝等9個村和第五區的勤勞、和平共11個村劃歸哈爾濱市管轄,同時新設天恒區,管轄從阿城縣新劃入的11個村。1956年10月15日,黑龍江省人民委員會批準,撤銷天恒區,并入朝陽區。
濱江區 哈爾濱市原轄郊區,所轄區域為環哈爾濱市城區周圍農村。1958年10月22日,黑龍江省人民委員會批準,將朝陽、王崗、松浦3個郊區合并,設立濱江區,管轄哈爾濱市郊區14個農村人民公社。同年11月,撤銷濱江區建制,原濱江區所轄農村公社分別劃歸7個城市區管轄。1963年3月8日,恢復濱江區,將各城市區管轄的17個農村公社劃歸濱江區管轄。1972年8月,撤銷濱江區,將其所轄的農村公社分別劃回原屬城市區管轄。
(本頁內容摘自《黑龍江省志·地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