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得名于古襄陽城。襄陽城始筑于漢代,歷為州、郡、路、道、府治所,現為襄樊市委、市政府駐地。1949年前為襄陽縣昭明鎮。1949年1月建立襄樊市襄城愛國民主區政府;1949年10月改稱襄陽縣襄城區人民政府;1950年5月改稱襄樊市襄城辦事處;1954年6月改稱襄樊市第一辦事處;1956年8月改稱襄樊市襄城街道辦事處;1960年6月設立襄城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68年9月成立襄城公社革命委員會;1980年6月改稱襄陽城街道辦事處。1983年12月設立襄樊市襄城區。
1995年10月22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95]100號):撤銷襄樊市襄城區、樊東區、樊西區、郊區,設立襄樊市襄城區和樊城區。以原襄城區和原郊區的檀溪、尹集、龐公3個鄉的行政區域為襄城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陵園路。
1996年,全區面積173平方千米,人口約21.6萬人。轄6個街道、1個鄉:昭明街道、王府街道、檀溪街道、龐公街道、隆中街道、余家湖街道、尹集鄉。區政府駐國林路。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襄城區總人口289826人,其中:王府街道68504人,昭明街道54161人,龐公街道67354人,檀溪街道46796人,余家湖街道11558人,隆中街道29582人,尹集鄉11871人。
2000年,襄城區面積173.1平方千米,轄5個街道、1個鄉,24個行政村、31個居委會。2001年8月31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1]93號):將原襄陽縣的歐廟鎮、泥咀鎮劃歸襄城區管轄。2003年11月11日,湖北省政府批準同意將泥咀鎮更名為臥龍鎮。
2004年末,襄城區總人口491500人。轄5個街道、2個鎮、1個鄉,38個居委會、136個村委會。2005年末,襄城區轄5個街道、2個鎮、1個鄉,40個居委會、127個村委會。
2006年8月4日,湖北省民政廳《關于襄樊市襄城區調整歐廟鎮及龐公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劃的批復》(鄂民政發[2006]36號):經省人民政府批準,同意襄樊市襄城區將歐廟鎮的棗林、賀店、周營、趙莊、李劉集、莫康、黃龍觀、凃溝、曾垴、曹灣、王樹崗11個村委會劃歸龐公街道辦事處管轄。
2008年12月29日,根據襄樊市民政局《關于襄城區設立余家湖街道辦事處的批復》(襄樊民字[2007]17號文件)精神,襄城區余家湖街道辦事處正式成立。襄城經濟開發區和余家湖街道辦事處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原歸屬于龐公辦事處的錢營、水洼2個村和歐廟鎮的棗林等11個村劃歸余家湖辦事處管理,面積70余平方千米,總人口41439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襄城區常住總人口473202人,其中:王府街道71260人,昭明街道60420人,龐公街道68191人,檀溪街道57762人,隆中街道44387人,余家湖街道21849人,歐廟鎮66575人,臥龍鎮70673人,尹集鄉12085人。
2013年末,撤銷昭明街道、王府街道,新組建古城街道、真武山街道,同時調整龐公街道和檀溪街道管轄范圍(襄政函[2013]168號)。2014年1月12日正式實施。調整后,全區轄6個街道、2個鎮、1個鄉:古城街道、真武山街道、龐公街道、檀溪街道、隆中街道、余家湖街道、臥龍鎮、歐廟鎮、尹集鄉。區政府駐真武山街道檀溪路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