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置郡縣,因古郿邑為名。隋初置郿縣,元初為郿州、旋改郿縣。1958年并入周至縣,1961年復置郿縣。1964年改“郿”為眉,稱眉縣。1969年屬寶雞地區。1971年屬寶雞市。
1949年10月13日,設立橫渠、槐芽、金渠、鸚鴿4個區和53個鄉,共有408個自然村。后增設齊鎮、首善兩區。1956年3月1日,寶雞專署通知撤區并鄉,全縣將43個小鄉并為18個大鄉,撤銷5個區,保留槐芽區。1957年1月4日,撤銷槐芽區。
1958年9月8日,全縣實現人民公社化;11月底撤銷郿縣建置,停止辦公,其地并入周至縣;12月1日,周郿合縣后的周至縣正式辦公。1961年6月,周至縣首善區工作委員會成立,籌備復縣事宜;9月1日,恢復郿縣建置。1964年5月,國務院公布《漢字簡化總表》,將“郿縣”改為“眉縣”。
1967年,公社、大隊的名字基本上都換成新名,如八一、東風、向陽、東方紅等。1969年10月,改名的公社、大隊,恢復原名。1971年7月17日,“縣革委會”調繪《眉縣行政區劃圖》,其中眉縣與太白縣界,由中山寺、大殿、斗母宮、平安寺、明星寺、放羊寺以路為界,路東和北屬眉縣,路南和西屬太白縣;三官殿、拔仙臺、大爺海以太白山頂峰為界。1978年12月4日,撤銷湯峪公社湯峪溝大隊,將其所屬社員分別遷入平原9個大隊。
1984年5月,全縣12個公社改為5鎮、7鄉,153個大隊改為村委會,881個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1996年,眉縣面積852.2平方千米,人口28.9萬人。轄5鎮7鄉:城關鎮、常興鎮、槐芽鎮、馬家鎮、齊鎮、第五村鄉、營頭鄉、橫渠鄉、金渠鄉、青化鄉、湯峪鄉、小法儀鄉?h政府駐城關鎮。
1996年11月10日,縣政府發文通知,經省、市政府批準,撤銷金渠鄉,設立金渠鎮,其轄區和政府駐地不變。1997年7月16日,縣政府發文通知,經省民政廳批準,撤銷橫渠鄉、營頭鄉、湯峪鄉、小法儀鄉,設立橫渠鎮、營頭鎮、湯峪鎮、小法儀鎮。同時將原橫渠鄉潼關寨村劃歸湯峪鎮管轄。橫渠鎮、營頭鎮、小法儀鎮政府駐地不變,營頭鎮、小法儀鎮行政區劃不變。調整后,全縣轄10個鎮、2個鄉,155個行政村。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眉縣常住總人口290315人,其中:城關鎮35101人,橫渠鎮28209人,槐芽鎮21456人,湯峪鎮20287人,小法儀鎮18035人,金渠鎮34888人,營頭鎮19614人,齊鎮31928人,馬家鎮19456人,常興鎮27046人,青化鄉17579人,第五村鄉16716人。
2001年,撤銷第五村鄉并入首善鎮,撤銷小法儀鎮并入湯峪鎮。調整后,眉縣轄9個鎮、1個鄉:首善鎮、橫渠鎮、槐芽鎮、湯峪鎮、常興鎮、金渠鎮、營頭鎮、齊鎮、馬家鎮、青化鄉。(155個行政村。2個林場:湯峪林場、營頭林場)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眉縣常住總人口299990人,其中:首善鎮65656人,橫渠鎮29020人,槐芽鎮21487人,湯峪鎮36604人,常興鎮27736人,金渠鎮33058人,營頭鎮20415人,齊鎮29683人,馬家鎮19117人,青化鄉17214人。
2011年,撤銷青化鄉并入橫渠鎮,撤銷馬家鎮并入常興鎮。調整后,眉縣轄8個鎮:首善鎮、橫渠鎮、槐芽鎮、湯峪鎮、常興鎮、金渠鎮、營頭鎮、齊鎮。
2012年末,眉縣面積857.9平方千米,戶籍人口321439人,常住人口30.16萬人。2013年末,眉縣轄8個鎮,共有8個社區、123個行政村,縣政府駐首善鎮。
2015年,撤銷首善鎮,設立首善街道。調整后,眉縣轄1個街道、7個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