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嶺縣名源于鐵嶺衛,史稱富州、銀州。春秋戰國時為東胡族活動區。秦、漢時屬遼東郡。東漢時屬玄菟郡。三國魏時因之。東晉元興三年(404年)被高句麗割據,直至隋末唐初。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屬安東都護府延津州地。五代十國時為契丹所據。遼為銀州地,屬東京道。金屬咸平府。元復稱銀州,仍屬咸平府。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鐵嶺衛于銀州(今鐵嶺市),隸屬遼東都司。清康熙三年(1664年)廢鐵嶺衛,置鐵嶺縣,屬奉天府。
民國初沿稱鐵嶺縣,屬奉天省遼沈道。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被日本帝國主義侵占。1937年12月增設鐵嶺市。1945年“九·三”勝利后,建立鐵嶺縣民主聯合政府。1946年3月國民黨進駐鐵嶺縣,縣人民政府遷至今法庫縣蛇山溝。1948年12月28日鐵嶺縣解放,縣人民政府遷回銀州鎮,屬遼西省,1954年劃歸遼寧省。1956年屬遼寧省鐵嶺專區。1959年屬沈陽市。1964年屬沈陽專區。1968年劃歸鐵嶺地區。1984年屬鐵嶺市轄縣。
1996年,鐵嶺縣面積2249平方千米,人口約38萬人。轄7個鎮、7個鄉、2個民族鄉:阿吉鎮、鎮西堡鎮、新臺子鎮、腰堡鎮、凡河鎮、平頂堡鎮、大甸子鎮、蔡牛鄉、大青鄉、雙井子鄉、熊官屯鄉、李千戶鄉、橫道河子滿族鄉、催陣堡鄉、雞冠山鄉、白旗寨滿族鄉。縣政府駐鐵嶺市區南馬路。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鐵嶺縣常住總人口351194人,其中:新臺子鎮35147人,阿吉鎮25511人,平頂堡鎮17713人,大甸子鎮22525人,凡河鎮51297人,腰堡鎮23339人,鎮西堡鎮29902人,蔡牛鄉16141人,大青鄉15506人,雙井子鄉23536人,熊官屯鄉17683人,李千戶鄉18901人,橫道河子滿族鄉13049人,催陣堡鄉17442人,雞冠山鄉10109人,白旗寨滿族鄉10494人,種畜場2899人。
2002年2月6日,省政府(遼政[2002]38號)批復同意:撤銷蔡牛鄉、大青鄉,合并設立蔡牛鄉;撤銷催陣堡鄉、李千戶鄉,合并設立李千戶鄉;將原催陣堡鄉新墳村劃入大甸子鎮;撤銷種畜場辦事處,實施政企分開,區域面積和行政管理權劃入熊官屯鄉。
2002年6月,鐵嶺縣面積2230.57平方千米,人口約37.68萬人。轄7個鎮、5個鄉、2個民族鄉:新臺子鎮、阿吉鎮、平頂堡鎮、大甸子鎮、凡河鎮、腰堡鎮、鎮西堡鎮、蔡牛鄉、雙井子鄉、熊官屯鄉、李千戶鄉、橫道河子滿族鄉、雞冠山鄉、白旗寨滿族鄉。共有268個行政村。縣政府駐銀州區南馬路15號。
2008年末,全縣總面積2248.77平方千米,總人口391074人,其中農業人口362487人。轄14個鄉鎮、種畜場,4個社區、216個行政村,1586個村民小組。
2009年,鐵嶺縣政府遷至凡河新城。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鐵嶺縣常住總人口339045人,其中:新臺子鎮32202人,阿吉鎮24199人,平頂堡鎮16576人,大甸子鎮20853人,凡河鎮63629人,腰堡鎮21362人,鎮西堡鎮25069人,蔡牛鎮29090人,李千戶鎮34368人,雙井子鄉21551人,熊官屯鄉15832人,橫道河子滿族鄉11575人,雞冠山鄉9519人,白旗寨滿族鄉10088人,種畜場3132人。
2012年,撤銷熊官屯鄉、橫道河子滿族鄉,設立熊官屯鎮、橫道河子鎮。2013年,省政府(遼政[2013]5號)批復同意撤銷雙井子鄉,設立雙井子鎮。至此,全縣轄12個鎮、2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新臺子鎮、阿吉鎮、平頂堡鎮、大甸子鎮、凡河鎮、腰堡鎮、鎮西堡鎮、蔡牛鎮、李千戶鎮、熊官屯鎮、橫道河子鎮、雙井子鄉、雞冠山鄉、白旗寨滿族鄉。縣政府駐凡河新區金沙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