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屏地名來源:一說為三國諸葛亮南征,遙望其地疑云如蓋,恐有伏兵,秘使人訪之,掘得石坪一塊,故名石坪;一說為唐天寶十一年(752),本地土著居民掘得石坪一塊,聚為居邑,始號石坪邑;另一說以縣南石屏山而得名。
西漢屬益州郡勝休縣。東漢屬益州益州郡勝休縣。三國蜀漢屬益州興古郡勝休縣。西晉屬寧州興古郡勝休縣,東晉至南朝梁屬寧州梁水郡勝休縣。北朝周屬南寧州。隋屬南寧州總管府昆州。唐武德七年(624)設南寧州都督,轄七州十五縣,石屏屬黎州;天寶十一年(752),本地土著民族掘地得石坪,聚為居邑,始號石坪邑;乾符六年(879)南詔國時,石屏邑隸屬通海都督。
宋大理國時,石屏邑屬秀山郡阿僰部。元至元七年(1270),于石坪邑置石平州,設土官,隸屬臨安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石坪州為石屏州,屬臨安府。清初沿明制,石屏州屬臨安府?滴踉辏1662)于寶秀設把總;清雍正八年(1730)7月,臨安府屬迤東道;乾隆三十一年(1766)10月,臨安府屬迤南道;嘉慶十五年(1810)虧容、思陀、落恐、左能、瓦渣五土司歸石屏州;光緒十三年(1887)10月,臨安府屬臨安開廣道。
民國2年(1913)改石屏州為石屏縣,隸屬蒙自道;民國18年(1929)裁蒙自道后直屬省。民國23年(1934)劃石屏、新平、峨山、河西、通海五縣部分屬地,并設龍武設治局。民國31年(1942),石屏縣、龍武設治局屬云南第3行政督察區(駐建水縣)。民國37年(1948),石屏縣屬云南第5行政督察區(駐建水縣),龍武設治局屬第6區(駐新平縣)。民國38年(1949)7月,云南省政府奉政務院核準電令將龍武設治局改置龍武縣(實際上未執行)。
1950年3月于建水設滇南行署,石屏、龍武兩縣隸屬滇南行署。同年4月遷蒙自專員公署,石屏、龍武兩縣屬蒙自專區。1951年9月,因龍武縣人口太少、區域太窄設縣條件不夠,改設龍武設治局。1952年11月21日,政務院批準:撤銷龍武設治區,設立龍武縣(1955年12月30日實施)。1953年5月,龍武設治局人民政府駐地由龍武遷至龍朋。1957年11月18日,成立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原蒙自專區石屏、龍武兩縣劃歸紅河州。1960年9月13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03次會議通過:撤銷龍武縣,將原龍武縣的行政區域并歸石屏縣(實際已于1958年11月1日撤并)。
1984年5月,撤銷公社、大隊,恢復區、鄉建制,全縣共設11個區、1個鎮,轄108個鄉、4個區屬鎮、3個辦事處,共978個自然村。1988年,改區為鄉(鎮),鄉改為村公所(辦事處),全縣共轄4鎮、8鄉,74個村公所、41個辦事處;同年6月,省政府批準石屏縣政府駐地城關鎮更名異龍鎮。1991年5月,全縣建立村委會815個、居委會6個。
1996年,石屏縣面積3037平方千米,人口約27.6萬人,其中彝族占49.1%,漢族占47%。轄4個鎮、8個鄉:異龍鎮、寶秀鎮、龍朋鎮、壩心鎮、大橋鄉、陶村鄉、冒合鄉、亞房子鄉、新城鄉、龍武鄉、哨沖鄉、牛街鄉?h政府駐異龍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石屏縣常住總人口277580人,其中:異龍鎮25893人,寶秀鎮35789人,壩心鎮26970人,龍朋鎮25374人,陶村鄉36445人,冒合鄉24405人,新城鄉9854人,亞房子鄉11334人,大橋鄉16414人,龍武鄉21154人,哨沖鄉17037人,牛街鄉26911人。
2000年7月18日,全縣村級體制改革試點在龍武鄉14個村公所先行。12月8日,石屏村級體制改革結束。改原村公所、辦事處為村民委員會,實行村民自治。全縣共4鎮8鄉,115個村民委員會,946個村民小組。
2001年3月20日,省人民政府批準:石屏縣陶村、冒合、龍武、哨沖、牛街5鄉撤鄉建鎮。至此,全縣轄9個鎮、3個鄉:異龍鎮、寶秀鎮、龍朋鎮、哨沖鎮、牛街鎮、壩心鎮、龍武鎮、陶村鎮、冒合鎮、亞房子鄉、大橋鄉、新城鄉。
2003年3月29日,省政府(云政復[2003]26號)批準同意石屏縣撤銷異龍鎮、陶村鎮、冒合鎮,設立異龍鎮,鎮政府駐原異龍鎮政府駐地;撤銷寶秀鎮、亞房子鄉設立寶秀鎮,鎮政府駐原寶秀鎮政府駐地。至此,全縣共7鎮2鄉。
2006年,石屏縣總面積3090平方千米,總人口28.99萬人。轄7個鎮、2個鄉:異龍鎮、寶秀鎮、壩心鎮、龍朋鎮、龍武鎮、哨沖鎮、牛街鎮、新城鄉、大橋鄉。共有3個居委會、118個行政村?h政府駐異龍鎮。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石屏縣常住總人口299114人,其中:異龍鎮102923人,寶秀鎮49575人,壩心鎮27303人,龍朋鎮26417人,龍武鎮21080人,哨沖鎮17223人,牛街鎮28343人,新城鄉10225人,大橋鄉16025人。
2014年,寶秀鎮、龍朋鎮被列為全國重點鎮。