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遠,取清明廣遠之意。春秋戰國時,清遠地區屬百粵。秦統一中國后,設置行政機構,開發嶺南,清遠地區屬南海郡、長沙郡。漢初,屬趙佗稱號的南越國。高祖年間(前206—195年)先后置桂陽縣(今連州一帶)、陽山縣、湞陽縣和含匡縣(湞、含今為英德市境),均屬桂陽郡。元鼎六年(前111年),置中宿縣(原清遠縣一帶),屬南海郡。三國時,各縣隸屬始興郡。
南朝梁天監年間(502—519)置清遠郡,清遠之名由此而始,轄中宿、威正、平、恩洽、浮護五縣。還置陽山郡,轄陽山、桂陽、廣德(后改稱廣澤、連山)等縣。在含匡設衡州,領陽山郡。隋開皇十年(590年),廢清遠郡及其所屬的中宿等縣,置清遠縣、政賓縣(今清新縣濱江一帶),仍屬于南海郡。同時,廢陽山郡改置連州,把衡州改名為匡州。二十年(600年),廢匡州,其屬縣改隸廣州府。唐武德六年(623年),政賓縣并入清遠縣,屬廣州府。天寶元年(742年),連州改置連山郡。
五代南漢乾享五年(921年)于湞陽縣設英州。宋宣和二年(1120年),英州改置真陽郡,含匡、湞陽先后改名為含光縣、真陽縣。慶元元年(1195年),真陽郡升為英德府。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英德府改為英德路總管府,不久又降為州,并含光、真陽縣。慶元元年(1195年),真陽郡升為英德府。明洪武二年(1396年),英德州改置英德縣,屬韶州府。十四年,連州和陽山、連山二縣改屬廣州府。
清雍正五年(1727年),連州為廣東省直隸州,領陽山、連山二縣。嘉慶十八年(1813年),由清遠、英德兩縣劃地設廣東布政司佛岡軍民廳(相當于縣級建制)。二十二年,連山縣改設綏瑤直隸軍民同知。宣統三年(1911年),復稱為縣。民國元年(1912年)連州改稱連縣。民國3年,佛岡改廳為縣。抗日戰爭期間,廣東省政府北遷連縣,清遠各縣均屬廣東省第二行政督察區(駐連縣)管轄。民國35年,由連山、連縣、陽山三縣劃地,新置連南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除佛岡縣曾先后歸屬韶關、廣州、佛山管轄外,各縣先后由北江行署、韶關專署、韶關行署管轄。1953年,連南與連山合并為連南瑤族自治(后改為縣)。1958年,連縣、連南、連山、陽山四縣合并,稱連陽各族自治縣。同年,佛岡、從化兩縣合并,稱從化縣。1960年恢復陽山縣。1961年恢復佛岡縣,屬廣州市轄。1961年,恢復連縣、連南瑤族自治縣。1962年,成立連山壯族瑤族縣。1963年,佛岡縣由廣州市劃為韶關地區管轄。1983年7月,韶關地市合并,將清遠、佛岡兩縣劃歸為廣州市,其余各縣屬韶關市管轄。
1988年1月7日,國務院批準撤銷清遠縣,設立清遠市,原清遠縣分為清城、清郊兩個市轄區,并劃廣州市市屬的佛岡縣和韶關市屬的縣、陽山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連南瑤族自治縣、英德縣為清遠市所屬。1992年清郊區改為清新縣。1994年,英德縣、連縣改為英德市、連州市(省轄縣級市,由清遠市代管)。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清遠市總人口3146713人,其中:清城區506680人、佛岡縣255341人、陽山縣400776人、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99070人、連南瑤族自治縣133814人、清新縣531226人、英德市810446人、連州市409360人。
2002年,清遠市轄1個市轄區、3個縣、2個自治縣,代管2個縣級市,8個街道、137個鎮、2個鄉、3個民族鄉,1448個村委會、143個居委會。
清遠市從2002年開始進行鄉鎮大撤并。至2004年7月底,全市已撤并鄉鎮63個,撤并率達44.1%。清遠市原有鄉鎮143個,其中1.5萬人以下的鄉鎮有40個,萬人以下的鄉鎮有22個。連南瑤族自治縣的山聯鄉,在撤并前全鄉總人口只有1217人。各區縣市撤并情況:清城區:由7個鎮撤并為3個鎮;清新縣:由23個鎮撤并為9個鎮;佛岡縣:由12個鎮撤并為6個鎮;英德市:由33個鄉鎮撤并為23個鎮;連南縣:由12個鄉鎮撤并為7個鎮;連山縣:由12個鎮撤并為7個鎮;連州市:由22個鄉鎮撤并為12個鄉鎮;陽山縣:由22個鄉鎮撤并為13個鄉鎮。
2005年末,清遠市轄1個市轄區、3個縣、2個自治縣,代管2個縣級市,5個街道、77個鎮、3個民族鄉。
2012年12月,撤銷清新縣,設立清遠市清新區。調整后,清遠市轄2個市轄區、2個縣、2個自治縣,代管2個縣級市,即清城區、清新區、佛岡縣、陽山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連南瑤族自治縣、英德市、連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