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陜西通志》:“興平、唐縣名.至德初置興平軍,尋改為縣,從軍名也。”夏、商稱犬丘邑。西周名犬丘(今阜寨鄉南佐村),懿王曾都于此。秦設廢丘縣,因懿王所都,秦欲廢之,故名,屬內史。楚漢之際,雍王章邯都此。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六月改為槐里縣,屬右內史;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析槐里縣東部于茂鄉(今西吳鄉竇馬村)置茂陵縣,同屬右扶風;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析置平陵縣。東漢右扶風治由長安遷至槐里。三國魏改右扶風為扶風郡,撤茂陵縣,改平陵縣為始平縣。西晉扶風郡改稱扶風國,治所由槐里移至郿縣(今眉縣東北15里);泰始三年(267年)在槐里縣置始平郡。
前秦將始平縣治由平陵(今咸陽市西北)移至茂陵城。后秦皇初元年(394年)姚興稱帝于槐里。北魏初扶風郡移治好畤縣(今乾縣東好畤村)。太平真君中并始平郡入扶風郡;七年(446年)徙槐里縣于今興平市西25里。永安元年(528年)扶風郡移治文學城(今興平市東南),始平縣治由茂陵城移至今興平市東北15里;恭帝元年(554年)始平縣又遷今興平市東北25里。北周時將槐里縣并入始平縣,大象二年(580年)始平縣治遷至文學城,扶風郡與始平縣同治一城。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扶風郡,始平縣屬雍州;大業九年(613年)始平縣治徙今市區。唐景龍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出嫁吐蕃,中宗送別于此,改始平縣為金城縣,縣治遷至馬嵬城(今馬嵬鎮)。至德二年(757年)十月因金城置興平軍改名興平縣,治遷舊城即今址至今,屬京兆府。元代屬奉元路。明、清屬西安府。1914年屬關中道。1928年直屬省。1949年屬咸陽分區。1953年屬寶雞專區。1961年屬咸陽專區。1968年屬咸陽地區。1983年屬咸陽市。1993年6月18日,經國務院批準撤縣設市。
1996年,興平市面積496平方千米,人口約52.8萬人,轄2個街道、3個鎮、11個鄉:東城街道、西城街道、店張鎮、桑鎮、馬嵬鎮、大阜鄉、冉莊鄉、趙村鄉、豐儀鄉、莊頭鄉、阜寨鄉、田阜鄉、西吳鄉、南位鄉、湯坊鄉、南市鄉。市政府駐東城街道。
1997年,西吳鄉改為西吳鎮,趙村鄉改為趙村鎮,南市鄉改為南市鎮,莊頭鄉改為莊頭鎮,南位鄉改為南位鎮。調整后,興平市轄2個街道、8個鎮、6個鄉:東城街道、西城街道、店張鎮、桑鎮、馬嵬鎮、西吳鎮、趙村鎮、南市鎮、莊頭鎮、南位鎮、大阜鄉、冉莊鄉、豐儀鄉、阜寨鄉、田阜鄉、湯坊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興平市常住總人口551523人,其中:東城街道53367人、西城街道50874人、馬嵬鎮37787人、趙村鎮31844人、桑鎮30281人、莊頭鎮31227人、西吳鎮37006人、南位鎮39108人、南市鎮35485人、店張鎮28983人、大阜鄉34293人、冉莊鄉33541人、湯坊鄉32342人、豐儀鄉29453人、阜寨鄉25172人、田阜鄉20760人。
2001年,撤銷大阜鄉并入東城街道,撤銷冉莊鄉并入西城街道,撤銷店張鎮設立店張街道。調整后,全市轄3個街道、7個鎮、4個鄉:東城街道、西城街道、店張街道、馬嵬鎮、趙村鎮、桑鎮、西吳鎮、南市鎮、莊頭鎮、南位鎮、湯坊鄉、田阜鄉、豐儀鄉、阜寨鄉。(248個行政村)
2006年,興平市總面積509平方千米,人口56.17萬人,轄東城、西城、店張3個街道,馬嵬、趙村、桑鎮、莊頭、西吳、南位、南市7鎮,湯坊、豐儀、阜寨、田阜4鄉,218個行政村、14個社區。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興平市常住總人口541554人,其中:東城街道111495人,西城街道91816人,店張街道27228人,馬嵬鎮32115人,趙村鎮27980人,桑鎮26083人,西吳鎮36137人,南市鎮33631人,莊頭鎮28993人,南位鎮33982人,湯坊鄉26739人,田阜鄉18128人,豐儀鄉25056人,阜寨鄉22171人。
2011年,撤銷阜寨鄉、田阜鄉合并設立阜寨鎮;撤銷豐儀鄉設立豐儀鎮,撤銷湯坊鄉設立湯坊鎮;撤銷西吳鎮、馬嵬鎮鎮的建制,分別設立西吳、馬嵬街道辦事處。調整后,全市轄5個街道、8個鎮:東城街道、西城街道、店張街道、馬嵬街道、西吳街道、趙村鎮、桑鎮鎮、南市鎮、莊頭鎮、南位鎮、湯坊鎮、豐儀鎮、阜寨鎮。
2012年末,興平市面積508.6平方千米,戶籍人口611266人,常住人口54.56萬人。2013年末,興平市轄5個街道、8個鎮,共有15個社區、223個行政村,市政府駐東城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