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為宋國鹿上,戰國時為魏國新郪,后歸楚國。秦統一后,置新陽縣,屬潁川郡。漢置細陽、樂昌、新妻宋,并屬汝南郡。三國時屬魏,廢宋公國為宋縣,景初二年(238年),隸屬譙郡。晉廢細陽。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將宋縣改屬汝陰郡。宋、齊屬西汝陰郡。北魏太和間(477-499年),廢宋縣。梁置陳留縣。隋改陳留為潁陽縣。唐貞觀元年(627年)廢潁陽,并入汝陰(今阜陽),境內置百尺鎮(今原墻)。
宋開寶六年(973年)于汝陰縣百尺鎮置萬壽縣,屬潁州。宣和元年(1119年),更各泰和縣,移縣治于沙河北岸(今舊縣鎮)。紹興末陷于金。金亡,復歸宋。元至元二年(1265年),省泰和入潁州。大德八年(1304年),復置縣,改“泰”為“太”,取《易·乾·象辭》“保合太和,利乃貞”之義,縣治遷于今地,屬潁州,后屬汝寧府。明屬鳳陽府潁州。清雍正二年改屬毫州,十三年復改屬潁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廢潁州府,屬安徽省。民國3年,屬淮泗道,后改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區。
1946年,解放戰爭開始,縣境北部屬鹿毫太縣,東北部屬阜北縣。1948年全境解放,成立太和縣。1949屬皖北行署阜陽專區。1951年屬安徽省阜陽專區。1959年1月與界首合為首太縣,同年4月恢復太和縣。
民國初年實行區保制,全縣分區(順號取積名)、97保。民國27年(1938年),全縣設3個區,34鄉(鎮),478堡。民國34年(1945年),并34鄉(鎮)為細陽鎮、趙寺鄉、望高鄉、關集鄉、三塔鄉、竹園湖鄉、龍李鄉、光蘆鄉、龍臺鄉、胡集鄉、黑虎鄉、齊橋鄉、大黃鄉、高廟鄉、舊縣鄉、陳李鄉、磚橋鄉、亮集鄉、稅鋪鎮、界首鎮等20鄉(鎮)。
1949年10月,設10區。139鄉。10區是:城關、茨谷、李興、稅黃、板黃、趙廟、洪山、光武、大新、原墻。1950年3月增設雙浮鄉,5月增設關集區,8月31日由阜陽劃入宮集區及長春區的趙李、王營、草李、長春4鄉。
1952年7月撤稅黃區,增設稅鎮、大黃、長春、三塔、清淺、倪邱、舊縣等區,至此全縣設19區。1953年8月,將光武、蘆村、大黃、亮集等區、鄉劃入界首縣。1956年,全縣并為9區1鎮(城關鎮),64鄉。1957年3月撤區并鄉,將全縣64鄉并為45鄉。1958年元月,被撤9區全部恢復。
1958年9月,全縣9區1鎮45鄉改為李興、原墻、大新、倪邱、雙浮、關集、宮集、墳臺、趙廟、舊縣、城關11個公社。1960年12月增設洪山公社。1961年8月,縮小農村公社規模,將全縣12個公社改為12區,成立71個公社。
1969年3月撤區并社,全縣成立20個公社。至此全縣共設關集、城郊、大新、肖口、舊縣、雙浮、清淺、趙廟、倪邱、洪山、原墻、三塔、宮集、三堂、苗集、阮橋、稅鎮、李興、蔡廟、宋集、趙廟、墳臺、水上、高廟、許寨、桑營、城關、馬集、雙廟、郭廟、長春、胡總、大廟等33個公社。
1979年8月,恢復區制,全縣設13區(鎮)。同年12月增設宮集區、蔡廟區。1983年5月,改公社為鄉,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1985年,全縣轄15區(鎮),75鄉、5個鄉級鎮。
1996年,太和縣面積1813平方千米,人口143.2萬,轄20個鎮、11個鄉:城關鎮、舊縣鎮、稅鎮鎮、原墻鎮、李興鎮、倪邱鎮、關集鎮、大新鎮、雙浮鎮、蔡廟鎮、洪山鎮、趙廟鎮、官集鎮、三堂鎮、三塔鎮、清淺鎮、肖口鎮、墳臺鎮、皮條孫鎮、苗老集鎮、高廟鄉、胡總鄉、五星鄉、馬集鄉、桑營鄉、大廟鄉、雙廟鄉、阮橋鄉、郭廟鄉、二郎鄉、趙集鄉。縣政府駐城關鎮。
1997年,撤銷桑營鄉,設立桑營鎮。鎮人民政府駐淝南集。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1371482人,其中(24個鎮、7個鄉):城關鎮131423人,舊縣鎮59480人,稅鎮鎮37495人,皮條孫鎮21091人,原墻鎮49059人,倪邱鎮47127人,李興鎮59572人,大新鎮47592人,肖口鎮48043人,關集鎮42972人,三塔鎮59177人,雙浮鎮39625人,蔡廟鎮25648人,三堂鎮42806人,苗老集鎮40577人,趙廟鎮49877人,官集鎮36689人,墳臺鎮70732人,洪山鎮55673人,清淺鎮33741人,五星鎮36018人,高廟鎮20571人,桑營鎮35710人,大廟集鎮40375人,胡總鄉20574人,趙集鄉37951人,郭廟鄉39252人,馬集鄉35962人,二郎鄉27543人,阮橋鄉38894人,雙廟鄉40133人。
2004年底,太和縣轄26個鎮、5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