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杭州市設江干、會堡兩區,1930年改稱第八、第九兩區,1935年第八、第九兩區合并為第五區,1949年改稱江干區。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江干區常住總人口565360人,其中:采荷街道68816人、凱旋街道63905人、閘弄口街道48170人、四季青鎮85971人、彭埠鎮91733人、筧橋鎮87555人、丁橋鎮22954人、九堡鎮32669人、下沙鎮48835人、經濟開發區14752人。2000年末,全區戶籍人口31.01萬人,轄3個街道、6個鎮,108個居民區、64個行政村。其中下沙鎮(轄12個行政村、1個居民區,人口2.35萬人)委托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
2001年,江干區調整凱旋街道與采荷街道管轄界線,以慶春東路為界,將慶春東路以北原由采荷街道管轄的區域劃歸凱旋街道管轄,將慶春東路以南原由凱旋街道管轄的區域劃歸采荷街道管轄。2001年末,江干區轄3個街道、6個鎮,39個社區、15個居民區、64個行政村。
2002年4月29日,杭州市政府批復同意在下沙鎮行政區域范圍內設立白楊街道,轄區東至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文津路、11號大街,南至12號大街,西至文淵路、2號大街、1號河渠、6號大街、1號大街,北至繞城公路,面積9.2平方千米,人口4.5萬人,辦事處(籌建中)駐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3號大街。8月22日,杭州市政府批復同意撤銷四季青鎮,設立四季青街道,辦事處駐杭海路103號,轄三堡、三叉、五福、水湘、唐祝5個社區,四季青、定海2個居民區,人口2.2萬人,面積8.2平方千米;10月15日,四季青街道辦事處正式掛牌成立。
2002年末,全區面積210.22平方千米,人口35.54萬人。轄5個街道、5個鎮:凱旋街道、采荷街道、閘弄口街道、四季青街道、白楊街道(籌)、筧橋鎮、彭埠鎮、丁橋鎮、九堡鎮、下沙鎮。共有44個社區、15個居民區、59個行政村(一說54個社區、11個居民區、49個行政村;其中由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的下沙鎮轄10個行政村、2個社區、1個居民區,人口1.84萬人)。2003年末,江干區轄5個街道、5個鎮,69個社區、1個居民區、49個行政村。
2004年,根據《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杭州市江干區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批復》(浙政函[2004]107號)和《杭州市人民政府關于江干區下沙鎮撤鎮建街的批復》(7月13日杭政函[2004]96號):撤銷下沙鎮建制,在原有區域范圍內建立下沙街道辦事處。街道辦事處駐中沙村。轄中沙、下沙、頭格、七格、上沙、元成、新元、松合、灣南、東方10個行政村;智格、高沙2個社區和下沙1個居民區。常住人口2.35萬,區域面積95.3平方千米。四至為東北從下沙東郊園向南沿海寧市圍墾接壤處至錢塘江邊;南以錢塘江為界;西與九堡鎮八堡村、九堡村接壤,往北與余杭區喬司鎮吳家村、勝稼村、學稼村接壤;北到喬司監獄往東至省第六監獄與余杭區喬司鎮吳家村、南苑街道大園村及海寧市許巷鄉唐橋村相接。該區域內的白楊街道(四至范圍為:東至杭州經濟開發區文津路、11號大街;南至12號大街;西至文淵路、2號大街、1號河渠、6號大街、1號大街;北至繞城公路。面積9.4平方千米)除外。
2004年末,江干區轄6個街道、4個鎮:凱旋街道、采荷街道、閘弄口街道、四季青街道、白楊街道、下沙街道、筧橋鎮、彭埠鎮、丁橋鎮、九堡鎮。共有67個社區、1個居民區、49個行政村。
2005年末,江干區面積210.22平方千米,人口28.99萬人,共有87個社區、1個居民區、29個行政村。
2006年末,江干區共有93個社區、1個居委區、25個行政村。區政府駐采荷街道慶春東路1號。其中,下沙街道(12個社區、1個居民區)、白楊街道(5個社區)委托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管理。
2014年9月30日,省政府(浙政函[2014]108號)批復同意撤銷筧橋鎮、彭埠鎮、九堡鎮、丁橋鎮建制,其行政區域改由江干區政府直轄;12月25日,市政府(杭政函[2014]194號)批復同意設立筧橋、彭埠、九堡、丁蘭四個街道。調整后,江干區轄10個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