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名由來:武城縣戰國時屬趙地,因地處趙國東境邊塞,四無山阜,為防御強齊入侵,歲飭武備,修筑城防以屯兵,是謂武備之城。一說,據《臨清直隸州志》:“夏禹七代孫蕓,封公子武于此,因名。”西漢初年設立東武城縣,西晉太康年間去“東”字始稱武城縣。
1993年10月9日,省政府批準撤銷梁莊鄉,將其行政區域并入武城鎮。1993年10月27日,省政府批準撤銷魯權屯鄉,設立魯權屯鎮。1994年11月24日,省政府批準撤銷滕莊鄉,設立滕莊鎮。
1996年,武城縣面積748平方千米,人口36.1萬人。轄5個鎮、9個鄉:武城鎮、四女寺鎮、老城鎮、魯權屯鎮、滕莊鎮、大屯鄉、馬莊鄉、甲馬營鄉、楊莊鄉、李家戶鄉、郝王莊鄉、祝官屯鄉、董王莊鄉、蔡村鄉。縣政府駐武城鎮。
1996年6月3日,撤銷祝官屯鄉,將原祝官屯鄉的祖寨、梁寨、范莊、韓寨、陳衣莊、后王莊、冶莊、前王莊、祝官屯9個行政村劃歸老城鎮管轄;田莊、董白三、徐莊、譚莊、北王莊5個行政村劃歸甲馬營鄉管轄,行政區劃變更后,老城鎮和甲馬營鄉的行政區域界線以德政發[1996]62號文所附的1:5萬地形圖上標繪的界線為準(魯政函民字[1996]27號)。至此,武城縣轄5個鎮、8個鄉:老城鎮、武城鎮、四女寺鎮、滕莊鎮、魯權屯鎮、楊莊鄉、李家戶鄉、馬莊鄉、大屯鄉、董王莊鄉、郝王莊鄉、蔡村鄉、甲馬營鄉。
2000年5月8日,經省政府批準(魯政函民字[2000]33號),撤銷郝王莊鄉、蔡村鄉,以原郝王莊鄉、蔡村鄉的行政區域設立郝王莊鎮,鎮人民政府駐原郝王莊鄉人民政府駐地;撤銷四女寺鎮、馬莊鄉,將原四女寺鎮的行政區域和馬莊鄉的胡家洼、潘莊、代官屯、南鄭莊、小史莊、張郭秦、小賈莊、朱莊等8個村劃歸滕莊鎮管轄,將原馬莊鄉的其它村劃歸魯權屯鎮管轄;撤銷董王莊鄉、大屯鄉,將其行政區域并入武城鎮。至此,武城縣轄5個鎮、3個鄉:武城鎮、老城鎮、滕莊鎮、魯權屯鎮、郝王莊鎮、楊莊鄉、李家戶鄉、甲馬營鄉。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武城縣常住總人口361179人,其中:武城鎮107450人,老城鎮41313人,膝莊鎮51678人,魯權屯鎮36484人,郝王莊鎮40773人,楊莊鄉20232人,李家戶鄉30282人,甲馬營鄉32967人。
2004年9月30日,武城縣設立廣運街道辦事處、武城鎮政府駐地遷移:設立廣運街道辦事處,將武城鎮的振華、興武、興隆、振東、漳南、貝州等6個居委會和棘圍、果里、沙西、沙中、沙東、姜官屯、黃花園、曲莊、梁莊、錢莊、林爾莊、祝莊、張莊、西劉莊、北關、東關、西關、南關、東趙莊、高莊、東劉莊、前王立屯、后王立屯、東林莊等24個村,劃歸廣運街道辦事處管轄,辦事處機關駐振華街;武城鎮人民政府機關駐地遷至縣城東北六六河與德商路交叉處橋頭西南側。
2007年底,全縣總面積748平方千米。總人口377495人,其中城鎮人口5.95萬人。有少數民族11個。轄1個街道、5個鎮、3個鄉,6個居委會、393個行政村。
2009年6月18日,經省政府批準,撤銷滕莊鎮,將其行政區域并入魯權屯鎮。魯權屯鎮政府駐地不變。2010年7月,撤銷楊莊鄉、甲馬營鄉,設立楊莊鎮、甲馬營鎮。至此,全縣轄1個街道、6個鎮、1個鄉:廣運街道、武城鎮、老城鎮、魯權屯鎮、郝王莊鎮、楊莊鎮、甲馬營鎮、李家戶鄉。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武城縣常住總人口376063人,其中:廣運街道73278人,武城鎮57122人,老城鎮38553人,魯權屯鎮85427人,郝王莊鎮40688人,楊莊鎮21914人,甲馬營鎮31818人,李家戶鄉27263人。
2011年1月,經省政府批準,撤銷楊莊鎮,將其行政區域劃歸老城鎮;設立四女寺鎮,將魯權屯鎮原四女寺轄區及郝莊鎮部分村莊劃歸四女寺鎮,原武城鎮8個村劃歸廣運街道。同年,撤銷李家戶鄉,設立李家戶鎮。全縣現轄1個街道、7個鎮:廣運街道、武城鎮、老城鎮、魯權屯鎮、郝王莊鎮、甲馬營鎮、四女寺鎮、李家戶鎮。縣政府駐廣運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