掇刀,因三國名將關羽在此屯兵時將刀掇于巨石而得名。1992年成立荊門掇刀經濟技術開發區;2000年11月成立荊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2001年3月17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1]25號)同意設立荊門市掇刀區。將荊門市東寶區的何場鄉、麻城鎮、團林鋪鎮、掇刀石街道和白廟街道劃歸掇刀區管轄。區人民政府駐深圳大道。4月,湖北省政府以鄂政發[2001]19號文件通知,荊門市設立掇刀區。
2001年3月,撤銷何場鄉,趙廟、何場管理區劃給團林鋪鎮,卻集管理區劃歸東寶區漳河鎮管轄【即將成立的掇刀區實際轄掇刀、白廟2個街道和團林鋪、麻城2個鎮】;6月19日,成立荊門市掇刀區人民政府籌備組;9月,掇刀區人民政府掛牌成立。掇刀區、荊門開發區、荊門高新區實行“三區合一”,一套班子。
2004年末,掇刀區總人口222315人。轄2個街道、2個鎮,15個居委會、78個村委會。
2007年3月,開發區(高新區)與掇刀區分設。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掇刀區常住總人口其中:271970人,掇刀石街道119288人,白廟街道87602人,團林鋪鎮41572人,麻城鎮23508人。
(以下摘自掇刀區政府公眾信息網,本站有改動)1949年2月,荊門城區解放,7月荊門全境解放,8月1日,荊門縣人民政府建立,下轄城關、仙居、鹽池、山西、蘇黃、煙墩、荊南、草場、柴劉、安平、路南、長湖、大官橋、沙洋等14個區。9月19日調整為城關、南橋、仙居、姚河、煙墩、楊集、十里鋪、長湖、曾集、沙洋等10個區。1951年底隨著行政區域的變化,全縣調整為12個區和1個鎮,并將地名區改為數字區,城關區即為一區。當時的掇刀屬城關區(一區)管轄,區下面設鄉級機構,掇刀這塊地方設有掇刀、新埠、雙堰、譚店等四個鄉人民政府。
1952年10月,荊門縣行政機構調整,分別從一區(城關區)、二區(煙墩區)、四區(五里區)各劃出一部分設立十三區(團林區),掇刀、雙堰、譚店、興埠等鄉從一區劃歸團林區管轄。1956年4月撤銷區公所,由縣委派出農村工作指導組,對各地黨政工作實行統一指導,團林區(十三區)撤銷,掇刀劃歸城關工作指導組管轄。1957年2月,城關工作指導組撤銷,所轄范圍劃為南橋、高店、掇刀三個直屬鄉,屬縣直接領導。
1958年9月,全縣成立高峰、紅旗、并舉、萬能、超美、東風、衛星、火箭等8個大公社,掇刀、團林及煙墩的部分大隊劃歸萬能人民公社領導,萬能人民公社駐地在袁集,亦稱袁集人民公社。1959年4月,荊門縣將8個大公社調整為13個公社,撤銷萬能公社,成立團林公社,掇刀又劃歸團林公社領導。1961年5月成立湖北省國營羅漢山農牧場,掇刀恢復公社建制,隸屬農場管理,其中交通大隊、響嶺大隊直屬農場領導。
1963年2月,羅漢山農牧場撤銷,掇刀公社劃歸煙墩區(后經改制稱煙墩公社)領導。1975年12月,撤區并社,全縣組建22個公社(鎮),掇刀是新組建的公社之一,原沈集區所轄的麻城管理區劃歸掇刀公社領導,掇刀的鳳凰大隊劃歸荊門縣萬頭養豬場管轄。1978年12月,全縣22個公社(鎮)調整為18個公社(鎮),撤銷掇刀公社,原掇刀大部分管轄范圍劃歸煙墩公社管轄,麻城管理區及掇刀的迎春大隊劃歸沈集公社管轄。
1979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荊門市(縣級)。1980年1月,市政府決定設立東寶、車橋、牌樓、革集四個公社和龍泉、白廟兩個街道辦事處。掇刀的車橋、周河、仙女、雙仙、雙喜、楊店、響嶺、交通、雙泉等9個大隊劃歸荊門市車橋公社領導。雙井、譚店、袁集等三個大隊仍歸荊門縣煙墩公社領導。1983年8月19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荊門縣,荊門縣的行政區域并入荊門市,由省人民政府直接領導。
1984年1月,市人民政府決定,全市16個公社改為區公所。掇刀石區公所是這次設立的區公所之一。1986年1月,市政府同意將掇刀石區公所改為十里牌街道辦事處,1987年10月又將十里牌街道辦事處更名為掇刀石街道辦事處,隸屬東寶區政府領導。
1992年10月,省政府批準同意設立湖北省荊門掇刀經濟技術開發區,1993年1月8日正式掛牌。1993年6月原東寶區管轄的掇刀石街道辦事處劃歸掇刀開發區領導,對外保留辦事處名稱,工作職能并入開發區管委會辦事機構。2000年11月,省政府同意成立荊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新區設在掇刀開發區內,荊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享受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優惠政策,由省科技廳歸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