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紹興八年(1138年)析南城縣的東南五鄉(豐義、旌善、禮教、東興、德安)置新城縣,屬建昌軍。辟域內主河黎灘河水流經的最大集鎮——黎灘鎮為縣治。因而,新城縣在當時已別稱“黎川”。元屬建昌路,明、清屬建昌府。
民國三年(1914年),因江西、河北、浙江、貴州等四省都有新城縣,故江西省新城縣奉命改稱黎川縣,因黎灘水得名,屬豫章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黎川縣直屬省轄。民國二十年(1931年),屬第七行政區。民國21年(1932年),屬第八行政區。民國24年(1935年)屬第七行政區。
1931年6月6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次解放黎川,建立黎川縣臨時革命委員會,隸屬中央革命根據地。同年7月21日,紅軍根據戰略需要主動撤出黎川。1932年10月18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次進入黎川,解放黎川全境。同年12月,成立了黎川縣革命委員會,隸屬于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江西;1933年5月上旬,黎川隸屬蘇區閩贛省。1933年7月至1934年2月,在黎川與福建的光澤縣、邵武縣(當時均屬閩贛。┙唤绲貐^設立過東方縣;1934年1月至7月,又在黎川與福建的泰寧、建寧兩縣(當時亦屬閩贛省)交界地區成立過黎南縣。該兩縣均屬閩贛省所轄。
1949年5月18日縣城解放,5月28日全境解放;7月20日,成立黎川縣人民政府。先后屬撫州專區、撫州地區、撫州市。
1949年10月,全縣設5個區,即一區(區治設城關)、二區(區治設茶亭)、三區(區治設熊村)、四區(區治設中田)、五區(區治設宏村)。區以下設村。1950年增設六區(區治設東山)。1952年增設城關區和七區(區治設龍安)。一區區治設窯下。區以下設鄉、街、全縣共93個鄉、5個街。1953年改城關區為城關鎮。1954年各區名稱改用駐地名。1956年以后,曾一度撤銷區建制,先后幾次將原小鄉合并、調整38個、27個、35個大鄉。此期間成立了華山墾殖場。
1958年鄉改為人民公社,全縣共13個公社,(后改為7個),下轄101個生產大隊。1984年,撤銷公社、大隊、生產隊建制,設鄉(鎮)、村和村民小組。1985年3月15日,撤銷宏村鄉,設置宏村鎮(贛府廳字[1985]160號)。1993年1月3日,撤銷洵口鄉、熊村鄉,設立洵口鎮(贛民字[1993]1號批復)。
1997年,全縣面積1729平方千米,人口21.8萬。轄4個鎮、13個鄉:日峰鎮、洵口鎮、熊村鎮、宏村鎮、厚村鄉、荷源鄉、湖坊鄉、中田鄉、裘坊鄉、潭溪鄉、栗塘鄉、坊坪鄉、龍安鄉、東堡鄉、社蘋鄉、西城鄉、樟溪鄉?h政府駐日峰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217914人,其中:日峰鎮43802人、宏村鎮14176人、洵口鎮11477人、熊村鎮9668人、潭溪鄉17718人、栗塘鄉10586人、裘坊鄉8230人、荷源鄉9573人、厚村鄉9836人、坊坪鄉5936人、湖坊鄉8843人、龍安鄉10219人、東堡鄉3536人、中田鄉12303人、樟溪鄉7051人、西城鄉9700人、社蘋鄉8621人、德勝關墾殖場16639人。
2001年3月2日,撤銷龍安鄉,設立龍安鎮;德勝關墾殖場改制,設立德勝鎮(贛民字[2001]94號批復)。2001年11月8日,撤銷栗塘鄉、裘坊鄉,劃歸日峰鎮;撤銷東堡鄉,劃歸龍安鎮;撤銷坊坪鄉,劃歸熊村鎮(贛民字[2001]509號批復)。
2002年底,黎川縣總面積1729平方千米,人口23.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4萬人。轄6個鎮、8個鄉,15個居委會、117個行政村?h政府駐日峰鎮。
2003年底,全縣總人口23.7萬人,轄6鎮8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