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置定周縣,晉改龍崗縣,唐為龍水縣,宋改宜山縣。1993年9月9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宜山縣,設立宜州市。
1987年12月23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87]185號)將都安瑤族自治縣的福龍鄉劃歸宜山縣。
1996年,宜州市面積3875平方千米,人口約56.8萬人。轄5個鎮、16鄉(其中2個民族鄉):慶遠鎮、懷遠鎮、德勝鎮、三岔鎮、洛西鎮、北牙瑤族鄉、福龍瑤族鄉、矮山鄉、太平鄉、洛東鄉、屏南鄉、三合鄉、流河鄉、祥貝鄉、石別鄉、北山鄉、同德鄉、拉利鄉、拉浪鄉、龍頭鄉、安馬鄉。市政府駐慶遠鎮。
2000年,宜州市轄7個鎮、14鄉(其中2個民族鄉):慶遠鎮、三岔鎮、洛西鎮、懷遠鎮、德勝鎮、石別鎮、北山鎮、祥貝鄉、流河鄉、三合鄉、屏南鄉、洛東鄉、矮山鄉、太平鄉、福龍瑤族鄉、北牙瑤族鄉、拉利鄉、同德鄉、安馬鄉、拉浪鄉、龍頭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宜州市總人口549434人。其中:慶遠鎮85255人,三岔鎮15405人,洛西鎮23219人,懷遠鎮43315人,德勝鎮42861人,石別鎮25801人,北山鎮25696人,祥貝鄉16482人,流河鄉21333人,三合鄉13010人,屏南鄉19402人,洛東鄉21230人,矮山鄉27327人,太平鄉20169人,福龍瑤族鄉33524人,北牙瑤族鄉31338人,拉利鄉14474人,同德鄉16164人,安馬鄉19756人,拉浪鄉12588人,龍頭鄉21085人。
2004年7月6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桂政函[2004]116號)同意流河鄉更名為劉三姐鄉。2005年6月13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桂政函[2005]169號)同意調整宜州市部分鄉鎮的行政區劃:撤銷三合鄉,整建制并入劉三姐鄉,劉三姐鄉政府駐地不變;撤銷拉利鄉,整建制并入北牙瑤族鄉,北牙瑤族鄉政府駐地不變;撤銷拉浪鄉,整建制并入龍頭鄉,龍頭鄉政府駐地不變;撤銷太平鄉,原太平鄉太平社區和思欖、山灣、三興、下維、圍村5個村劃歸慶遠鎮管轄,原太平鄉拉并村劃歸石別鎮管轄,原太平鄉建安村劃歸北山鎮管轄;撤銷矮山鄉,原矮山鄉矮山社區和畔塘、宜畔、東屏、蘇村、六坡、洛巖、嶺坪、城障8個村劃歸慶遠鎮管轄,原矮山鄉六橋村劃歸同德鄉管轄;將劉三姐鄉馬安村和懷遠鎮葉茂、龍村2個村劃歸慶遠鎮管轄。
2006年,全市轄7個鎮、9鄉(其中2個民族鄉):慶遠鎮、三岔鎮、洛西鎮、懷遠鎮、德勝鎮、石別鎮、北山鎮、祥貝鄉、劉三姐鄉、屏南鄉、洛東鄉、福龍瑤族鄉、北牙瑤族鄉、同德鄉、安馬鄉、龍頭鄉。市政府駐慶遠鎮。
2013年,擬撤銷慶遠鎮,設立宜山、慶遠、矮山、太平4個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