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漢平南越,始置海豐縣,陸豐屬東官郡海豐縣。唐武德五年(66年),從海豐縣劃出東部地區建立安陸縣(即后來的陸豐縣),縣治在今市轄之大安鎮陸軍環珠寨。唐貞觀元年(627年),安陸并入海豐縣。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海豐縣屬坊廓、石帆、吉康三都置陸豐縣,縣治東海溶舊墟寨(今東海鎮舊墟),隸屬惠州府。民國初期屬潮循道,后屬東江行政專員公署、東江善后委員公署、東江綏靖公署、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抗日戰爭勝利后,屬第一區專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隸屬東江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3年,改屬粵東區行政專員公署。1958年屬汕頭專員公署。1983年又改屬惠陽地區。1988年劃惠陽地區海豐、陸豐兩縣設汕尾市,陸豐隸屬汕尾市。1988年析陸豐縣的河口、河田、東坑、水唇、新田、螺溪、上護、南萬8個鄉鎮和吉溪林場設立陸河縣。1995年1月19日,國務院批準撤銷陸豐縣,設立陸豐市,以原陸豐縣的行政區域為陸豐市的行政區域。
1992年12月,橋沖、西南、碣北、上英、甲西5個鄉建制改為鎮建制。1994年經省政府批準改原湖陂農場為星都經濟開發試驗區(副處級),并析陸豐之華僑農場置汕尾市華僑管理區(縣級)。
1995年從博美鎮壓析出軍湖、內湖等6個管區置內湖鎮。1996年3月經省政府批準,撤銷碣北鎮并入碣石鎮,同時成立碣石經濟技術試驗區(副處級)。1997年4月從城東鎮析出后坎、浮州等8個管區置河東鎮。截至1998年,陸豐市有23個鎮(場、區),282個農村管理區,39個居民管理區,1106自然村。
?年,陸豐市轄20個鎮:東海鎮、甲子鎮、碣石鎮、湖東鎮、大安鎮、博美鎮、內湖鎮、南塘鎮、陂洋鎮、八萬鎮、金廂鎮、潭西鎮、甲東鎮、河西鎮、城東鎮、上英鎮、橋沖鎮、甲西鎮、西南鎮、河東鎮,45個居委會、298個村委會。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陸豐市總人口1164767人,其中:東海鎮142429人,甲子鎮94211人,碣石鎮184767人,湖東鎮56917人,大安鎮39442人,博美鎮46813人,內湖鎮19800人,南塘鎮84836人,陂洋鎮29947人,八萬鎮17431人,金廂鎮32810人,潭西鎮48029人,甲東鎮58607人,河西鎮27132人,城東鎮59110人,河東鎮24277人,上英鎮18563人,橋沖鎮39338人,甲西鎮80232人,西南鎮23458人,銅鑼湖農場15256人,星都經濟試驗區7422人,華僑管理區13940人。
2002年,陸豐市轄東海、大安、城東、八萬、陂洋、博美、南塘、甲子、甲東、湖東、碣石、金廂、潭西、河西、橋沖、甲西、上英、西南、內湖、河東20個鎮,280個村委會、47個居委會。
2005年5月,陸豐市轄東海、城東、河西3個街道和大安、八萬、陂洋、博美、南塘、甲子、甲東、湖東、碣石、金廂、潭西、橋沖、甲西、上英、西南、內湖、河東17個鎮,280個村委會、47個居委會。
2008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19272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6262人。2009年末,陸豐市面積1777.08平方千米(其中市直轄單位面積155.08平方千米,星都區32平方千米,華僑管理區32平方千米),轄3個街道、17個鎮,50個社區、283個行政村。市政府駐東海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