訥河市,以訥謨爾河得名。清初分屬齊齊哈爾、墨爾根副都統轄區,為布特哈總管所屬游牧區。1691年(康熙三十年),由布特哈總管管理該處八旗事宜。1894年(光緒二十年),布特哈總管改設副都統,布特哈副都統衙門由江西伊倭齊移駐博爾多站(今訥河鎮郊長青村)。1906年2月15日(光緒三十二年正月二十二日),黑龍江將軍衙門飭扎,裁撤布特哈副都統,以嫩江為界劃分為東、西兩路布特哈,布特哈東路總管管轄今訥河、克山、德都、克東4縣,并于博爾多站東北1千米處建立街基筑城。
由于訥謨爾河南北兩段荒地均已丈放,經布特哈東路總管兼訥謨爾河墾務行局總理福齡的呈請,1907年12月14日(光緒三十三年十一月初十日)批準,設立訥謨爾河荒段巡防局,并于翌年4月27日(農歷三月二十七日)啟用關防。1910年9月1日(宣統二年七月二十八日),黑龍江巡撫奏準,于東布特哈總管轄境設置訥河直隸廳,隸屬黑龍江行省。直隸廳同知鐘毓在同年11月6日(農歷十月初五日)于省城啟用關防,11月17日(農歷十月十六日)到任視事。與此同時,裁撤東布特哈總管和巡防局。
1913年(民國二年)1月28日,按照“劃一現行各縣地方行政官廳組織令”,將訥河廳改為訥河縣。1914年8月,將訥河縣劃歸龍江道管轄。1915年3月,將訥河縣東部地區劃出設置克山設治局。1929年2月,裁撤道區建制后,改由省直轄。東北淪陷后,初隸黑龍江省,1934年12月劃歸龍江省管轄。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后,隸屬嫩江省管轄。1949年5月,黑、嫩兩省合并后,劃歸黑龍江省管轄。1954年8月設立嫩江專區后,歸嫩江專區管轄。1960年5月至1961年10月,嫩江專區曾一度撤銷時,劃歸齊齊哈爾市領導。1985年1月1日,正式撤銷嫩江地區,劃歸齊齊哈爾市領導。1992年9月2日,國務院批準,撤銷訥河縣,設立訥河市(縣級),改由省直轄,省政府確定由齊齊哈爾市代管。
1992年末,訥河市位于小興安嶺西麓,松嫩平原北端,北與嫩江縣為鄰,東與德都縣、克山縣接壤,南與依安縣、富?h毗連,西以嫩江與甘南縣、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分界。全境形若桑葉,南北長100余千米,東西寬80余千米,總面積6674.3平方千米?側丝68.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1.4萬人;滿、朝鮮、蒙古、回、達斡爾、鄂溫克等少數民族人口2萬余人。轄6鎮、17鄉。市政府駐地訥河鎮。(以上摘自《黑龍江省志·地名錄》,有改動)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672295人,其中:訥河鎮90480人,拉哈鎮37218人,二克淺鎮34582人,學田鎮33605人,龍河鎮29447人,訥南鎮32611人,六合鎮27396人,長發鎮25815人,通南鎮38633人,同義鎮35320人,九井鎮35002人,老萊鎮50733人,清和鄉14810人,孔國鄉20070人,進化鄉18434人,友好鄉17341人,巨和鄉16118人,全勝鄉13525人,團結鄉21652人,和盛鄉25748人,同心鄉17267人,永豐鄉17422人,興旺鄂溫克族鄉11734人,老萊監獄7332人。
2003年,撤銷清和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學田鎮管轄,鎮政府駐國興村;撤銷巨和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同心鄉管轄,鄉政府駐同心村(黑民區[2003]108號)。調整后,訥河市轄12個鎮、8個鄉:訥河鎮、拉哈鎮、龍河鎮、訥南鎮、通南鎮、老萊鎮、二克淺鎮、學田鎮、太和鎮、長發鎮、同義鎮、九井鎮、清和鄉、孔國鄉、進化鄉、友好鄉、巨和鄉、全勝鄉、團結鄉、和盛鄉。
2005年3月29日,黑龍江省民政廳(黑民區[2005]29號)批復,同意訥河市撤銷永豐鄉,將其行政區劃歸訥河鎮管轄,鎮人民政府駐訥河鎮育才街;撤銷進化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孔國鄉管轄,孔國鄉人民政府駐孔國村;撤銷友好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龍河鎮管轄,龍河鎮人民政府駐龍河村;撤銷團結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興旺鄂溫克族鄉管轄,興旺鄂溫克族鄉人民政府駐團結村。行政區劃調整后,訥河市由所轄12鎮8鄉變為12鎮4鄉。
2008年3月27日,黑龍江省民政廳批復,同意撤銷訥河市所轄的訥河鎮,改設通江、雨亭兩個街道辦事處。同時,對部分行政區劃作相應調整。調整后,訥河市轄2個街道、11個鎮、4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雨亭街道、通江街道、訥河鎮、拉哈鎮、二克淺鎮、學田鎮、龍河鎮、訥南鎮、六合鎮、長發鎮、通南鎮、同義鎮、九井鎮、老萊鎮、孔國鄉、和盛鄉、同心鄉、興旺鄂溫克族鄉。市政府駐通江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