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轄地,秦代屬黔中郡和象郡;西漢時期屬武陵郡和牁郡;隋代屬牁郡、沅陵郡和治安郡;唐代屬黔中道,置有充州、應州、亮州等羈縻州和獎州等經制州;宋代分屬荊湖北路、夔州路和廣南路,置有邛水縣、安夷縣和亮州、古州等羈縻州;元代屬四川行省播州宣慰司和湖廣行省思州宣慰司,置有麻峽縣、黃平府、鎮遠軍民總管府及古州八萬洞民總管府。
明洪武年間設鎮遠、清浪、銅鼓、五開、偏橋、古州、清平、興隆8衛;永樂十一年(1413年)廢思州等宣慰司,置思州、鎮遠、黎平、新化4府,隸屬貴州布政使司;宣德九年(1434年)撤新華府并入黎平府;正統九年(1444年)置施秉、永從2縣;弘治七年(1494年)置麻哈州及清平縣,十一年(1498年)置鎮遠縣;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置天柱縣,二十八年(1600年)置黃平州。
清康熙年間,鎮遠、偏橋、清平3衛分別并入鎮遠、施秉、清平縣,興隆衛并入黃平州;雍正五年(1727年)改五開、銅鼓、清浪3衛,置開泰、錦屏、青溪3縣;雍正七年(1729年)至十一年(1733年),先后置八寨、丹江、清江、古州、臺拱5廳,分屬鎮遠、黎平、都勻3府管轄;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置下江廳,隸黎平府。
1913年,改府、州、廳為縣,設鎮遠、施秉、青溪、思縣、邛水、天柱、錦屏、黎平、下江、永從、榕江、丹江、臺拱、劍河、黃平、爐山、八寨、麻哈共18縣;1914年設黔東道,治鎮遠,領鎮遠、邛水等26縣;1923年廢道,各縣直屬于省;1930年,思縣易名岑鞏縣,1931年麻哈縣更名麻江縣。1935年全省建立11個行政督察區,其中第八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鎮遠,第十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黎平,后經過1936年和1937年兩次調整,原第十行政督察區撤銷,原第八行政督察區改為第一行政督察區(仍駐鎮遠)。1941年,裁清溪縣并入鎮遠等縣,裁丹江縣,將丹江河以西之地并入八寨縣,八寨縣易名丹寨縣,丹江河以東之地并入臺拱縣,臺拱縣改名臺江縣。1944年,以原丹江縣區域建立雷山設置局,1948年改雷山設置局為雷山縣。
1950年全省分設8個專區,其中鎮遠專區轄爐山、黃平、余慶、施秉、鎮遠、雷山、臺江、劍河、錦屏、天柱、三穗、岑鞏12個縣,黎平、從江、榕江、丹寨、麻江5縣屬獨山專區(1952年改為都勻專區)。1956年4月18日,國務院以(56)國設司第30號文件批復,撤銷鎮遠專區,建立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原鎮遠專區的余慶縣劃歸遵義專區,都勻專區的麻江、丹寨、黎平、從江、榕江5縣劃入黔東南自治州,自治州轄16個縣,州政府駐凱里,7月23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正式成立。
1958年12月調整行政區劃,丹寨、麻江、爐山、雷山4縣合并建凱里縣,臺江縣并入劍河縣,從江縣并入榕江縣,施秉縣并入黃平縣,岑鞏縣、三穗縣并入鎮遠縣,天柱縣并入錦屏縣,全州設7個縣。1961年8月和1962年10月,先后恢復天柱、從江、雷山、麻江4縣和施秉、三穗、岑鞏、臺江、丹寨5縣建置。1983年8月,國務院批準撤銷凱里縣設立凱里市。自此,黔東南自治州轄1市15縣。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黔東南苗侗族自治州常住總人口3844697人。其中:凱里市433236人、黃平縣292121人、施秉縣137171人、三穗縣170167人、鎮遠縣222766人、岑鞏縣187734人、天柱縣348302人、錦屏縣190429人、劍河縣189085人、臺江縣142386人、黎平縣458533人、榕江縣300369人、從江縣301513人、雷山縣132004人、麻江縣203481人、丹寨縣135400人。
2003年末,黔東南州總人口434.78萬人,其中,非農人口45.45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人口總數的80.61%。轄15個縣、1個縣級市,共有5個街道、88個鎮、116個鄉(其中17個民族鄉),197個居委會,3437個村委會。
2004年,黔東南州共有5個街道、90個鎮、99個鄉、17個民族鄉。
2007年末,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總面積3.03萬平方千米,總人口446.91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1.9%。轄15個縣、1個縣級市、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和1個省級循環經濟工業區,90個鎮、115個鄉(其中17個民族鄉)、5個街道,71個居委會、82個社區、3183個行政村。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常住總人口3481891人,其中:凱里市479011人,黃平縣263363人,施秉縣130464人,三穗縣155735人,鎮遠縣203622人,岑鞏縣162444人,天柱縣263850人,錦屏縣154869人,劍河縣180624人,臺江縣112319人,黎平縣391047人,榕江縣286322人,從江縣290960人,雷山縣117190人,麻江縣167641人,丹寨縣122430人。
2010年末,黔東南州常住人口348.52萬人。2011年末,黔東南州面積30339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46萬人,戶籍人口458.18萬人,轄7個街道、89個鎮、115個鄉(其中17個民族鄉)。
2012年10月30日,黔東南州召開凱麻同城化委托代管鄉鎮街道協議簽訂儀式:將凱里市鴨塘街道、麻江縣下司鎮委托凱里經濟開發區代管,將凱里市爐山鎮、麻江縣碧波鄉委托爐碧經濟開發區代管。從2013年1月1日起,凱里經濟開發區正式托管鴨塘街道、下司鎮。凱里經濟開發區在原有65.43平方千米、3萬人、8個村、1個社區的基礎上,管轄區域達到24個村、3個社區、255平方千米左右、7萬人左右。
2014年9月15日,《貴州省人民政府關于同意將麻江縣下司鎮、碧波鎮行政區域劃歸凱里市管轄的批復》(黔府函[2014]184號):同意將麻江縣下司鎮、碧波鎮整建制劃歸凱里市管轄,原下司鎮、碧波鎮行政區域和政府駐地不變,凱里市、麻江縣行政區域界線做相應變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