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為丹陽春谷、陵陽兩縣地,隋唐屬南陵縣,五代南唐置銅陵縣。
1950年設銅官山辦事處。1956年由銅陵縣的銅官山礦區改設銅官山市,由省直轄。1958年撤銷銅陵縣,并入銅官山市,并將銅官山市改名為銅陵市,劃歸安慶專署領導。1959年復設銅陵縣,劃歸安慶專區。1961年銅陵市改由省直轄。1964年撤銷銅陵市,設立銅陵特區,由省直轄。1971年將銅陵特區改為銅陵市,由省直轄。1974年原屬池州地區的銅陵縣交由銅陵市領導。
1997年,面積1113平方千米,人口66萬,轄銅官山區、郊區、獅子山3區和銅陵縣。市府駐銅官山區長江西路。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銅陵市總人口684716人;銅官山區246887人,獅子山區51280人,郊區64310人,銅陵縣322239人。
2004年,銅陵市鄉鎮行政區劃進行調整。調整前,全市有9鎮11鄉,其中市區轄2鎮1鄉,銅陵縣轄7鎮10鄉。全市鄉鎮平均人口1.8萬人,鄉鎮平均面積46.4平方千米。由于我市獅子山區只轄1個鎮,郊區的1鎮1鄉地理位置又特殊,因而此次鄉鎮區劃調整改革的重點只涉及銅陵縣。調整后,全市轄7鎮5鄉,鄉鎮撤并率逾40%,其中銅陵縣轄5鎮4鄉,撤并率達47%。調整后全市鄉鎮平均人口達3.04萬人,平均面積達77.3平方千米。 銅陵市行政區劃調整工作于2004年11月30日啟動,方案是:將銅陵縣大通鎮劃歸郊區管轄。調整后,郊區轄2個辦事處,2個鎮,1個鄉,面積179.6平方千米,人口6.31萬;將郊區東郊辦事處區域天山大道(原七壩路)以西、銅蕪路以南地區劃歸銅官山區管轄;天山大道南段以東、銅蕪路以北地域劃歸獅子山區管轄。為便于聯盟村行政事業的管理,將聯盟村整建制劃歸獅子山區管轄(獅子山區在銅官山區內保留一塊“飛地”),即除聯盟村15、16、17、18村民組劃入銅官山區外,聯盟村其他地域全部劃歸獅子山區管轄。東郊辦事處建制劃歸獅子山區管轄。將郊區在銅官山區的“飛地”后沖村、金牛居委會等劃歸銅官山區管轄。將銅官山區在郊區的“飛地”上富強村塊等,劃歸郊區管轄。將銅官山區所轄銅陵市第二人民醫院塊等“飛地”劃歸獅子山區管轄。2004年底,全市總人口71.63萬人。共有13個街道、7個鎮、5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