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德五年(622年)析固安縣和莫縣原易縣屬地,置歸義縣,屬北義洲,縣治于州中(在今縣城西北15.4公里容城縣王路村北)。貞觀元年(627年)州縣俱廢,入河北道;八年(634年)復置歸義縣,屬幽州。天寶元年(742年)改屬范陽郡,至德二年(757年)還屬幽州,大歷四年(769年)改屬涿州。后晉天福元年(936年)歸義縣隨燕云十六州入遼,屬涿州。
后周顯德六年(959年)世宗親征伐遼,收復瓦橋關置雄州,“雄”名源于此。據《讀史方輿紀要》:“契丹入寇瓦橋關,遣將屯戍。周顯德六年伐契丹,……至瓦橋關,契丹守將以城降。周主以其地控扼幽、薊,建為雄州。”以雄州為名,系取威烈之義,以彰武功,震懾北遼。至此,唐置歸義縣以白溝河為界分為南北兩縣,南歸義先屬后周、次年屬宋,北歸義屬遼之涿州。
南歸義縣于太平興國元年(976年)更名歸信,仍屬雄州。宣和四年(1122年)宋收復涿州,歸義、歸信兩縣并存。金天會三年(1125年)歸義、歸信兩縣皆入金,后廢歸義縣并入歸信縣,縣仍治于州中。元至元二年(1265年)廢雄州,四年歸信縣并入容城縣。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復置雄州、歸信縣,縣仍治于州中。雄州屬大都路,二十三年(1286年)改屬保定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廢歸信縣入雄州,屬保定府。七年(1374年)四月降雄州為雄縣,雄縣始名于此,屬保定府(同年容城縣并入雄縣,十三年析置容城縣)。民國二年(1913年)2月改屬范陽道,三年1月改屬保定道。十七年(1928年)直隸省政改河北省,屬河北省保定道。民國26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屬河北省第五督察區。
1949年8月,本縣屬天津專區;10月改屬保定專區。1958年10月2日,雄縣、新城、涿縣和淶水縣東部地區合并,稱涿縣,駐高碑店,屬保定專區。1960年5月,保定專區與保定市合并,改屬保定市。1961年4月28日,雄縣與涿縣分設,恢復雄縣建制;同年專區與市分置,本縣屬保定專區。1970年4月26日屬保定地區。1994年,保定地市合并,本縣屬保定市。
1996年,雄縣面積524平方千米,人口約32.6萬人,轄3個鎮、6個鄉:雄州鎮、昝崗鎮、大營鎮、龍灣鄉、米家務鄉、朱各莊鄉、北沙口鄉、張崗鄉、雙堂鄉。縣政府駐雄州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雄縣常住總人口323474人,其中:雄州鎮79619人、昝崗鎮30284人、大營鎮36391人、龍灣鄉43379人、朱各莊鄉31565人、米家務鄉33743人、雙堂鄉20747人、張崗鄉27698人、北沙口鄉20048人。
2002年,全縣面積524平方千米,人口約32.34萬人。轄3個鎮、6個鄉,8個社區、223個行政村。縣政府駐雄州鎮溫泉路。
2009年?,撤銷龍灣鄉、米家務鄉、朱各莊鄉,設立龍灣鎮、朱各莊鎮、米家務鎮。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雄縣常住總人口359506人,其中:雄州鎮99693人,昝崗鎮31671人,大營鎮36660人,龍灣鎮49949人,朱各莊鎮34165人,米家務鎮35955人,北沙口鄉21371人,雙堂鄉20952人,張崗鄉29090人。
全縣現轄6個鎮、3個鄉:雄州鎮、昝崗鎮、大營鎮、龍灣鎮、朱各莊鎮、米家務鎮、雙堂鄉、張崗鄉、北沙口鄉。縣政府駐雄州鎮雄州路481號。
【注:境內白洋淀溫泉城由白溝新城管委會管理。白溝新城是2008年7月28日由高碑店市白溝鎮和白洋淀溫泉城開發區合并組建。2010年8月經省政府正式批復,同年9月16日正式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