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勝之名由古代名“勝州”而來。“勝”含有決勝、取勝之義,東勝即表示在原之東的意思。春秋戰國為樓煩地。元屬東勝州,明初屬東勝衛,后為內蒙古鄂爾多斯部領地。清屬鄂爾多斯左翼中旗和右翼前末旗牧地。光緒三十年(1904年)后,牧場大多放墾,陜西、山西漢民大量入原。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設置管理郡王、扎薩克兩旗墾地漢民事務的東勝廳,隸山西歸綏道。宣統三年(1911年) ,辛亥革命爆發,革命軍將東勝廳和五原廳、包頭鎮合并為包東州,不久又重新分設。民國元年(1912年),東勝廳改署東勝縣,隸山西歸綏觀察使。民國三年(1914年)晉綏分治,東勝縣隸綏遠特別行政區。民國17年(1928年),綏遠特別行政區改省,東勝縣隸綏遠省。
1949年,綏遠“九·一九”起義和平解放。1949年底,東勝由綏遠省直轄縣改歸伊克昭盟所轄。1954年,綏遠省并入內蒙古自治區。1983年撤縣設市。2001年2月26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1]17號)同意撤銷伊克昭盟和縣級東勝市,設立地級鄂爾多斯市。鄂爾多斯市設立東勝區,以原縣級東勝市的行政區域為東勝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寶日陶亥西街。
1996年?,東勝市面積2137平方千米,人口15.5萬人,其中蒙古族占6%。轄4個街道、10個鄉:交通街道、公園街道、林蔭街道、建設街道、添爾漫梁鄉、巴音敖包鄉、泊爾江海子鄉、漫賴鄉、柴登鄉、罕臺廟鄉、布日都梁鄉、羊場壕鄉、塔拉壕鄉、潮腦梁鄉。
2000年,東勝市轄4個街道、5個鎮、5個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東勝市總人口252566人,其中:交通街道53396人,公園街道36270人,林蔭街道35399人,建設街道54545人,泊爾江海子鎮4746人,柴登鎮4965人,罕臺鎮6222人,萬利鎮4796人,銅川鎮5953人,巴音敖包鄉2542人,漫賴鄉4484人,布日都梁鄉3984人,羊場壕鄉32120人,潮腦粱鄉3144人。
2001年設立富興(路)街道。2001年?,東勝區轄6個街道、6個鎮:交通街街道、公園路街道、林蔭路街道、建設街街道、富興路街道、天驕路街道、泊江海子鎮、柴登鎮、罕臺鎮、萬利鎮、銅川鎮、布日都梁鎮。
2003年,將伊金霍洛旗的哈巴格希鄉劃歸東勝區管轄。
2004年末,東勝區總人口26.53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0.55萬人,農村人口5.98萬人。轄6個街道、6個鎮、1個鄉:交通街街道、公園路街道、林蔭路街道、建設街街道、富興路街道、天驕路街道、泊爾江海子鎮、柴登鎮、罕臺鎮、萬利鎮、銅川鎮、布日都鎮、哈巴格希鄉,以及東勝經濟技術開發區、康巴什新區。共有61個行政村、37個居委會。(數據來源《鄂爾多斯市2005年鑒》)
2005年行政區劃調整:撤銷柴登鎮,并入泊爾江海子鎮;撤銷布日都梁鎮,并入罕臺鎮;銅川鎮和萬利鎮合并為塔拉壕鎮;設立巴音門克街道、哈巴格希街道、訶額倫街道;等(本站尚缺本次調整的詳細資料)。2005年末,全區總面積2530平方千米,總人口230579人,轄3個鎮、9個街道。
2006年,全區總面積2530平方千米,城區面積67平方千米?側丝237319人,其中城鎮人口196191人,鄉村人口41128人。轄泊江海鎮、罕臺鎮、塔拉壕鎮和天驕、交通、建設、公園、林蔭、富興、哈巴格希、巴音門克、訶額倫9個街道以及東勝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康巴什新區。共有62個行政村、30個居委會。
2009年,塔拉壕鎮更名為銅川鎮(內民政批[2009]87號,9月7日東政發[2009]12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