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陳光大二年(568)析南安縣地建莆田縣,不久撤縣。隋開皇九年(589)置莆田縣,不久即廢。唐武德五年(622)再置莆田縣,屬豐州(州治今南安豐州)。圣歷二年(699)析莆田縣西部置清源縣。天寶元年(742)清源縣改名仙游縣,莆田、仙游2縣均屬清源郡(郡治今泉州)。宋太平興國四年(979)析莆田、仙游、福清、永泰縣地置興化縣,建太平軍(后改興化軍,治所興化縣),領興化、莆田、仙游3縣;八年(983)治所遷莆田縣。景炎二年(1277)興化軍改為興安州。元至元十五年(1278)為興化路。明洪武二年(1369)為興化府,正統十三年(1448)裁興化縣。清沿明制,清末屬興泉永道。
1912年廢府,屬南路道(1914年改廈門道)。1925年廢道,直屬福建省。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政府”成立時屬“興泉(泉海)省”。1934年7月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仙游,領仙游、永春、德化、大田、惠安、莆田6縣)。1949年8月21日后屬第五專區,1950年屬泉州專區,1955年屬晉江專區。1970年6月,莆田、仙游兩縣由晉江專區劃歸閩侯專區,同時把閩侯專區改為莆田專區。1971年5月改為莆田地區,轄莆田、仙游、福清、平潭、長樂、閩侯、閩清、永泰8縣。1973年7月劃閩侯縣歸福州市。
1983年4月28日,國務院批準撤銷莆田地區,將閩清、永泰、福清、長樂、平潭5縣劃歸福州市,將莆田、仙游2縣劃歸晉江地區。1983年9月9日,國務院批準設立地級莆田市,以莆田縣部分行政區域為該市行政區域,將晉江地區的莆田、仙游二縣劃歸莆田市管轄。析莆田縣地置城廂、涵江2區。將莆田縣的城廂鎮、城郊公社成立城廂區,將莆田縣的涵江鎮、涵江公社成立涵江區。
1984年11月16日,市政府同意設立城廂區荔城街道,轄城廂鎮的六個居委會等;11月29日,市政府同意設立涵江區撤銷涵江鎮,設立涵江街道;11月,省政府同意莆田縣江口、黃石、笏石三個公社,仙游縣楓亭、郊尾二個公社改設鎮的建制,同時撤銷五個公社(鄉)的建制。
1985年1月,省政府同意莆田縣華亭、梧塘二個鄉改設鎮的建制,撤銷四個鄉的建制。1986年12月,省政府同意莆田縣西天尾鄉、埭頭鄉改為鎮建制。1988年8月,省政府同意莆田縣忠門、靈川、白沙三鄉改為鎮建制。1990年9月,省政府同意城廂區增設城南鄉和鳳凰山街道。
1992年6月8日,省民政廳同意仙游縣賴店、鐘山、蓋尾、城東四個鄉改為鎮建制。6月29日,省民政廳同意莆田縣渠橋、北高、東嶠、常太、莊邊和新縣六個鄉改為鎮建制。8月12日,省民政廳同意仙游縣大濟、游洋、龍華三個鄉改為鎮建制。8月12日,省民政廳同意仙游縣園莊改為鎮建制。9月14日,省民政廳同意莆田縣湄洲鄉改為鎮建制。
1993年1月6日,省民政廳同意撤銷涵江區涵江鄉和涵江街道,設立三江口鎮、白塘鎮、國歡鎮、涵東街道、涵西街道。8月6日,省民政廳同意莆田縣渠橋鎮更名為新度鎮。12月15日,省民政廳同意莆田縣平海、南日、萩蘆三個鄉改為鎮建制。
1997年10月27日,省民政廳批復同意莆田縣從忠門鎮劃出文甲、東仙、莆禧、西前、蔣山、利山、山亭、港里、山柄、烏垞、東店、西埔、西埔口13個村委會設立山亭鄉;從忠門鎮劃出何山、前范、東坑、東埔、度下、梯吳、西山、塔林、崠嶼9個村委會設立東埔鄉;從忠門鎮劃出聯星、坂尾、霞塘、月埔、西園、礪山、岱前、前康、洋埭、雙筶山、東潘11個村委會設立月塘鄉。
1999年7月28日,省民政廳批復同意莆田縣從靈川鎮劃出蔡亭、西黃、蔡厝、西厝、東朱、坪洋、海頭、上亭、利角、上圖、大埔、東海、東沙13個村委會設立東海鎮,鎮政府駐海頭村。2000年5月10日,省民政廳同意莆田縣撤銷東埔鄉,設立東埔鎮;12月14日,省民政廳同意莆田縣秀嶼鎮更名為東莊鎮。至此,全市轄2個區、2個縣,4個街道、39個鎮、11個鄉;其中莆田縣轄23個鎮、3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