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順得名于明代。明統治者為防止女真貴族的襲擊,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在高爾山下修筑一座磚城,名曰“撫順城”。后在關嶺設“撫煩關”。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于撫順設置“撫順千戶所”。清乾隆四十八年(17八三年)清高宗欽書“洪武城撫順,意在撫順我”之句,可印證“撫順”二字為安撫歸順之意。
戰國時屬燕國的遼東郡。秦襲之。漢初屬遼東郡,漢昭帝后屬玄菟郡。晉末至唐初被高句麗政權割據,仍屬玄菟郡。唐高宗收復遼東后,屬安東都護府新城州都督府。遼金二代屬東京道貴德州貴德縣。元代設貴德州巡檢使司,屬沈陽路。明洪武八年起,屬遼東都指揮使司。洪武二十一年在撫順設撫順千戶所,隸屬沈陽中衛轄。后來,為女真貴族的建州衛占據。清初,屬盛京奉天府承德縣。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劃承德縣東界為興仁縣,撫順屬興仁縣轄。
光緒三十四(1908年)興仁縣移治撫順城,同時更名撫順縣。中華民國時,撫順縣屬奉天省東邊道。1945年“九·三”勝利后,曾成立臨時縣人民政府。1946年3月,國民黨進入撫順縣。1948年10月31日撫順解放。1952年9月,撤銷撫順縣。1961年8月,重置撫順縣。1979年,撫順縣駐地由撫南公社石文廠村遷至撫順市,F為撫順市轄縣。
1997年,撫順縣面積2185.6平方千米,人口20萬人。轄2個鎮、13個鄉、2個民族鄉:石文鎮、后安鎮、大柳鄉、大南朝鮮族滿族鄉、上馬鄉、馬圈子鄉、小東鄉、蘭山鄉、劉山滿族鄉、安家鄉、李家鄉、拉古鄉、哈達鄉、峽河鄉、海浪鄉、救兵鄉、章黨鄉?h政府駐新城路。
1999年,遼寧省政府(遼政[1999]36號)批準:劃入原隸屬于新賓滿族自治縣的湯圖鄉、原隸屬于露天區的撫東街道辦事處、章黨街道辦事處(13、14、15居民委除外)、原隸屬于順城區前甸鎮的章漢、章鮮2個“聯社”。撤銷章黨、撫東街道辦事處和章黨鄉、大柳鄉,合并設立章黨鎮,章漢、章鮮2個“聯社”劃入章黨鎮,章黨鎮區域面積266.03平方千米,鎮政府駐地章黨。調整后,撫順縣區域面積2278.2平方千米。
1999年,遼寧省政府(遼政[1999]122號)批準:撤銷小東鄉,將其所轄行政區域并入救兵鄉;撤銷劉山滿族鄉,將其所轄行政區域并入拉古鄉;撤銷李家鄉,將其所轄區域并入上馬鄉;撤銷安家鄉,嶺東8個行政村并入石文鎮,將其嶺西11個行政村并入海浪鄉。合并后的救兵鄉、拉古鄉、上馬鄉、石文鎮和海浪鄉區域面積分別為394.46平方千米、119.5平方千米、271.7平方千米、139.7平方千米和115.1平方千米,調整后鄉(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
1999年,遼寧省政府(遼政[1999]227號)批準:撤銷湯圖鄉、拉古鄉,分別設立湯圖滿族鄉、拉古滿族鄉。至此,撫順縣轄1個街道、3個鎮、9個鄉。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撫順縣總人口223297人,其中:章黨街道28459人,章黨鎮26670人,石文鎮22525人,后安鎮17508人,哈達鄉28100人,上馬鄉19604人,蘭山鄉6118人,拉古鄉17067人,救兵鄉21525人,夾河鄉8865人,海浪鄉13223人,湯圖鄉7495人,馬圈子鄉6138人。
2001年11月1日,撤銷哈達鄉,設立哈達鎮。
2004年,遼寧省政府(遼政[2004]278號)批準:同意將撫順縣章黨鎮原所轄的遼電河東、遼電河西、火電、天湖、撫東一、撫東二、糧庫、線橋、水泥廠、水庫街等10個社區居委會和章漢、章鮮2個村(區域面積共35平方千米,人口3.75萬人)劃歸撫順市東洲區,設立章黨街道辦事處。區劃調整后,撫順縣轄12個鄉鎮,區域面積2314.7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