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中原區城區范圍南部歸屬鄭縣第二區(齊禮鄉),北部歸屬鄭縣第四區(五權鄉)。1948年10月22日,鄭州市解放。中共鄭州市工委廢除了舊的鎮、保、甲組織形式,于10月27日前后成立鄭州市第一、二、三區。一區為現管城回族區,二區為現二七區,三區就是中原區的前身。市委派設中共三區工作委員會(簡稱工委),區民主政府,轄15個街公所。
1949年12月撤銷三區工委、民主政府,區街政權由區公安分局及其派出所代替。1951年9月,成立中共鄭州市三區委員會、區人民政府。翌年12月,組建喬家門、小趙寨、二馬路、銘功路、蜜蜂張5個街政府。1954年8月,增設崗位杜街政府。1955年2月將街政府改為街道辦事處,10月將三區人民政府改為建設區人民委員會。1955年、1956年分別增設建設路、三官廟街道辦事處。
1958年8月,城市人民公社化,建設區改稱建設區人民公社,下轄街道辦事處改名為人民公社。1960年5月,改為中原人民公社,下轄7個分社。1961年8月,城市恢復區、街建置,中原人民公社改為中原區人民委員會,時轄建設路、三官廟等6個街道辦事處,一個農業公社。1962年5月增設秦嶺路街道辦事處。1968年2月,成立中原區革命委員會。
1980年4月,成立中原區人民政府。1985年11月,增設汝河路街道辦事處。1987年3月,鄭州市進行區劃調整,撤銷郊區、金海區,將須水、光趙、石佛、大崗劉鄉劃歸中原區管轄。調整后,中原區轄8個街道辦事處、5個鄉。
1996年,中原區面積193平方千米(其中市區面積25.9平方千米),人口43.8萬人。轄8個街道、1個鎮、4個鄉:建設路街道、汝河路街道、棉紡路街道、綠東村街道、秦嶺路街道、林山寨街道、三官廟街道、桐柏路街道、須水鎮、大崗劉鄉、石佛鄉、中原鄉、溝趙鄉。區政府駐桐柏路。
2000年,中原區轄8個街道、2個鎮、3個鄉。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原區總人口578400人,其中:林山寨街道79095人、建設路街道31242人、棉紡路街道37768人、秦嶺路街道27033人、桐柏路街道68813人、三官廟街道47628人、綠東村街道55469人、汝河路街道58009人、須水鎮67460人、石佛鎮44250人、溝趙鄉41616人、大崗劉鄉18206人、中原鄉1811人。
2003年9月,將石佛鎮、溝趙鄉交由鄭州高新區管委會代管。鄭州高新區面積由18.6平方千米擴展到67.7平方千米。
2004年,中原區轄8個街道、1個鎮、2個鄉。2005年中原區鄉鎮區劃調整,撤銷大崗劉鄉,設立航海西路街道。調整后,中原區轄10個街道、2個鎮、1個鄉:汝河路街道、棉紡路街道、綠東村街道、秦嶺路街道、建設路街道、林山寨、三官廟街道街道、桐柏路街道、中原西路街道、航海西路街道(新增);須水鎮、石佛鎮;溝趙鄉。
2009年11月27日,省民政廳(豫民行批[2009]43號)批復,經省政府批準,撤銷鄭州市中原區須水鎮,在原須水鎮行政區域實行城市管理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