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武縣名源于彰武臺門。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設縣,以地處柳條邊柵彰武臺門之北,故取名彰武縣。“彰武”含有表彰武功之意。春秋戰國時屬燕國版圖。西漢時南部地屬遼東郡,北部屬鳥桓地。東漢時屬鮮卑活動區。北魏、西晉時屬鮮卑境。東晉十六國時期屬前燕、前秦、后燕轄區。南北朝、隋時入契丹境。唐、宋時期仍屬契丹族的活動地區。遼時屬上京道臨潢府轄區。金時屬北京路懿州境。元時屬中書省寧昌路,后歸遼陽行省遼陽路懿州轄區。明時屬遼東都司廣寧后屯衛。
清(1629年)蒙古貴族善巴率部降清后,在彰武建筑都爾鼻城。第二年改為屏城。順治四年(1647年)蒙古賓圖郡王和吐默特達爾罕王,將此地獻給清政府,做三陵的牧養地。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在這里設養息牧場(滿語稱“蘇魯克”,放牧牛羊的草地),專門為祭祀永陵、福陵、昭陵之用。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又稱境之西北隅為新蘇魯。嘉慶十八年(1813年)歸新民廳。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設彰武縣,屬新民府。1932年屬奉天省。1934年屬錦州省。
1945年“九·三”勝利后,成立阜彰吐蘇人民聯合政府,屬遼北省第五專員公署。1946年春,縣內大部被國民黨占領。1947年12月人民解放軍收復彰武,1949年八月改成彰武縣人民政府,屬遼西省。1954年改屬遼寧省,劃歸錦州專署領導。現為阜新市轄縣。
1996年,彰武縣面積3635平方千米,人口約40萬人。轄8個鎮、17個鄉:彰武鎮、哈爾套鎮、章古臺鎮、東六家子滿族蒙古族鎮、五峰鎮、馮家鎮、后新邱鎮、阿爾鄉鎮、城郊鄉、葦子溝蒙古族鄉、二道河子蒙古族鄉、西六家子蒙古族滿族鄉、兩家子鄉、雙廟鄉、平安鄉、滿堂紅鄉、四堡子鄉、豐田鄉、前福興地鄉、興隆堡鄉、興隆山鄉、大四家子鄉、四合城鄉、大德鄉、大冷蒙古族鄉。縣政府駐人民大街。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彰武縣常住總人口389969人,其中:彰武鎮47114人,哈爾套鎮22647人,章古臺鎮12625人,馮家鎮16252人,五峰鎮20197人,后新邱鎮19906人,東六家子滿族蒙古族鎮15684人,阿爾鄉鎮5731人,城郊鄉24066人,葦子溝蒙古族鄉16254人,二道河子鄉13131人,西六家子蒙古族滿族鄉16170人,兩家子鄉16917人,雙廟鄉12887人,平安鄉12451人,滿堂紅鄉12174人,四堡子鄉13061人,豐田鄉10436人,大德鄉9143人,大冷蒙古族鄉17052人,前福興地鄉8173人,興隆堡鄉14934人,興隆山鄉9641人,大四家子鄉11216人,四合城鄉12107人。
2002年3月4日,省政府(遼政[2002]60號)批復同意:撤銷城郊鄉、彰武鎮,合并設立彰武鎮;撤銷東六家子滿族蒙古族鎮,設立東六家子鎮,繼續享受民族鄉待遇。2002年6月,彰武縣轄8個鎮、16個鄉(其中4個民族鄉),16個社區、246個行政村,面積3635平方千米,人口約40.68萬人,縣政府駐彰武鎮。
2005年,撤銷前福興地鄉的星火村,分別并入該鄉的福興地村、六合堂村;興隆山鄉政府由興隆山遷至堿鍋。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彰武縣常住總人口363712人,其中:彰武鎮72310人,哈爾套鎮20962人,章古臺鎮12105人,五峰鎮17444人,馮家鎮14553人,后新秋鎮18642人,東六家子鎮14163人,阿爾鄉鎮5436人,葦子溝蒙古族鄉15161人,二道河子蒙古族鄉11313人,西六家子蒙古族滿族鄉15286人,兩家子鄉14496人,雙廟鄉11575人,平安鄉11018人,滿堂紅鄉11385人,四堡子鄉12379人,豐田鄉9532人,大德鄉8467人,大冷蒙古族鄉16042人,前福興地鄉7488人,興隆堡鄉14008人,興隆山鄉9014人,大四家子鄉9870人,四合城鄉11063人。
2012年,撤銷前福興地鄉、雙廟鄉、大四家子鄉、葦子溝蒙古族鄉,設立前福興地鎮、雙廟鎮、大四家子鎮、葦子溝鎮。2013年2月7日,省政府(遼政[2013]4號)批復同意撤銷興隆山鄉、滿堂紅鄉、四合城鄉、大冷蒙古族鄉,設立興隆山鎮、滿堂紅鎮、四合城鎮、大冷鎮;同年,省政府(遼政[2013]277號)批復同意撤銷平安鄉、兩家子鄉,設立平安鎮、兩家子鎮。
全縣現轄18個鎮、6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彰武鎮、哈爾套鎮、章古臺鎮、五峰鎮、馮家鎮、后新秋鎮、東六家子鎮、阿爾鄉鎮、前福興地鎮、雙廟鎮、大四家子鎮、葦子溝鎮、興隆山鎮、滿堂紅鎮、四合城鎮、大冷鎮、平安鎮、兩家子鎮、二道河子蒙古族鄉、西六家子蒙古族滿族鄉、四堡子鄉、豐田鄉、大德鄉、興隆堡鄉。縣政府駐彰武鎮人民大街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