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城之名來自塔爾巴哈臺山。塔城即塔爾巴哈臺城的簡稱。“塔爾巴哈臺”,蒙古語,意為旱獺,因地多獺得名。塔城的民族語文名稱,則源于塔城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楚呼楚這個地名,“楚呼楚”,蒙語,木碗之意,維吾爾語譯稱為“缺切克”,哈薩克語轉(zhuǎn)音為“喬協(xié)克”。
秦代,塔城地區(qū)為呼揭、塞人游牧之地。西漢時為匈奴右地,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隸屬西域都護府。三國以后屬鮮卑地。隋為西突厥鐵勒等部洲牧地。唐朝統(tǒng)一西域后,先后隸屬安西大都護府下的毗陵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十三世紀初,是窩闊臺汗國的封地,元世祖忽必烈設(shè)別失八里行省。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2年)設(shè)置塔爾巴哈臺驛。明代,漠西蒙古瓦剌四部之一的土爾扈特部在塔城游牧。十八世紀50年代,塔爾巴哈臺為天山北路三大重鎮(zhèn)之一。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在雅爾(今哈薩克斯坦烏爾扎爾)設(shè)塔爾巴哈臺軍臺,次年筑肇豐城,在塔爾巴哈臺參贊大臣駐防。1766年參贊大臣府東遷200余里,重建塔爾巴哈臺綏靖城(簡稱塔城,今塔城市),由伊犁將軍節(jié)制。光緒十四年(1888年)始置塔爾巴哈臺直隸廳。
民國2年(1913年)塔城直隸廳改為塔城縣。1916年,裁撤塔爾巴哈臺參贊大臣,設(shè)塔城道,轄塔城、烏蘇、沙灣三縣。1929年,塔城道改為塔城行政區(qū)。1945年8月,“三區(qū)革命”臨時政府塔城專員公署成立。
1950年8月,設(shè)塔城專區(qū),專署駐塔城縣。轄塔城、裕民、額敏、和豐、沙灣、烏蘇等6縣。1951年由額敏縣析置托里中心區(qū)。1952年托里中心區(qū)改設(shè)托里縣。1954年9月10日和豐縣改設(shè)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區(qū)。1955年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區(qū)改設(shè)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1957年沙灣縣駐地遷三道河子。
1970年塔城專區(qū)改稱塔城地區(qū),地區(qū)駐塔城縣。轄塔城、烏蘇、托里、裕民(駐哈拉布拉)、額敏、沙灣(駐三道河子)等6縣及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1976年將沙灣縣劃歸石河子地區(qū)。1978年原石河子地區(qū)所屬沙灣縣劃入塔城地區(qū)。1984年11月17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塔城縣,設(shè)立塔城市。1996年7月10日,國務院批準撤撤銷烏蘇縣,設(shè)立烏蘇市。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塔城地區(qū)常住總?cè)丝?92397人,其中:塔城市149216人、烏蘇市100359人、額敏縣178309人、沙灣縣188715人、托里縣79882人、裕民縣48147人、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57775人。
2003年,塔城地區(qū)總面積94890.94平方千米,總?cè)丝?53440人。轄2市5縣,即:塔城市、烏蘇市、額敏縣、沙灣縣、托里縣、裕民縣、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地區(qū)行政公署駐塔城市。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塔城地區(qū)常住總?cè)丝?219369人,其中:塔城市161037人,烏蘇市298907人,額敏縣187112人,沙灣縣365196人,托里縣93098人,裕民縣51919人,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621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