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鄭州解放后設立鄭州市第一區,1955年更名為隴海區。1953年設立回族區,1956年更名為金水回族區。1958年金水回族區、隴海區合并設立管城回族區。
1966年5月改稱向陽區。部分街道辦事處亦相繼易名。東大街辦事處改名解放東路辦事處,西大街辦事處改名為解放中路辦事處,南關辦事處改名為向陽路辦事處。1968年3月25日,向陽區成立革命委員會,各辦事處和農業公社也相繼成立革命委員會。
1980年12月,撤銷向陽區革命委員會,重建向陽區人民政府。1981年11月,恢復民族建制,向陽區稱向陽回族區。仍轄10個街道辦事處和1個農業公社。1983年,向陽回族區更名管城回族區,在“文革”中改名的部分街道辦事處亦恢復原有名稱。
1984年8月,北大街辦事處遷往城東路,故改稱城東路辦事處;9月,管城農業公社更名東城鄉。1987年3月,撤銷鄭州市郊區,將該區的十八里河、南曹、圃田三個鄉劃入管城回族區。至此,區轄10個街道辦事處和4個農業鄉。
1988年10月,經鄭州市政府批準,將區轄10個街道辦事處調整為5個:除二里崗、隴海馬路兩個街道辦事處保持原有建制外,將東大街辦事處并入城東路辦事處,西大街、菜市街兩個辦事處并入北下街辦事處,東三馬路、布廠街兩個辦事處并入南關辦事處。
1991年5月,經區政府同意,圃田鄉的吳莊行政村劃分為吳莊(轄小孫莊)和石王兩個行政村。6月,經區政府同意,成立鄭州鐵路分局機關民樂西里家屬院居民委員會。1991年底,全區總面積198.4平方千米,市區面積12.4平方千米,轄5個街道辦事處、100個居委會、167條自然街;4個農業鄉、62個行政村、135個自然村。
1997年3月,十八里河鄉撤鄉建鎮。管城回族區面積198.4平方千米,其中市區面積12.4平方千米,人口約27萬人,轄5街道1鎮3鄉:北下街街道、南關街道、隴海馬路街道、城東路街道、二里崗街道、十八里河鎮、南曹鄉、圃田鄉、東城鄉。區政府駐商城路217號。
2000年4月,設立東大街、西大街和紫荊山南路3個街道。調整后,管城回族區轄8個街道、1個鎮、3個鄉。第五次人口普查,管城回族區總人口345513人,其中:北下街街道25858人、西大街街道19840人、南關街道44931人、城東路街道27535人、東大街街道23781人、二里崗街道20837人、隴海路街道41567人、紫荊山南路街道17705人、十八里河鎮39185人、東城鄉193人、南曹鄉56511人、圃田鄉30570人。
2002年7月,東城鄉楊莊村委會改制,成立河南中博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9月23日河南省民政廳《關于撤銷鄭州市管城區東城鄉的批復》(豫民行批[2002]1號);9月27日,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撤銷管城區東城鄉設立航海路街道辦事處的通知》(鄭政辦文[2002]117號):一、撤銷管城區東城鄉,其原轄行政區域劃入管城區域,實行城市管理體制。二、設立航海東路街道辦事處,駐航海東路26號,管理原東城鄉5個行政村的管轄區域。2003年3月,航海東路街道辦事處在航海東路95號正式掛牌成立。原東城鄉5個行政村實行屬地管理,就近劃入各個街道辦事處管理。
2003年10月,由于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鄭東新區的相繼設立,南曹鄉的東耿莊、曹古寺、弓馬莊、王士明莊、司趙、二郎廟、單莊、梁湖、螺蛭湖、毛莊、東尚崗楊、西尚崗楊12個行政村劃入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管轄,圃田鄉的岔河、趙莊、李南崗、營崗4個行政村劃歸鄭東新區管轄。東周村的東老南崗、西老南崗劃歸鄭州經濟開發區管轄。至此,管城區下轄北下街、東大街、西大街、二里崗、城東路、隴海馬路、紫荊山南路、航海東路、南關9個街道辦事處,59個社區;南曹鄉、圃田鄉、十八里河鎮3個鄉(鎮),41個行政村。
2005年末,管城回族區轄9個街道、1個鎮、2個鄉:北下街街道、南關街道、隴海馬路街道、城東路街道、二里崗街道、東大街街道、紫荊山南路街道、西大街街道、航海東路街道、十八里河鎮;南曹鄉、圃田鄉。
2007年末,管城回族區位于鄭州市的東南部,北緯34°39′-34°57′、東經113°41′-113°46′之間,為鄭州市老城區。東臨中牟縣,南連新鄭市,北與金水區相接,西接二七區。轄區東起圃田鄉石王村東0.6千米,西至十八里河鎮南小李莊西2.1千米,南至南曹鄉安莊南0.2千米,北到圃田鄉穆莊北1.2千米。東西長19千米、南北寬16千米,總面積143.43平方千米,其中城區面積32.6平方千米;常住總人口332222人,其中市區人口245528人;非農業人口248723人;回族人口20788人,占全區人口6.26%。轄9個街道、1個鎮、2個鄉:北下街街道、西大街街道、南關街道、城東路街道、東大街街道、二里崗街道、隴海馬路街道、紫荊山南路街道、航海東路街道、十八里河鎮、南曹鄉、圃田鄉,70個社區、35個行政村。區政府駐北下街街道商城路217號。(此外,明湖街道、潮河街道委托經濟開發區管理,面積人口不包含在管城回族區內)
2011年?,在鄭東新區商住物流區管理處的基礎上,成立鄭東新區商都路辦事處,其管轄范圍為七里河以南、以東,隴海鐵路以北,京珠高速以西區域,面積約21.5平方千米。
早在3500年前,這里就是商城都邑(亳都)。西周初稱管國,東周時期管地先后屬鄭國、韓國。秦代,置管縣,屬三川郡。西漢初年,屬故市侯國,隸河南郡(原三川郡)。公元前112年,故市侯國廢,管地并入中牟縣。隋開皇元年(581年),改中牟縣為內縣。十六年(596年),析內縣置管城縣,隸管州。大業二年(606年)廢管州,改稱鄭州,治管城縣。大業三年改鄭州為滎陽郡,治所不變。
唐高祖平王世充后,復置管州于管城。貞觀元年(627年)廢管州,管城隸武牢的鄭州。貞觀七年(633年)鄭州治所由武牢遷管城。此后,鄭州先后稱滎陽郡、鄭州滎陽郡,治所一直設在管城,直至五代。宋熙寧五年(1072年)廢鄭州,以管城縣直隸開封府,屬京西、北路。同時省滎陽、滎澤為鎮入管城。元豐八年(1085年),復置鄭州,仍隸京西、北路。崇寧四年(1105年),鄭州曾兩次改稱西輔郡,旋建旋罷。鄭州當時實領五個縣。
金代,以鄭州治管城縣,隸南京路。貞佑四年(1216年)管城縣更名為故市縣。元初,更故市縣復名管城縣,屬鄭州。明洪元年(1368)廢管城縣入于鄭州,隸河南開封府。民國2年(1913)改稱鄭縣。解放前夕,今管城轄區屬鄭縣維新鎮,下轄13個保。
鄭州市第一區、隴海區 1948年10月22日,鄭縣解放,10月27日,鄭州市第一區正式成立。下轄9個街公所和2個鄉公所。9個街公所是:一街街公所轄黃殿坑一帶;二街街公所轄西大街東段;三街街公所轄磚牌坊街一帶;四街街公所轄平等街以南;五街街公所轄南大街一帶;六街街公所轄北大街附近;七街街公所轄東大街西段;八街街公所轄書院街周圍;九街街公所轄東大街東段。2個鄉公所是:梁砦鄉公所轄梁砦、燕莊、司莊、馬墳、沈莊、臺莊、黑朱莊7個自然村;陳莊鄉公所轄陳莊、鳳凰臺、晉王廟、二里崗、康莊、楊莊、魏莊、弓莊8個自然村。全區實轄76條自然街、15個自然村,面積不足3平方千米,總人口為34145人。 1949年7月6日,一區政務交公安分局代管,將原9個街公所合并改建4個派駐所,即原六、七街公所合并建立一所;原八、九街公所合并建立二所;原一、二街公所合并建立三所;原三、四、五街公所合并建立四所。2個鄉公所建制不變。12月,一區所轄的兩個鄉公所劃歸鄭州市四區管轄。 1950年7月,原第三區的乾元街、東三馬路、南關三個派駐所及其所轄街道劃歸一區。至此,一區下轄派駐所增到7個,即一所設東大街;二所設北大街;三所設黃殿坑;四所設平等街;五所設乾元街;六所設南關;七所設東三馬路。 1951年9月,7個派駐所改為7個街政府,即東大街街政府、西大街街政府、菜市街街政府、南關街政府、東三馬路街政府、北大街街政府、裴昌廟街政府。……1954年5月,將原市郊金水區鳳凰臺鄉的魏莊、柴莊、二里崗三個自然村合并建立二里崗街政府,劃歸一區。這時第一區下轄街政府增加到6個。 1955年10月,鄭州市第一區更名為隴海區,所轄區域除第一區原有的6個行政街外,另將市內第三區所轄喬家門行政街劃歸隴海區。該街政府下轄南、北喬家門、前、后杜家花園、振興市場、青云里、三德里、榮華里、漢昌里、西三馬路、布廠街、金聲街、金隆街、西豆腐砦、臧家門、張家門、黃家門共17條自然街。 1956年2月,根據政務院頒布的區街組織工作條例規定,改市區街政府為街道辦事處,隴海區下轄的7個街政府改為東大街、西大街、菜市街、東三馬路、喬家門、南關、二里崗街道辦事處。
回族自治區、金水回族區 1953年1月,鄭州市新建回族自治區,直轄24條自然街,其中包括原屬一區的北關大街、北大街、清真寺街、外營街、馬號街、唐胡同、法院東街、裴昌廟街、北順城街、市府前街、代書胡同、黃殿坑、營門街、法院西街、法院后街和原屬二區的清真胡同、北下街、東河陽街、西河陽街、北鼎興里、南鼎興里、南柴火市、北菜市、河東街等。全區總人口為13190人,其中回族6829人。 鄭州市回族自治區建立后,一區原有7個街政府減為5個。即東大街街政府下轄10條自然街;西大街街政府下轄19條自然街;東三馬路街政府下轄13條自然街;菜市街街政府下轄19條自然街;南關街政府下轄16條自然街。原屬一區的南、北喬家門、布廠街、惠工街、豫豐街劃歸鄭州市第二區。1954年5月,將原市郊金水區的白莊、黃委會職工宿舍及原屬二區的天成路、工人新村劃歸回族自治區。全區人口增加到20744人,其中回族7605人。 1956年11月,鄭州市回族自治區更名為鄭州市金水回族區,下設北下街、杜嶺、清真寺街三個街道辦事處。
管城區、紅旗人民公社 1958年8月,撤銷金水回族區建制,同隴海區合并,建立鄭州市管城區,下轄10個街道辦事處,即東大街、西大街、菜市街、東三馬路、喬家門、南關、二里崗、清真寺街、北下街、杜嶺等。9月,10個街道辦事處合并建立5個公社。即東大街和清真寺街兩個辦事處合并,建立東大街公社;杜嶺和北下街兩個辦事處合并建立東太康路公社;喬家門和東三馬路兩個辦事處合并建立隴海馬路公社;西大街和菜市街兩個辦事處合并建立小西門公社;南關和二里崗兩個辦事處合并建立南關公社。另外,將原屬二七區的福華街、小趙寨兩個辦事處合并建立鐵路公社,劃歸管城區。將郊區管轄的楊莊、康莊、晉王廟三個自然村亦劃歸管城區。 1959年3月,鄭州市人民委員會決定以“政社合一”體制,建立管城區聯社管理委員會。同時對區劃作了部分調整。將管城區隴海公社的青云里、三德里、榮華里、漢昌里4條自然街劃歸二七區;撤銷小西門公社建制;將原菜市街辦事處所轄區域劃歸隴海公社;將原西大街辦事處所轄區域和東太康路公社部分地段合并建立西大街公社。 1960年5月,為解決城市蔬菜供應問題,市人委決定將一部分近郊農村分別劃歸市區各公社。劃歸管城區聯社的有:南郊公社五里堡大隊6個村、十里鋪大隊6個村、東郊公社燕莊大隊5個村、崔莊大隊5個村、郊區第二綜合場的白莊等,組成鳳凰臺人民公社,計人口1788戶、9212人、19180畝耕地。另將南郊公社戰馬屯大隊1個村、荊湖大隊3個村、賈寨、佛崗、柴郭三個大隊各一個村,共1299戶、6612人、19789畝耕地劃歸鄭州市服務局菜場,由管城區聯社管轄。 1960年6月,市人委宣布,以區為單位在市區分別建立4個城市人民公社,管城區聯社遂改名為鄭州市紅旗人民公社,區轄公社改為分社。經過調整,鄭州市紅旗人民公社下轄7個分社(6個城市分社、1個農業分社),即紅旗分社、西大街分社、菜市街分社、隴海分社、南關分社、二里崗分社(原鐵路分社)、鳳凰臺分社。自然街138條,自然村33個,總人口為126117人,其中農業人口10718人。 1961年5月,鄭州市紅旗人民公社復名為鄭州市管城區,區轄原有各公社全部恢復街道辦事處。計有西大街、北下街、菜市街、東三馬路、布廠街、隴海馬路、二里崗、南關等8個街道辦事處。1962年5月個辦事處管轄的農業隊統由新建的農業公社管理。7月,增設東大街、北大街兩個辦事處。11月市政府決定將1960年從郊區劃入的鳳凰臺分社及市服務局菜場,重新劃歸郊區。至此,管城區下轄10個街道辦事處和1個農業公社,即東大街、西大街、北大街、菜市街、北下街、南關、東三馬路、布廠街、隴海馬路、二里崗等街道辦事處和管城農業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