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源建縣始于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時名安化縣,自華亭縣析置。此后,縣名及隸屬關系曾多次變更。1950年9月,以其為涇河發源地而改今名。
春秋時為烏氏戎居地,戰國、秦朝時屬北地郡烏氏縣。漢承秦制,武帝時屬安定郡烏氏縣。西晉時屬雍州安定郡都盧縣,東晉屬雍州隴東郡涇陽縣。隋時以涇河南北分屬安定郡華亭縣。宋設安化縣,屬渭州(今平涼)。金大定七年(1167年),改安化縣為化平縣,屬平涼府。元初廢化平縣,并歸華亭縣,屬陜西行中書省平涼府。明屬陜西布政使司平涼府。清初襲明制,同治十年(1871年)劃平涼、固原、華亭、隆德四州縣地,置化平川直隸廳,屬平慶涇固化道。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改化平直隸廳為化平縣,恢復了900多年前的縣名,屬甘肅省涇源道,后歸隴東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甘肅省于1950年改化平縣為涇源縣,屬平涼專區。1953年推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改為涇源回族自治區。1955年5月,又改稱涇源回族自治縣。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涇源劃歸寧夏,歸屬固原專區,更名為涇源縣。1970年固原專區改為固原地區,涇源縣屬固原地區。現屬固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