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蘇系維吾爾語,意為“清澈的水”。漢代,這里為姑墨國地。隋唐時期,為跋祿迦,亦稱亟墨,唐高宗顯慶三年(658年)置姑墨州,隸屬安西都護府。宋時為西遼所轄。元明為蒙古宗王察合臺封地,稱為阿速。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派軍平定準噶爾叛亂,將地名定為阿克蘇。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在此設阿克蘇辦事大臣。光緒三年(1877年)在阿克蘇設善后總局。
光緒八年以東四城(焉耆、庫車、阿克蘇、烏什)置阿克蘇分巡兵備道,以阿克蘇置溫宿直隸州。光緒九年(1883年)完成建州工作并修建阿克蘇新城,亦稱漢稱,新城為阿克蘇道和溫宿直隸州治所。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升溫宿直隸州為府,市境為溫宿府直轄。本府即今阿克蘇市和阿瓦提縣的范圍。民國二年(1913年)4月,溫宿府本府改置阿克蘇縣,屬阿克蘇道。
1949年后,隸屬阿克蘇專區、阿克蘇地區。1956年將原縣轄丙等市阿克蘇市改設為阿克蘇鎮。1958年5月撤銷溫宿縣,其行政區域并入阿克蘇縣。1962年恢復溫宿縣建制,將1958年合并于阿克蘇縣的原溫宿縣的行政區域從阿克蘇縣劃出,歸溫宿縣管轄。1983年8月19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阿克蘇縣,設立阿克蘇市(縣級)。1984年5月7日,阿克蘇市人民政府掛牌成立。
1984年7月18日,撤銷阿克蘇鎮,將原鎮屬的4個街道辦事處升格為鄉建置。1999年城區增設南城街道。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阿克蘇市常住總人口561822人,其中:蘭干街道47179人、英巴扎街道31687人、紅橋街道21849人、新城街道57031人、南城街道27086人、喀拉塔勒鎮34277人、阿依庫勒鎮33822人、依干其鄉29608人、拜什吐格曼鄉21006人、托普魯克鄉13093人、庫木巴什鄉18975人、托喀依鄉3337人、林園8492人、兵團阿拉爾局17884人、良種繁育場4271人、紅旗坡農場17503人、兵團一團23049人、兵團二團11503人、兵團七團13025人、兵團八團11160人、兵團九團20958人、兵團十團12417人、兵團十一團11479人、兵團十二團19722人、兵團十三團14341人、兵團十四團13511人、兵團十五團9885人、兵團十六團13672人。
2003年,阿克蘇市總面積14449.77平方千米,總人口572694人,其中少數民族約占總人口的45%,轄5街道、2鎮、4鄉:蘭干街道、英巴扎街道、紅橋街道、新城街道、南城街道、喀拉塔勒鎮、阿依庫勒鎮;依干其鄉、拜什吐格曼鄉、托普魯克鄉、庫木巴什鄉。市政府駐市區西大街。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阿克蘇市常住總人口535657人,其中:欄桿街道71746人,英巴扎街道43346人,紅橋街道31228人,新城街道87368人,南城街道37766人,喀勒塔勒鎮36308人,阿依庫勒鎮39893人,依干其鄉40737人,拜什吐格曼鄉23798人,托普魯克鄉14587人,庫木巴希鄉21075人,良種場5375人,紅旗坡農場21228人,實驗林場20161人,兵團一團21970人,兵團二團9542人,西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7480人,兵團農一師沙井子水利管理處2049人。
2012年2月6日,柯柯牙街道辦事處正式掛牌成立。2013年1月23日,自治區政府(新政函[2013]17號)批復同意將阿克蘇市802.733平方千米區域劃歸阿拉爾市管轄。2014年11月14日,自治區政府同意將現英巴扎街道管轄的英巴格社區、林園社區以及阿依庫勒鎮部分區域劃入設立多浪街道,街道辦事處駐現英巴格社區居委會辦公樓。
調整后,全市轄7個街道、2個鎮、4個鄉:蘭干街道、英巴扎街道、紅橋街道、新城街道、南城街道、柯柯牙街道、多浪街道、喀勒塔勒鎮、阿依庫勒鎮、依干其鄉、拜什吐格曼鄉、托普魯克鄉、庫木巴希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