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陽歷史悠久,古稱富春。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縣,轄境含今桐廬、建德等地。新莽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改名誅歲。東漢建武元年(25年)復名富春。三國吳黃武四年(225年)析富春縣地置建德、新昌(后改壽昌)、桐廬3縣。次年(226年)析富春縣置新城縣(故治在今新登鎮東)。富陽、新登兩縣建置以此而始。黃武七年(228年)新城縣并入桐廬縣。西晉太康十年(289年)復置新城縣,旋又并入富春縣。東晉咸和九年(334年)復置新城縣。
東晉太元十九年(394年),為避簡文帝生母太后鄭阿春諱,改富春為富陽,富陽之名始于此。隋開皇九年(589年)富陽、新城兩縣并入錢塘縣,大業三年(607年)復置富陽縣。大業十四年(618年,一說是大業三年)復置新城縣,改屬余杭郡。唐武德七年(624年)新城縣并入富陽縣。永淳元年(682年)再置新城縣,屬杭州。后梁開平元年(907年),避梁太祖父名誠諱,改新城為新登,取“年谷豐登”之義,新登之名始于此。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改新登縣為新城縣。南宋屬臨安府,元屬杭州路,明、清屬杭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改省直轄。民國三年設道,兩縣屬錢塘道,并改新城縣為新登縣。民國16年(1927年)廢道,兩縣直屬于省。民國24年屬第二行政督察區,民國27年屬第一行政督察區,民國36年5月后改省直轄,民國37年屬第四行政督察區,8月后又屬第九行政督察區。
1949年5月4日,富陽、新登解放,屬臨安專區。1953年臨安專區撤銷,改省直轄。1955年劃歸建德專區。1958年12月,改屬杭州市至今。1958年11月撤銷新登縣,并入桐廬縣;同年12月撤銷建德專區,富陽縣劃歸杭州市,桐廬縣劃歸金華專區。1960年8月撤銷富陽縣,并入桐廬縣,劃歸杭州市。1961年12月恢復富陽縣,以合并于桐廬縣的原富陽、新登2個縣行政區域為富陽縣的行政區域。富陽縣由杭州市領導。1994年1月18日,撤銷富陽縣,設立富陽市,行政區域不變。2014年12月13日,《國務院關于同意浙江省調整杭州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國函[2014]157號)同意撤銷縣級富陽市,設立杭州市富陽區,以原富陽市的行政區域為富陽區的行政區域,富陽區人民政府駐富春街道桂花路25號。
1989年至1992年,金橋、春江、大青、三橋、東洲、新民、江豐等7鄉先后并入富陽鎮。1991年至1992年,城陽、南津、靈山、松溪、湘溪、湘主6鄉先后并入新登鎮。1992年,新關、新建兩鄉并入大源鎮,新聯、坑西2鄉合并設立高橋鎮,上里、新桐2鄉并入三山鎮,王洲鄉并入場口鎮,棲鶴鄉并入常安鎮,南安、南新并入萬市鎮,洞橋、三溪、賢德3鄉合并設立洞橋鎮,胥口、高坪2鄉合并設立胥口鎮,新浦鄉并入淥渚鎮,禮源鄉并入靈橋鎮。1994年里山鄉撤鄉建鎮。
1996年,富陽市面積1892.8平方千米,人口約60.8萬人。轄16鎮9鄉:富陽鎮、新登鎮、大源鎮、高橋鎮、受降鎮、三山鎮、場口鎮、常安鎮、萬市鎮、洞橋鎮、胥口鎮、淥渚鎮、靈橋鎮、常綠鎮、里山鎮、龍門鎮、永昌鄉、新義鄉、環山鄉、上官鄉、春建鄉、漁山鄉、東圖鄉、湖源鄉、窈口鄉。市政府駐富陽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市總人口628633人,其中:富陽鎮202846人、萬市鎮22674人、洞橋鎮18127人、新登鎮70057人、淥渚鎮14780人、胥口鎮16325人、永昌鎮10315人、大源鎮34386人、靈橋鎮24538人、里山鎮10021人、常綠鎮12903人、場口鎮21996人、常安鎮21391人、龍門鎮5839人、三山鎮33881人、高橋鎮19115人、受降鎮16844人、上官鄉8827人、漁山鄉13682人、東圖鄉10678人、環山鄉10868人、湖源鄉6970人、窈口鄉3648人、新義鄉10115人、春建鄉7807人。2000年末,全市人口62.03萬人,轄8個鄉、17個鎮,612個行政村、31個居民區。
2001年8月15日,浙政函[2001]163號批復同意富陽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撤銷窈口鄉建制,與湖源鄉合并。湖源鄉轄27村,駐小章村(原址)。撤銷新義鄉建制,并入高橋鎮。高橋鎮轄37個村,駐高橋村(原址)。撤銷三山鎮建制,部分行政區域(程墳等14個村)設立新桐鄉。新桐鄉轄14個村,駐小桐洲村。撤銷富陽鎮建制,和原三山鎮其余部分(陸家村等17個村)改由富陽市直轄并設立富春、東洲、春江、鹿山4個街道辦事處,作為富陽市政府的派出機構。富春街道辦事處:管理原富陽鎮中、西部34村、18居,駐桂花西路28號(原富陽鎮址)。東洲街道辦事處:管理原富陽鎮東部27村,駐民豐村。春江街道辦事處:管理原富陽鎮南部22村,駐建設村。鹿山街道辦事處:管理原三山鎮陸家村等17村,駐蔣家村(原三山鎮址)。2001年末,富陽市轄4個街道、15個鎮、7個鄉,31個居民區、612個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