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郎鎮位于南澗縣西南部,介于東經100°15′-100°30′、北緯24°42′-24°54′之間,與臨滄地區的云縣、鳳慶兩縣相毗鄰。面積291平方千米,人口3.1萬人(2006年)。轄新合、中山、底么、鳳凰、鳳嶺、回營、公郎、龍平、金山、板橋、官地、沙樂、自強、落底河14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大地鍋,距縣城62千米。最高海拔2810米,最低海拔916米,氣候類型屬典型的亞熱帶立體季風氣候。214國道、老海(壩莊)孟(定)公路過境。建有落底河電站。
[沿革]“公郎”本是地名稱,為鎮政府所在地,今冠為鎮名。“公郎鎮”原屬“浪滄鄉”,前沿“浪滄區”。據清朝蔣旭纂的《康熙蒙化府志》中關于“災祥”的記載:“鳳凰鳴于南山。貞觀二十二年。細奴邏受張氏之讓。適鳳集于南山。在于浪滄江巡撿司之北。山即名鳳凰山。秋冬百鳥來朝。”故早在唐貞觀時期,當時的封建統治者就在今公郎設立巡檢司,公郎歸入了大唐版圖。明代中期,今公郎鎮所在地設有浪滄巡檢司,由蒙化府轄(后改蒙化直隸廳,民國元年改稱蒙化府)。清雍正七年(1729),終止了定邊縣,設南澗、瀾滄江巡檢司及安鄉羅求里,屬景蒙轄。民國三年(1914),南澗巡檢司,瀾滄江巡檢司改設分縣,即南澗分縣(治在南澗)、瀾滄分縣(治在公郎),下設鄉、閭,屬蒙化縣轄。民國二十一年(1932),廢南澗、瀾滄分縣置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廢區設浪滄鎮。1958年為公郎公社,1963年改浪滄區,1969年改公社,1984年復設區,1988年置鄉。1997年,面積167平方千米,人口2.2萬,轄公郎、鳳凰、鳳嶺、底私、回營、中山、龍平、金山、板橋、新合10個行政村。2000年,經云南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浪滄鄉,成立公郎鎮,同年10月1日正式撤鄉建鎮。2003年末,位于東經100°15′-100°24′、北緯24°44′-24°54′之間,與沙樂鄉、小灣東鎮、碧溪鄉、寶華鎮、擁翠鄉接壤,與臨滄地區云縣、鳳慶兩縣毗鄰,面積167.04(一說169.04)平方千米,人口22646人(其中農業人口21662人、非農業人口984人),轄新合、中山、底么、鳳凰、鳳嶺、回營、公郎、龍平、金山、板橋10個行政村,114個自然村,160個村民小組。鎮政府駐公郎街,距縣城64千米。2005年,撤銷沙樂鄉,并入公郎鎮。
[郵編]675701 [2007年代碼]532926103:~201新合村 ~202中山村 ~203底么村 ~204鳳凰村 ~205鳳嶺村 ~206回營村 ~207公郎村 ~208龍平村 ~209金山村 ~210板橋村 ~211官地村 ~212沙樂村 ~213自強村 ~214落底河村
[原沙樂鄉]位于南澗縣南端的瀾滄江畔,介于東經100°24′-100°30′、北緯24°42′-24°50′之間,東與無量鄉、景東縣山水相連,南同云縣隔江相望,西與公郎鎮接壤,北與寶華鎮以無量山分水嶺為界。面積123.81平方千米,人口0.81萬人。鄉政府駐地海拔1580米,距縣城75千米。地處無量山南坡,地勢東高西低,海拔在916~2630米之間。1958年為沙樂公社,1988年改鄉。1997年,面積123.8平方千米,人口0.8萬,轄沙樂、官地、自強、落底河4個行政村。2003年末,面積123.6平方千米,轄管地、沙樂、自強、落底河4個行政村,6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8091人,其中農業人口7918人,非農業人口173人。2005年,撤銷沙樂鄉,并入公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