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秦、漢時屬遼東郡北境,兩晉、南北朝及隋朝時屬契丹地,唐時屬松漠都督府,遼代歸原州和棋州管轄,清初為蒙古族科爾沁部游牧地區,后為哲里木盟科爾沁前、中、后旗地。【一說,康平戰國時屬燕國版圖。秦為遼西郡北境。西漢為遼東郡北境。東漢為扶余鮮卑地。晉為平州北境。隋唐屬契丹地。遼為東京道北境。金屬北京路。元屬開元路的咸平府地。明為福余衛北境。清為科爾沁、達爾罕、賓圖三個王旗之地。】
清代中期,始有移民來此墾荒,其中一戶康姓先來此地定居,后來康姓投者漸多,遂成村落,故稱“康家屯”。嘉慶十二年(1807年),隸屬昌圖廳。光緒四年(1878年)屬昌圖府。光緒六年(1880年),分昌圖府地即科爾沁左翼中、后二旗南境和科爾沁前旗東境各一部分置縣名為康平,取義康樂太平,治所在康家屯。
民國時屬奉天省。1945年,成立康平縣人民政府,屬遼吉一分區。1946年9月至1947年3月,一度被國民黨占領,屬遼寧省。1947年11月康平解放,屬遼北省。1949年劃歸遼西省。1954年劃歸遼寧省。1959年屬沈陽市,1968年屬鐵嶺專區,1984年為鐵嶺市轄縣。1992年由鐵嶺劃歸沈陽市。
1996年,全縣面積2173平方千米,人口約32.5萬人。轄5鎮11鄉:康平鎮、張強鎮、方家屯鎮、小城子鎮、東關屯鎮、勝利鄉、郝官屯鄉、北四家子鄉、兩家子鄉、山東屯鄉、海洲窩堡鄉、二牛所口鄉、沙金臺蒙古族滿族鄉、柳樹屯蒙古族滿族鄉、東升滿族蒙古族鄉、西關屯蒙古族滿族鄉。
1999年,省政府(遼政[1999]114號)批復同意撤銷郝官屯鄉,設立郝宮屯鎮。調整后,康平縣轄6個鎮、10個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康平縣常住總人口324956人,其中:康平鎮54245人、小城子鎮17453人、張強鎮24063人、方家屯鎮18814人、東關屯鎮29156人、郝官屯鎮19416人、勝利鄉19307人、北四家子鄉16488人、兩家子鄉13381人、山東屯鄉12796人、海洲窩堡鄉14031人、二牛所口鄉21127人、沙金臺蒙古族滿族鄉16618人、柳樹屯蒙古族滿族鄉14741人、西關屯蒙古族滿族鄉14158人、東升滿族蒙古族鄉16920人、沈陽市三臺子畜牧場2242人。
2000年,省政府(遼政[2000]296號)批復同意撤銷二牛所口鄉,設立二牛所口鎮。2002年6月,康平縣轄7個鎮、9個鄉(其中4個民族鄉),10個社區,180個行政村,面積2173平方千米,人口約32.49萬人,縣政府駐康平鎮。
2002年12月13日,省政府(遼政[2002]323號)批復同意:(1)撤銷三臺子辦事處、小康辦事處、東關屯鎮,合并設立東關屯鎮。區劃調整后,東關屯鎮政府駐地關家屯村,區域面積144.9平方千米,轄17個村委會。(2)撤銷勝利鄉、康平鎮,合并設立康平鎮。區劃調整后,康平鎮政府駐地勝利村,區域面積85.84平方千米,轄14個村委會、10個社區。調整后,康平縣轄7個鎮、8個鄉(其中4個民族鄉):康平鎮、東關屯鎮、張強鎮、小城子鎮、方家屯鎮、郝官屯鎮、二牛所口鎮、兩家子鄉、北四家子鄉、山東屯鄉、海洲窩堡鄉、沙金臺蒙古族滿族鄉、柳樹屯蒙古族滿族鄉、東升滿族蒙古族鄉、西關屯滿族蒙古族鄉。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康平縣常住總人口316819人,其中:北三家子街道17707人,康平鎮73639人,小城子鎮17027人,張強鎮22265人,方家屯鎮17546人,東關屯鎮25961人,郝官屯鎮17840人,二牛所口鎮19164人,北四家子鄉15572人,兩家子鄉12476人,海洲窩堡鄉13282人,沙金臺蒙古族滿族鄉15975人,柳樹屯蒙古族14551人,西關屯蒙古族滿族鄉14914人,東升滿族蒙古族鄉17482人,三臺子畜牧場1418人。
2009年,省政府(遼政[2009]259號)批復同意撤銷山東屯鄉,與康平監獄所轄區域合并設立北三家子街道,街道辦事處駐地設在北三家子社區。2012年,省政府(遼政[2012]192號)批復同意撤銷康平真、東關屯鎮,設立勝利街道、東關街道.調整后,全縣轄3個街道、5個鎮、7個鄉(其中4個民族鄉):北三家子街道、勝利街道、東關街道、小城子鎮、張強鎮、方家屯鎮、郝官屯鎮、二牛所口鎮、北四家子鄉、兩家子鄉、海洲窩堡鄉、沙金臺蒙古族滿族鄉、柳樹屯蒙古族滿族鄉、西關屯滿族蒙古族鄉、東升滿族蒙古族鄉。縣政府駐勝利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