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地名初見于西遼的哈密力,元代又稱合迷里、渴密里等。明代作哈密。維吾爾語稱“庫木勒”,含義來歷尚待考證。也有認為哈密一名源自公元前烏孫族王“昆莫”,“昆莫”居住之地則稱為“昆莫勒”,意為“像太陽一樣的統治者”。
哈密古稱昆莫,曾為烏孫王府所在地。公元前60年,哈密內屬中央王朝(西漢),歸西域都護府管轄,正式納入祖國版圖。東漢時稱伊吾盧,置宜樂都尉。三國時魏置宜禾伊吾都尉。北魏置伊吾郡,隋設伊吾郡和柔遠鎮。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置西伊州(后改為伊州)。唐末歸西漢金山國,后轉附西州回鶻漢國。
元代稱哈密力,隸甘肅行省。元末割據自立,稱哈密國。明永樂年間(1406年)設哈密衛。清康熙年間一度被蒙古準格爾部占領,后歸附清朝,被封為一等札薩克,編旗設隊。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設哈密廳,光緒十年(1884年)升為直隸廳。
民國二年(1913年),改哈密直隸廳為哈密縣,改鎮西直隸廳為鎮西縣,隸迪化府。民國23年(1934年)5月,成立哈密行政區,轄哈密縣、鎮西縣和七角井設治局。民國24年(1935年)7月置伊吾設治局。民國32年(1943年)1月,伊吾設治局升格為三等縣;8月,哈密縣由二等縣升為一等縣,鎮西縣為二等縣,伊吾由三等降為五等縣,七角井仍為設治局。
1950年,設哈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哈密縣,轄哈密、鎮西、伊吾三縣和七角井中心區。1954年1月4日,鎮西縣改稱巴里坤縣;9月30日,巴里坤縣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成立巴里坤哈薩克自治區;撤銷七角井中心區,改設七角井鎮(鄉級鎮),歸哈密縣領導。1955年,巴里坤哈薩克自治區改稱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1961年,成立哈密市,由哈密專署領導。1962年,撤銷哈密市,并入哈密縣。
1970年12月19日,哈密專區改稱哈密地區,地區行署駐哈密縣,轄哈密、伊吾兩縣和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1971年1月24日,原由自治區直轄的鄯善縣劃入哈密地區,哈密地區轄3縣、1自治縣。1975年1月30日,鄯善縣劃歸吐魯番地區。
1977年1月6日,國務院決定成立哈密市(縣級市)。哈密地區轄1市(哈密)、2縣(哈密、伊吾)、1自治縣(巴里坤)。1983年9月9日,哈密縣并入哈密市;哈密地區轄1市(哈密)、1縣(伊吾)、1自治縣(巴里坤)。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哈密地區常住總人口492096人,其中:哈密市388714人,巴里坤縣85964人,伊吾縣17418人。2001年末,全區總人口51.14萬人。
2003年,哈密地區總面積138918.11平方千米。總人口524929人。轄1個縣級市、1個縣、1個自治縣,即哈密市、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伊吾縣。境內駐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哈密農場管理局和新疆軍區伊吾軍馬場。地區行政公署駐哈密市。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哈密地區常住總人口572400人,其中:哈密市472175人,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75442人,伊吾縣2478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